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需不需要上班?
有人說朝九晚五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人嘆職場沉浮像是被推著走的木偶。其實答案很簡單:人需要做事,卻未必需要上班。這中間的差別,全在你對生活有沒有說了算的底氣。
你知道“上班” 這兩個字最早是怎么來的嗎?宋朝的官員們天不亮就得爬起來往金鑾殿趕,黑壓壓跪一地,皇帝說話他們聽著,大臣議事他們坐著,輪到自己表態(tài),多半是“臣附議”。明明是朝廷命官,卻活得像布景板上的影子 —— 這就是 “上班” 最初的模樣。
古人早就看透這種滋味。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真正的智者不該像器皿那樣,被規(guī)定只能裝酒還是盛水??涩F(xiàn)在的職場里,多少人活成了流水線上的標(biāo)準(zhǔn)件?朝九晚五打卡,按流程填報表,開會時附和領(lǐng)導(dǎo)的觀點,下班前盼著周末的喘息。拿著薪水的同時,把自主的念頭一點點磨成了繭。
反觀那些真正活得舒展的人,都在做“自己說了算” 的事。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扛著鋤頭回了南山,看似成了農(nóng)夫,卻把日子過成了詩。他種的不是莊稼,是“采菊東籬下” 的自在;蘇軾被貶到黃州,在東坡上開荒種地,卻寫出 “竹杖芒鞋輕勝馬” 的豁達(dá) —— 他們沒在朝廷 “上班”,卻把人生這件大事做得有聲有色。
做事和上班,根本是兩回事。做事時你是掌舵的人,風(fēng)來了調(diào)整帆,浪大了停一停,方向永遠(yuǎn)握在自己手里。就像匠人琢磨手藝,花三年雕一塊木,用十年釀一壇酒,不急不躁,只跟自己的心意較勁。上班時卻像坐在別人開的船上,船長說往哪走就往哪走,哪怕看見暗礁,你也只能攥著拳頭喊“小心”。
為什么說人不能不做事?《中庸》里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活出滋味。農(nóng)民侍弄田地,學(xué)者鉆研學(xué)問,哪怕是街頭修鞋的師傅,把每只鞋底縫得扎實,也是在做一件有分量的事。這種做事的過程,會讓你慢慢明白: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在這世上的位置在哪里。
怕就怕既不想上班,又懶得做事。躺在床上刷手機,抱怨命運不公,卻不肯起身做哪怕一件小事。就像《論語》里說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日子久了,心里的火苗會慢慢熄滅,再想找回?zé)岷鯕?,可就難了。
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有個聲音在問:難道這輩子只能這樣嗎?與其在上班的牢籠里盼自由,不如試著做一件自己能說了算的事。哪怕從每天早起半小時開始,讀幾頁書,練一會兒字,或者給家人做頓早飯—— 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會像種子一樣慢慢發(fā)芽,讓你重新握住生活的方向盤。
記住,上班只是謀生的一種方式,做事才是安身的根本。就像古人說的“道在日用”,真正的智慧不在朝堂上,而在你親手做的每一件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