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寧波大學的特聘副研究員,浙大博士畢業(yè),手里攥著20多篇論文和好幾項專利。就這么個人,被癌癥纏了一年多,最后走了。
8月12日,有人在社交平臺發(fā)布了這一個讓人沉痛的消息。
張博士的爸爸是小學老師,自己從江西玉山一路讀到博士,按說該是別人眼里的“人生贏家”。
可病魔來的時候,這些光環(huán)一點用沒有。低位直腸腺癌加肝轉(zhuǎn)移,聽著就夠嚇人。治療到后期,每個月光自費藥就得近2萬。
丈夫沒工作,家里還有倆小娃要養(yǎng)。學校發(fā)起捐款的時候,誰看了不揪心?
網(wǎng)友吵翻了。有人說“讀再多書有啥用,一場病全歸零”,下面立馬有人懟“你懂啥?她不讀書,可能連治療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人嘆“這就是普通家庭的真相,風光都是給別人看的,底下全是怕生病的慌”。
我想起小區(qū)里的王姐,她老公前年查出血液病,一開始還能撐著,靶向藥一瓶五千,報銷完自付三千多。三個月后醫(yī)生說要換藥,新藥好是好,一盒一萬二,醫(yī)保報不了多少。
王姐白天在超市理貨,晚上去醫(yī)院陪護,不到半年頭發(fā)白了一半。有次在樓下碰到她,她說“有時候看著藥單,真覺得還不如不治了”。
不是我們太脆弱,是有些坎兒,真不是咬牙就能過去的。
張為艷這樣的高知,算有社會資源了吧?可面對自費藥賬單,照樣得低頭。你說醫(yī)保?報銷目錄就那么長,好多救命藥擠不進去。你說商業(yè)保險?要么太貴買不起,要么健康告知過不了關(guān)。
有人說“那是她不會規(guī)劃,早該買保險”。說這話的人,怕是沒見過普通家庭的日子。
夫妻倆月薪加起來一萬五,房貸五千,養(yǎng)娃三千,剩下的錢要顧老的、備著娃上學,哪還有閑錢買那些動輒上萬的保險?真到生病時才發(fā)現(xiàn),我們手里的“盾牌”,薄得像張紙。
張為艷走了,學校的捐款幫她家緩了口氣??筛鄾]被報道的家庭呢?他們可能就在某個醫(yī)院的走廊里,對著繳費單發(fā)呆。我們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想讓日子過得體面點,可一場病就能把人打回原形。
你身邊有這樣的事嗎?要是換成你,面對每月兩萬的自費藥,會怎么選?評論區(qū)聊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