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殷商”大展再添四件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原本計劃展出的文物數(shù)量從338件增加到342件。嵌綠松石饕餮紋罍(音同雷)小巧且精致,器物周身用綠松石鑲嵌出饕餮紋,彰顯這件器物主人的地位;玉鳥刻刀、蛇紋鏟、戈形器,這三件文物均出土于殷墟婦好墓,其中玉鳥刻刀的體積十分小巧但做工精細,體現(xiàn)了商代玉雕技術的高超。
展覽策展人介紹,殷商文明不僅自身絢爛多彩,而且以殷墟為核心輻射多地,并結(jié)合各地的特點衍生出許多燦爛的文化成果,在政治制度、禮樂文化、文字等方面也為中華后世文明提供了示范。
玉鳥刻刀展現(xiàn)商代精湛手工藝
嵌綠松石饕餮紋罍獨享一個展柜,與婦好鸮尊做了“鄰居”,其周圍還有青銅斝(音同甲)、司兔丂(上下分布,音同巧)銅方壺等一眾重器。不少參觀者第一眼就被這件銅罍器身的紋樣吸引。嵌綠松石饕餮紋罍器身四周雕刻著饕餮紋,與展覽中其他青銅器不同的是,這件文物的饕餮紋使用綠松石鑲嵌,看上去十分明顯。策展人、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高紅清介紹,嵌綠松石饕餮紋罍出土于安陽殷墟,雖然不清楚器物的主人是誰,但是根據(jù)鑲嵌綠松石可以推斷出主人應是身份顯赫之人。
鑲嵌綠松石可以讓原本顏色深重的青銅器看起來珠光寶氣,其實自夏朝開始,古代先民就有將綠松石鑲嵌在器物上的傳統(tǒng)。2002年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的二里頭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夏綠松石龍形器就是代表之一,夏朝工匠將2000余片長度不到1厘米,厚度為0.1厘米的綠松石片鑲嵌到一件龍形石器上,一片片綠松石片交織在一起好似龍鱗,完工后整件器物看上去栩栩如生。
高紅清說:“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夏朝的器物鑲嵌了綠松石,那么證明了該器物所有者具有一定地位;但是商代的綠松石鑲嵌技術更加成熟,鑲嵌的工藝有精細與粗糙之分,這也常常反映了器物所有者的等級劃分。等級越高往往綠松石嵌片的材質(zhì)和鑲嵌工藝就更加講究,這說明到了商代綠松石已經(jīng)超脫了原有的禮器范疇,變成了裝飾的材料?!?/p>
另外三件文物均出自安陽殷墟的婦好墓。其中蛇紋銅鏟是一把青銅的鏟頭,鏟子的兩角內(nèi)卷,角上雕刻有蛇形紋飾,鏟子平刃。鏟子的短柄上粗下細且?guī)в惺昭?,同時短柄上面刻有菱形紋飾。高紅清告訴記者,這把蛇紋鏟的柄頂端有孔,考古人員還在孔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朽木。另一件戈形器更加神秘,之所以叫戈形器,是因為這件文物與古代兵器戈十分相似,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該文物的頂部似一條龍,刻有日字眼、倒夔紋等,此外文物的柄上刻有蟬紋。高紅清介紹,這件文物沒有開刃,可能是一種名為斫(音同卓)的古代兵器,此外也有可能是禮器?!斑@件器物很神秘,對于他的用途研究人員還在不斷探索?!备呒t清說。
還有一件玉鳥刻刀十分小巧,該文物通體淺黃色,為一只身體前傾的長尾小鳥,小鳥的尾部通過雙面打磨制成了刻刀形狀。別看這件文物小巧,但是細節(jié)一點兒不含糊。小鳥為鉤喙且雙腿前伸,并且雙腿之間有小孔,高紅清猜測這件器物不僅可以雕刻甲骨文,也可以在孔中穿繩掛在腰間當作裝飾。
這三件出土于婦好墓的文物首次同框,它們都是婦好生前的使用或是同時代的物品。仔細觀察,這只玉鳥與一旁的婦好鸮尊十分相似,都是直立、鉤喙的鳥類形象,不過玉鳥好似婦好鸮尊的微縮版。這不僅體現(xiàn)了當時婦好的地位,同時也與《詩經(jīng)》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相呼應,體現(xiàn)了商代人對鳥的崇拜。
