特朗普的關稅令一丟,印度市場像被潑了一盆冰水。
沒有緩沖,沒有通告,電話那頭的外交辭令全成了廢話。
可接下來,印度的反應,讓人有點出乎意料——這場硬碰硬,會是誰先眨眼?
關稅鐵錘砸下來
特朗普突然宣布對印度商品加征25%“對等關稅”,理由直白——印度“占美國便宜太久”。
這話一出口,場面頓時變了味。
印度的出口行業(yè)聽得心頭一涼,尤其是紡織、藥品和珠寶商,幾乎所有和美國市場有直接關聯(lián)的企業(yè),都明白這不是虛晃一槍。
這是直接生效的行政令,印度貿易部在當天傍晚才接到正式外交通知,比媒體消息還晚了半小時。
小尋看到這一細節(jié)時就覺得不對勁——正常情況下,這類關稅調整至少會提前一輪雙邊溝通,哪怕只是象征性的磋商。
可這次,美國根本沒留口子。
特朗普的指令不止關稅,還暗藏一條“附加條件”——如果印度繼續(xù)大規(guī)模進口俄羅斯石油,美國可能會追加能源制裁。
這一威脅讓印度能源部高層連夜加班。
印度去年從俄羅斯進口原油的比例高達35%,折合下來每天近百億美元交易量。
放棄?不現(xiàn)實,改口?也得想想國內輿論的反應。
更讓新德里難受的是,關稅政策出臺時,美國商務部同時凍結了幾項涉及印度軟件企業(yè)的在美投資審批。
這些企業(yè)原本是印美合作的典型案例,如今也被捆綁進貿易沖突的大網里。
這等于在多個領域同時施壓,不給印度任何分割應對的機會。
有人可能會問,美國為何突然翻臉?
小尋認為,這背后是特朗普個人政治策略的延伸。
他急需制造一個“對外強硬”的典型案例,印度此時的處境——既依賴美國市場,又不愿在俄烏問題上讓步——正好成了理想靶子。
印度外長蘇杰生在公開場合保持克制,只用一句“印方會評估措施影響”來回應。
內部消息顯示,外交部內部文件已經用上了“高風險摩擦”這種詞匯。
這意味著印美關系,已從可控摩擦滑向結構性對立的邊緣。
被逼到墻角
關稅沖擊之下,印度國內的政治神經被瞬間挑動。
國會反對派不等政府表態(tài),就先在社交平臺和議會發(fā)難。
國大黨公開批評莫迪對特朗普的態(tài)度“低聲下氣”,質問為什么連象征性的反制聲明都沒有。
拉胡爾·甘地直接甩出一句:總理的雙手被綁著——暗指莫迪在美國調查阿達尼集團一事上投鼠忌器。
財經媒體開始翻舊賬,把阿達尼集團和莫迪關系的報道重新掛上頭條。
政府一再否認有任何利益輸送,在此刻,這類質疑很容易與對美政策軟弱的印象疊加,形成新的政治壓力。
更激烈的聲音來自少數(shù)派政客奧瓦伊西,他直接稱特朗普為“白宮小丑總司令”,并指責印度政府被“公開羞辱”卻毫無反應。
這樣的言辭,帶有個人情緒,在普通民眾眼里,卻把事件的屈辱感放大到極致。
小尋注意到印度媒體報道中,一個細節(jié)很耐人尋味——政府高層在內部會議上,討論過是否“戰(zhàn)術性公開”與美國的能源談判分歧,最終否決了。
原因是貿然公開可能會進一步激怒特朗普,導致新一輪貿易報復。
換句話說,印度正在用信息封鎖來延緩事態(tài)升級,這種策略一旦被識破,效果會迅速反噬。
美國方面的節(jié)奏絲毫沒有放緩。
除了關稅和制裁威脅,特朗普在一次電視采訪中,重提印度在世界貿易組織享受“發(fā)展中國家特殊待遇”的問題,稱要“重新評估”這一地位。
這幾乎是把印度逼到談判桌邊緣的一步棋——失去該地位,印度在國際貿易中將面臨更高的關稅壁壘。
國內外的雙重壓力,讓莫迪政府進入了微妙的平衡狀態(tài)。
既不能完全硬碰硬,又不能向外界傳遞屈服的信號。
小尋覺得這種騎墻策略,在短期內或許能保住局面,長期來看,會消耗政府的政治資本。
畢竟,印度公眾對尊嚴的要求,不會比對經濟利益的要求低。
在這種背景下,印美關系的溫度計已經指向寒冬。
貿易、能源、防務,三個支柱領域同時受挫,而雙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差距又難以彌合。
而且特朗普顯然不打算給莫迪時間喘息,他需要在選民面前不斷展示硬實力,這場博弈,注定會越拖越險。
