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有刷到過一些云貴餐廳探店視頻,肯定看到過下面這個場景:一碗米線端上來,服務員拿著一根木棍,往顧客碗里刮“木屑”,說這是香料,能給米線增香提味兒。
圖片來源于小紅書
這根“神秘木棍”,到底是個啥?
雖然很多人都沒見過往食物里加“木屑”。但憑猜測能大概知道,這加的“木屑”可能是種佐料。
關于這根木棍的身份,一般來說是木姜子。但,也不一定全是,還有可能是山胡椒的根。之所以不好確定,只怪它們倆的關系確實有點令人迷惑:從植物學分類來講,木姜子雖然名字里有個“姜”,但和生姜真沒什么關系,它屬于樟科木姜子屬(Litsea)。
除了木姜子本尊,這個大家族中還有黑木姜子、朝鮮木姜子等。山胡椒也是樟科,不過屬于山胡椒屬(Lindera),和木姜子算是“表親”。兩者都廣泛用于云貴一帶作為香料使用,葉片、花、果實長得也確實有一些相似之處,確實很難分清。
山胡椒(上),木姜子(下)。圖片來源于中國植物圖像庫
生活中大家一般也沒有區(qū)分這么細,今天我們這篇文章為了方便表述,也統(tǒng)稱為“木姜子”。
木姜子是個啥?
木姜子是樟科木姜子屬的一個大植物家族,在全世界約有200種。這些木姜子生長的地域和環(huán)境各有不同,但有著相似的風味,共用著許多俗名,如山雞椒、山蒼子、山胡椒等。
木姜子具有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的特性,廣泛分布于亞洲的熱帶、亞熱帶和北美洲,以及南美洲亞熱帶地區(qū),尤其在東南亞及南亞各國特別常見。
木姜子在我國已有千年的種植歷史,早在唐代人們就將木姜子 作 為一種可食用的植物進行種植。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本土植物,木姜子在云南人的菜單中存在已久。 在如今的云南菜中,不只米線,無論是涼拌、炒菜還是湯鍋,都能見到木姜子的身影。
圖片來源于小紅書
木姜子的果實、葉子、枝條和根全能吃。相比于木姜子的根,其果實榨成的木姜子油被用得更多一些。貴州酸湯火鍋、酸湯魚里,這種灑在表面,用來提香的綠色小圓豆,就是它的果實——木姜子本子。
圖片來源于小紅書@傣族的小廚師、@小馬過河、@野馬晴天
為啥云南米線偏愛木姜子?
在眾多佐料里,木姜子之所以成為一些云南米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靠的就是其讓人上頭的特殊味道。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對木姜子的味道有過評價:“木姜子是西南地區(qū)特有的佐料,有一種濃郁而神秘的香氣?!?/strong>
研究發(fā)現(xiàn),給木姜子帶來特殊香氣的主要是檸檬醛、β-石竹烯、香茅醛、芳樟醇等揮發(fā)性香氣成分。
其中,檸檬醛是木姜子中含量最高的特征香氣成分,使得木姜子的檸檬香氣濃郁。除此之外,β-石竹烯具有丁香、辛香、木香、柑橘香、樟腦等香氣,雖然在木姜子中含量并不是特別高,但給木姜子提供了辛香和木香的香氣,香茅醛具有檸檬、薄荷以及玫瑰香氣,使得木姜子散發(fā)清涼薄荷香氣。芳樟醇既有紫丁香、鈴蘭香與玫瑰花香,也能散發(fā)木香、果香,也是木姜子中最重要的特征香氣成分之一。這些成分也都不同程度地用于空氣清新劑、食用香精、香皂之類的日化用品的制作,這可能是第一次接觸木姜子油的人,會覺得它像洗潔精的原因。
木姜子主要香氣特征成分,來源于新華每日電訊
木姜子比起傳統(tǒng)的胡椒、辣椒、蔥姜蒜等調(diào)料,一方面在于它的香氣與胡椒、辣椒那種厚重、溫暖的氣味不同,它能夠去腥提鮮,給人帶來清爽,通透的感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人們更注重健康了,比起過于辛辣刺激,容易引起胃腸道不適的蒜、辣椒等,更傾向于選擇相對溫和的香料。這時,適配酸香的木姜子就得以嶄露頭角。
圖片來源于綜藝《奔跑吧生態(tài)篇》截圖
在貴州,木姜子果實(或木姜子油)則又成為了凱里酸湯魚的點睛之筆。貴州嗜酸,但如果酸得太單調(diào),沒有鮮辣香作伴,也就失了滋味。一點木姜子和小番茄、紅辣椒、糯米酒釀成的紅酸湯一起,將魚襯托得無比鮮香。
圖片來源于科普中國
除了味兒香,它還有哪些用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些香氣成分,木姜子中還有許多活性植物化學物質(zhì),如生物堿、脂肪酸、木脂素、酰胺等,這些成分具有較好的抗氧化作用,能幫助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損害。
對于北方家庭來說,新鮮的木姜子果實季節(jié)性太強,不太容易獲得,可以試試用木姜子油來解饞。木姜子油不僅可以用來拌涼菜,還能在煮湯時滴1~2滴,或者用它混合 小米辣、腐乳, 做個火鍋料碟,也能讓菜肴瞬間香氣撲鼻 、美味翻倍。
下次吃云南米線時,再看到有人拿根木棍朝你走來,別怕,那是在給你的米線注入靈魂。記得細細品味那濃郁的香氣是如何給面前的菜肴增色的。
除了木姜子,也十分推薦大家在家庭廚房中廣泛嘗試其他的一些小眾香料,如香茅、姜黃、刺芫荽等。這些香料含有多種活性植物化學物質(zhì),往往具有較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同時又能憑借自己特殊的香氣提升菜肴風味。
圖片來源于百度百科
你還知道哪些香料,歡迎評論區(qū)聊聊......
編輯 | 梅青云
責編 | 趙寧寧
主編 | 楊公元
監(jiān)審 | 楊 巍
來源 | 農(nóng)視網(wǎng)綜合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新華每日電訊、科普中國、中國植物圖像庫、小紅書、百度百科
部分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