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父親在臨終前鄭重其事地對38個子女說:“不要回中國,不要再做中國人”。
這是真實發(fā)生在1922年的一位清朝王爺,肅親王善耆身上的決定。在他死去之前,這位曾位高權重、極力挽救清朝的滿清鐵帽子王,不僅把自己所有的孩子送到國外,還明確要求他們永不效力中國。而他其中的一位女兒,日后更成為臭名昭著的“川島芳子”,是日本侵華戰(zhàn)線上的活躍漢奸。
善耆一步步被“引導”背叛國家
在清朝,鐵帽子王是極少數(shù)享有世襲罔替特權的貴族,肅親王善耆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出身決定了他從一開始就站在清廷的核心。早年,善耆在朝中擔任實職,參與京城基礎建設、警政改革等事務,甚至被慈禧太后委以重任,一度是清末改革派的重要力量之一。
但他的改革并非出于民本思想,而是為挽救即將崩塌的皇權體系。他提出的鐵路、水利、工業(yè)規(guī)劃,表面上看是現(xiàn)代化建設,實則是試圖通過技術手段延長清朝壽命。善耆并沒有認清一個本質(zhì)問題,清朝的覆滅并不在于技術落后,而在于制度已經(jīng)走到盡頭。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清廷倉皇出逃,善耆背起光緒皇帝過河的舉動讓他贏得“忠臣”之名。但這次流亡也成為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他在途中與日本間諜川島浪速結(jié)識。這位表面是文化友人、實則深諳情報運作的日本人,向他灌輸“滿蒙獨立”思想,為日后日本策動偽滿政權做準備。
善耆當時并未察覺這是一個局。他親眼目睹自己王府被毀、紫禁城卻無恙,川島告訴他“是日本人保護了皇室”,這句看似誠懇的話,直接瓦解了善耆對清廷與中國命運的信任。他開始相信,只有依靠日本,才有可能復辟大清。
從此,他從一名改革派官員變?yōu)槿毡驹谌A的合作者乃至工具。他幻想借助外力重建皇權,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成為日本戰(zhàn)略中的一顆棋子。
1912年,清帝正式退位,中華民國成立。很多清朝遺老接受了民國提供的優(yōu)待政策,繼續(xù)過著榮退的生活,而善耆卻選擇了對抗現(xiàn)實。他拒絕優(yōu)待,舉家遷往當時日軍控制下的旅順,變賣家產(chǎn),大量投資于復辟計劃。
一個王爺,不僅不顧清廷體面,反而走向與外敵合作的道路,已經(jīng)不只是判斷問題,更是立場問題。更令人震驚的是,他把14歲的親生女兒金璧輝送給川島浪速當養(yǎng)女,改名川島芳子,以此換取更堅定的日方支持。
此后十年,善耆組織過兩次復辟清朝的軍事行動。他雇傭地方土匪組成“勤王軍”,配合日本人秘密運送軍械,試圖在東北發(fā)動政變。然而,這些行動都被地方軍閥輕而易舉地瓦解。原因很簡單:他既沒有號召力,也不了解時代格局變化。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對他早已失去信任。他們從一開始就只把善耆當作清室象征,用來包裝侵華行動的合法性,而非真正的合作伙伴。在復辟失敗后,日本方面迅速切斷支持,不再為他提供任何資源。善耆的家產(chǎn)耗盡,家族陷入經(jīng)濟困境,他本人則成了一個毫無分量的棋子。
此時,他做出一個極端的決定:將38個子女全部送往國外,并立下遺言,“不準回中國,不準當中國人,不準為中國效力”。這個決定,徹底切斷了他的家族與中國的聯(lián)系,也讓整個家族命運走上分裂之路。
兩個孩子,兩種命運
善耆的38個子女,有的被送往日本,有的被送至歐洲,在父親的安排下,從小接受與中國文化完全割裂的教育。其中,川島芳子的命運最為人熟知。她在日本接受軍國主義教育,被灌輸“效忠天皇”的思想,徹底拋棄了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成年后,她被日軍秘密派回中國,打著“清室公主”的名義活動,實則為日本收集情報、策動政變、協(xié)助建立偽滿政權。她活躍在“九一八”事變期間,參與策動“一二八”事變和偽滿洲國的建立,是日本侵華行動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
她還擔任偽軍“安國軍”的總司令,直接參與鎮(zhèn)壓抗日力量,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漢奸之一。
1945年日本投降后,川島芳子在北平被捕。她試圖否認身份,但證據(jù)確鑿,最終在1948年被槍決,年僅41歲。
而善耆的另一個孩子,愛新覺羅·憲東(后化名艾克),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到共產(chǎn)主義思想,逐漸形成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清晰認知。他秘密回國,加入共產(chǎn)黨,成為我黨在偽滿洲國的重要地下情報人員。
抗戰(zhàn)期間,他為八路軍傳遞情報,參與多項秘密任務,戰(zhàn)后繼續(xù)從事革命工作,直到2002年去世。
善耆并非孤例。在清末民初,很多貴族與遺老都無法接受帝制終結(jié)的現(xiàn)實。他們或幻想復辟,或依附外力,最終大多淪為邊角角色。
他對日本的信任,是建立在對皇權復辟幻想的基礎之上。他堅信日本作為“文明國家”,可以幫助他恢復傳統(tǒng)秩序。但他沒有意識到,日本扶持清廷只是為了更方便控制中國東北。所謂“滿蒙獨立”,不過是日本殖民戰(zhàn)略的一部分。
清末遺老如果能夠正視現(xiàn)實,轉(zhuǎn)向建設國家,也許能發(fā)揮一定作用。但他們偏偏選擇了拒絕現(xiàn)實、抱緊幻象,最終被歷史無情拋棄。
善耆死時一貧如洗,留下的不是榮耀,而是一段讓人扼腕的歷史。38個子女,命運各異,大多數(shù)淹沒在異國他鄉(xiā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