若是放眼整個殷商時期出土的玉器,這件玉鳥刻刀不僅是商人信仰的體現(xiàn),還是反映商代手工業(yè)水平高超的例證??赐暧聒B刻刀再往展廳深處走,就能看到2022年出土的玉調(diào)色板。這件文物不大,但是極為精美,調(diào)色板通體白色。上部裝飾有兩只相背對稱的鸚鵡,鸚鵡尖喙內(nèi)勾,圓眼高冠,尾翼內(nèi)卷,昂首直立,背部相接處有圓形穿孔,爪子和尾翼連接箕形淺盤狀的盤身。調(diào)色盤是商代時期用于調(diào)制顏料的器具之一,該板造型精美、紋飾生動,是商代制玉工藝的突出代表。
高紅清認為,人類進入青銅時代,生產(chǎn)上除了使用石制等工具,還開始使用青銅工具。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推動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和手工業(yè)的進步。以族群為單位,手工業(yè)的分工越來越細,工藝日臻成熟。技藝累積至殷墟時期,在玉石、陶器、牙角、皮革、竹木、麻絲、制車等各個方面,皆出現(xiàn)長足的進步,與青銅冶煉、鑄造技術一起形成了手工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期。
而中國的玉器加工歷史悠久。進入商代后,在鄭州、河北藁城與湖北盤龍城等地都發(fā)現(xiàn)了玉器,但是數(shù)量和種類不多,主要是玉鉞、玉璧、玉璜等禮器??脊虐l(fā)現(xiàn)了殷墟的玉石器作坊,在加工上可能使用了輪軸機械。專業(yè)化的生產(chǎn)提高了玉器的產(chǎn)量。
祖辛方鼎今天蒞臨展館
“看·見殷商”大展開幕伊始,就發(fā)布了部分重點文物的展覽排期。截至目前,大部分文物已經(jīng)亮相。
走進展廳,來自江西博物館的“雙面銅人像”是目前展覽的C位,其獨特的模樣在殷商展中吸引了眾多游客打卡拍照。這件于7月22日來京出差的國寶,將在8月31日結(jié)束它的北京之旅,返回江西老家。這件誕生于3000多年前商代晚期的青銅頭像被稱為“古代最潮的網(wǎng)紅”,1989年于江西新干縣大洋洲商墓出土,是目前唯一出土的商代雙面青銅頭像。其造型詭譎神秘,不僅雙面對稱,眼球圓凸如銅鈴,而且咧嘴露出整齊的八顆方牙與一對獠牙,招風耳豎立,配以高顴骨與蒜頭鼻,形成一張似笑非笑的“神秘表情”。
其頭頂兩側(cè)各有一角,角端外卷飾有卷云紋,兩個長角中間有一圓管,與頭像下部的方銎相通。據(jù)了解,其頂部圓管可插羽冠,象征“天圓”;下部方銎可插木柄,代表“地方”,與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相通。在商代先民們看來頭像是祖先神靈的憑依之物,認為通過陳設頭像、佩戴面具可以在祭祀時與神靈溝通。這件半人半神,神情詭異威嚴的“雙面銅人像”,體現(xiàn)了商代晚期青銅藝術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與象征性表達。
來自山東博物館祖辛方鼎也在8月12日抵達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它將陪伴大家直至展出結(jié)束。
該器物是山東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較為精美的商代晚期青銅鼎,1957年出土于山東長清小屯遺址。據(jù)策展人介紹,這件青銅方鼎造型莊重,呈長方形。鼎口侈口,口沿方唇,兩側(cè)對稱立雙耳,頸部內(nèi)收呈束頸。器腹長方形,中部外鼓,線條飽滿。底部平整,由四根柱形足支撐,足與器身比例協(xié)調(diào),沉穩(wěn)厚重。四個轉(zhuǎn)角裝飾突出扉棱,增強立體感,增添靈動氣息。鼎腹主體為獸面紋,線條流暢且刻畫入微,以云雷紋襯底。四足有陰線蟬紋,古人認為蟬蛻皮重生象征永生,因而蟬紋象征生命輪回。器物鑄造精湛,紋飾清晰,展現(xiàn)高超技術。
其鼎腹內(nèi)壁鑄有“舉祖辛禹”四字銘文及家族徽號?!芭e”字銘文是由考古學家于省吾考證得出的,他認為這個字的形態(tài)像大人舉子于床,是撫育幼子的意思,古代生子言“舉”者為收養(yǎng)之意,不舉則是拋棄之意。商代金文之所以有此字,可能源于他們的祖先有過“舉子”的故事或者有“棄子復舉”的故事,所以后世子孫才造出象征性的文字作為族群的標志。
殷商文化足以示范后世
