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京建鄴區(qū)水務局會議室里的政策文件翻過最后一頁,當無錫高新水務的超濾膜在燈光下折射出晶瑩的光,當盤州第六小學孩子們用彩筆勾勒出“未來水廠“的藍圖,這場跨越江蘇、貴州兩省三地的再生水調研實踐,早已超越了一次簡單的暑期活動。五天四夜的行程里,我既是政策解讀的學習者、技術原理的探秘者,更是生態(tài)理念的傳播者。那些在車間里見證的水質漸變、在展廳里觸摸的技術脈絡、在課堂上捕捉的童稚眼神,最終都沉淀為對“知水善用、治水為民“這八個字最生動的注解。
7月7日清晨,南京建鄴區(qū)水務局的會議室里,陽光透過百葉窗在政策文件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當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展開南京市再生水利用規(guī)劃圖,指著密密麻麻的管網線路講解“分質供水、梯級利用”的實施方案時,我忽然意識到,每一滴再生水的循環(huán)背后,都凝結著制度設計的精密考量。我們圍繞《南京市再生水利用管理辦法》中的補貼政策展開討論,當聽到“每噸再生水用于市政綠化可獲1.2元補貼”的具體條款時,作為經濟與金融專業(yè)的學生,我敏銳地捕捉到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這正是課堂上“公共物品市場化供給”理論的鮮活案例。
在隨后的座談中,工作人員提到建鄴區(qū)江心洲再生水系統(tǒng)曾面臨“建設成本高、回用率不足”的困境,最終通過“政府主導建設+企業(yè)運營維護”的模式破解難題。這讓我想起《公共經濟學》課程中關于PPP模式的探討,只是此刻,那些抽象的理論模型化作了實實在在的管道鋪設成本、運營數(shù)據(jù)報表和居民用水反饋。當看到電子屏上江心洲回用率從32%躍升至68%的折線圖時,我深刻體會到:治水不僅需要工程技術,更需要打通政策與市場的“任督二脈”,這或許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兩手發(fā)力”治水思路的深層邏輯。
無錫高新水務有限公司新城水處理廠的設備車間,是此行最震撼的“課堂”。站在超濾裝置的觀察窗前,看著渾濁的污水在膜絲間穿梭后變得清澈透明,技術人員遞來的實時監(jiān)測報表上,COD去除率92.3%的數(shù)字格外醒目。當我親手操作中控平臺模擬系統(tǒng),看著屏幕上水質參數(shù)隨工藝調整實時變化,故障預警模塊彈出的紅色提示框讓我突然明白:所謂“國際領先”,不僅是精密的儀器,更是對每一個數(shù)據(jù)波動的極致把控。
在江蘇金陵環(huán)境有限公司的展廳,沙盤模型里的管道網絡如城市血脈般延伸。講解員對比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與創(chuàng)新MBR工藝時,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新工藝的污泥排放量減少60%,而占地面積僅為傳統(tǒng)工藝的三分之一。在互動展區(qū),顯微鏡下那些忙碌的微生物群落讓我驚嘆——原來污水處理廠的“秘密武器”,竟是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命。電子屏上滾動的出水水質對比圖中,2005年的泛黃水樣與2023年的清澈再生水形成強烈反差,這哪里是技術演進史,分明是一代代治水人用智慧書寫的生態(tài)答卷。
最難忘的是在南京溧水秦源污水處理廠,廠長指著屋頂?shù)墓夥逍Φ溃骸拔覀儾粌H處理污水,還能發(fā)電?!边@里的智能攔截閉環(huán)系統(tǒng)讓污水處理全程能耗降低15%,而污泥資源化車間里,經過處理的污泥正被制成營養(yǎng)土。當我捧著那捧帶著泥土清香的“再生品”,忽然懂得:真正的低碳發(fā)展,不是實驗室里的理論,而是讓每一份廢棄物都找到重生的價值。
六盤水盤州第六小學的教室,是此行最溫暖的站點。當我舉起燒杯,向孩子們展示“污水變清水“的簡易實驗時,臺下四十雙眼睛里閃爍的好奇,比任何數(shù)據(jù)都更有力量。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怯生生地問:“老師,我們家的洗菜水,也能變成澆花的水嗎?”這個問題讓我心頭一震——科普的意義,不正是讓環(huán)保理念從抽象的口號,變成孩子們能觸摸的生活場景嗎?
我們教孩子們繪制“再生水循環(huán)圖”,一個男孩在畫紙上給污水管道畫上了笑臉,說“它們只是去旅行了”。這種充滿童真的解讀,卻意外道出了水循環(huán)的本質。當孩子們把寫著“節(jié)約用水”的手印畫貼滿黑板,那片五彩斑斕的痕跡,比任何調研報告都更直觀地展現(xiàn)著教育的力量。離開時,校長告訴我們,這些孩子已經開始監(jiān)督家長“廢水再利用”,忽然明白:所謂薪火相傳,就是讓一顆種子在童心里發(fā)芽,終有一天長成參天大樹。
返程的高鐵上,窗外的長江與珠江支流交替閃現(xiàn)。五天行程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政策研討會上的思想碰撞,讓我懂得治水需“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同頻共振;企業(yè)車間里的技術觀察,讓我看見科技突破如何啃下“水質提升”的硬骨頭;校園課堂上的互動教學,讓我領悟環(huán)保教育是最長效的投資。
作為河海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的學生,“經世濟民”的校訓在實踐中有了更具體的注解:在分析再生水定價機制時,專業(yè)知識是破解“公益與效益平衡”難題的鑰匙;在測算污泥資源化的經濟效益時,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讓生態(tài)價值有了量化表達。那些在課堂上習得的理論,在車間里、在溝渠旁、在三尺講臺,終于找到了扎根的土壤。
這次實踐也讓我正視自身的不足:面對復雜的水處理工藝,我的專業(yè)知識仍顯薄弱;解讀地方政策時,對區(qū)域差異的考量不夠周全。但這些缺憾,恰恰是成長的路標。正如無錫的技術專家所說:“治水從來不是一代人的事。“作為新時代的“水之子”,我們既要像超濾膜般堅守初心,過濾浮躁、留下純粹;也要如活性炭般主動吸附,在實踐中汲取養(yǎng)分;更要像微生物群落般協(xié)同發(fā)力,讓個人的微光匯聚成生態(tài)保護的星河。
車過長江大橋,落日熔金,江水如練。這場跨越千里的調研,不僅讓我看見再生水如何在技術與制度的雙輪驅動下“碧水重生”,更讓我明白:所謂擔當,是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江河大地上;所謂成長,是讓每一次實踐都成為靠近“知水善用、治水為民”初心的腳步。未來的日子里,我愿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帶著在車間里收獲的嚴謹、在課堂上汲取的溫暖,繼續(xù)在水資源保護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因為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