一不做二不休
關稅生效后的第三天,新德里出現(xiàn)了一個讓外界意外的動作——印度商務部主動披露了一份對美貿易依賴度報告。
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在印度出口市場占比高達17%,印度在美國進口市場的份額不到3%。
這份報告的潛臺詞很明顯:你制裁我,我也有空間去找別的市場。
緊接著,印度能源部與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簽下了新的長期合同,將原油進口量再提高10%。
小尋覺得,這是一次“亮牌”——印度在向美國證明,它不打算因為威脅就退步。
這樣的舉動帶來雙重效果。
國內輿論立刻轉向支持政府,認為莫迪沒有退縮,國際市場則開始解讀為印美關系的裂痕難以彌合。
這還沒完,印度外長蘇杰生在一次多邊會議間隙,接受采訪時,公開指出“單邊關稅是破壞全球貿易規(guī)則的做法”,并暗示印度將考慮在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申訴。
沒有點名特朗普,所有人都聽得出來是在說誰。
特朗普團隊的回應更直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將對印度的藥品出口展開“安全與合規(guī)調查”,理由是“保護美國消費者健康”。
這類調查通常耗時長、影響面廣,一旦結論不利,印度的制藥產業(yè)可能遭受沉重打擊。
這已經不是單一領域的摩擦,是一次全方位的外交交鋒,雙方都在升級手段。
印度的策略是用實質性動作表明立場,美國的策略則是多線施壓,迫使印度在多個戰(zhàn)場分散資源。
小尋覺得,這種局面一旦延續(xù),雙方很難再回到之前的“戰(zhàn)略伙伴”狀態(tài)。
特朗普的尷尬與下一步
特朗普本來打算,把對印度的強硬當作國內選戰(zhàn)的籌碼,向選民展示他能在國際談判中占上風。
可事情發(fā)展到八月中旬,卻出現(xiàn)了他沒預料到的反轉。
先是美國多家進口商協(xié)會聯(lián)名致信白宮,抗議對印度加征的關稅。
因為印度的仿制藥、農產品、寶石加工在美國市場不可替代,關稅上漲直接推高了零售價格。
這等于讓美國消費者為總統(tǒng)的外交策略買單。
再就是美國在印投資的幾家科技公司,開始抱怨印度的行政審批變慢。
有人透露,幾起原本三周就能批下的許可證,硬是拖了兩個月,這種“隱性反制”,不在新聞里出現(xiàn),卻能讓企業(yè)感受到壓力。
最后,印度與俄羅斯、伊朗的能源合作在加速推進。
尤其是通過恰巴哈爾港的運輸路線,已經繞開部分受美國控制的航道。
這是經濟問題,還涉及地緣戰(zhàn)略。
小尋認為,這種趨勢如果坐實,特朗普的原本目標——削弱印度與俄羅斯的合作——反而會適得其反。
此時,特朗普的困境很明顯:要么加碼制裁,把沖突推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要么想辦法找一個臺階下,這會被對手解讀為軟弱。
對一個把“強硬”刻在政治標簽上的總統(tǒng)來說,這不是好選項。
印度媒體用“被逼到墻角的反擊”來形容這次博弈。
可小尋想說,真正被逼到墻角的,恐怕是特朗普。
畢竟,他面對的不是一個單純依賴美國的國家,而是一個能在多個方向尋找替代方案的區(qū)域大國。
在這種棋局里,任何一步走錯,都可能是整個戰(zhàn)略的崩盤點。
參考資料:
《特朗普對印度加征25%的額外關稅》·央視新聞·2025-08-06
《美媒:不顧特朗普威脅,印方表示將繼續(xù)購買俄羅斯石油》·環(huán)球網·2025-08-02
《這段看著挺“美”的關系,最近“印”證不大行 》·新華社·2025-08-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