從商湯建立商朝,再到帝辛(紂王)自焚于鹿臺,商代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存在了500余年。展覽展出的青銅器、玉器等只是殷商文明繁榮的外在表現(xiàn)之一,其實殷商文明在諸多領域都對后續(xù)的周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像展覽最后一部分的標題:示范后世。
高紅清認為,周代在政治制度、禮樂文化、甲骨文等方面借鑒了商代,甚至是繼承了商代。比如在政治制度中,殷商與周均采用了中央集權;而在權力繼承方面,殷商采用的是王位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周代則明確了嫡長子繼承制度;統(tǒng)治理念層面,殷商與周均提倡“君權天授、天命有常,敬天保民,和諧天下?!钡确结槨?/p>
根據(jù)《尚書·召誥》中記載:“我(周王)不可不監(jiān)(鑒)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鑒)于有殷”,意思是“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周鑒不遠,在殷后之世”。周人以殷為鑒,先后作了《康誥》《酒誥》《梓材》《多士》等文獻,作為隱惡揚善、治國理政的借鑒。此后,“殷鑒”一詞成為以歷史的興亡為借鑒,吸收前代興亡的經(jīng)驗和教訓,成為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廣大人民群眾借鑒歷史興衰的代名詞。
最能體現(xiàn)政治制度繼承的,就是周代延續(xù)了商代的鼎簋制度,即通過使用的鼎、簋等器物展現(xiàn)自己的身份。展覽中展出了兩件西周時期的銅鼎,它們分別出土于順義區(qū)牛欄山和房山琉璃河,高紅清介紹現(xiàn)實中兩個地方相距近百公里,但是兩件文物卻有關聯(lián)。其中出土于順義區(qū)牛欄山的銅鼎為雙耳三足,鼎四周雕刻有饕餮紋樣。據(jù)了解,當時考古隊員除了發(fā)現(xiàn)這支銅鼎外,還發(fā)現(xiàn)了部分鉛器殘件。研究發(fā)現(xiàn),這組青銅器多為祭祀“父己”所用。其中,鼎內(nèi)的銘文還幫助研究者辨認出了琉璃河遺址IIM253為“亞”族人墓葬的證據(jù)。
這件銅鼎的旁邊就是琉璃河遺址IIM253出土的銅鼎。據(jù)悉,這里出土了14件帶有銘文的銅器,包括鼎、簋、卣等成套的禮器。器物的銘文上不僅記錄了器物主人前往成周參與祝禱禮儀并榮獲周王“賜貝”之事。另外這個遺址中還有不成套的文物,這些文物則與“亞”族有關。
而在禮樂文化方面,殷商時期祭祀與禮制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高紅清介紹,周代對殷商禮樂進行刪減與增加,將原本是商人事神祈福的儀式,轉(zhuǎn)換成為基本的社會典章制度,成為“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規(guī)范了統(tǒng)治階層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樂”的方面,將“頌神娛神”舞和樂變化為人們在宗廟、鄉(xiāng)里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通過喚起血緣親情,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感,以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種種對立和矛盾。“‘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樂文化成為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基石之一?!备呒t清說。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張群琛 王戩
攝影:本報記者 常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