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塔位于銀川老城南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塔。其始建于西夏垂圣元年(1050),俗稱“西塔”。當時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駕崩,其子李諒祚剛滿周歲即登基?;侍鬀]藏氏為保“圣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發(fā)動了“役兵數(shù)萬”,歷時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
承天寺建成后,沒藏氏又將西域僧人進獻的釋迦摩尼佛頂骨舍利,以金棺銀槨貯埋于塔基下,后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jīng)》置于寺內。當時的承天寺規(guī)模宏大,香火鼎盛,與涼州護國寺、甘州臥佛寺齊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與靈武市鎮(zhèn)河塔互稱為“姊妹塔”。
不過隨著西夏被蒙古人滅亡,黨項人四處逃散,承天寺也被焚毀,終元朝一代,僅有承天寺塔孤獨的矗立在廢墟上。進入明朝,明太祖第16子朱栴被封為慶王,就番韋州城,后移藩寧夏鎮(zhèn)(銀川)。永樂三年(1401),朱栴組織重修承天寺,增建殿宇。明代的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成為當時“寧夏八景”之一。
但是到了清乾隆三年(1739)十一月,寧夏一帶發(fā)生了8級大地震,承天寺和塔全部震毀。再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重建承天寺塔,基本沿襲了西夏佛塔的形制。所以現(xiàn)存的這座塔實為清塔,但尚存西夏塔的影子。
現(xiàn)在的承天寺塔,通高64.5米,八角十一層樓閣式,磚石材質。塔體建在高2.6米、邊長26米的方形臺基上。塔門面東,可通過券道進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間,室內各層為木板樓層結構,有木梯盤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層各面設券門窗式壁龕,三、五、七、九層設南北券門式明窗,塔身各層收分較大,每層之間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層棱牙磚。塔身十一層以上挑出五層棱角牙磚,上建八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四、六、八、十層設東西向多門式明窗,十一層設四明四暗圓窗。
此行承天寺,天色已晚,未能進入。這是一個開放景區(qū),進寺門票10元,登塔再加20元。(寧6,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寫于2024年11月20日)
本頁圖片、文字、視頻為“烏何有之鄉(xiāng)大樹上”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不得搬運或他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