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文 /林鴻東
一些年前,從小嶝島民邱奕清老師的文章里得知,小嶝島西南海底有一片海草地,退潮時海草間會赫然出現(xiàn)一條蜿蜒的海底古路。這是連接大嶝與小嶝之間,除渡船外的另一條通路。兩島島民可通過此路互相往來,譬如大嶝菜農(nóng)挑著蔥蒜到小嶝叫賣,便常走此道。然而,正如邱老師所述,此路甚為難行:泥濘古路上蠣殼遍布,其間還有一條湍急的海溝,不到五里的路程,往往要走一個半小時。大潮之際,潮水漲勢迅猛,腿腳不便者常被潮水追趕,險象環(huán)生,甚至發(fā)生過有人爬上礁石呼救的驚險場面。
歷史上,大小嶝均曾屬金門縣管轄。近日了解“金門縣”歷史時,大小嶝進入我的視野,這條曾令我印象深刻的海底古路也重新浮現(xiàn)腦海。于是,我特意向邱老師請教。更令我驚奇的是,連接大嶝與外界的類似海底古路竟有四條之多,除通往小嶝外,還有通向?qū)Π剁褙?、蔡厝、蓮河等漁村的路徑。尤為有趣的是,大嶝人稱此種海底古路為“蹀”,如小嶝蹀、珩厝蹀、蔡厝蹀、蓮河蹀。然而,海底古路受潮汐規(guī)律制約,漲落之間風險極大。據(jù)邱奕清老師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兩位教師因未趕上渡船,冒險穿行四條蹀中最為難行的蓮河蹀,不幸遇難??梢?,海底雖有路,卻唯有熟悉它的漁人通行時相對安全。
“蹀”的形成源于水流交匯、泥沙堆積,于海中形成條狀沙脊。閩南人稱此沙脊為“沙汕”。潮汕的“汕”字便與此相關。此前,我聽聞劉五店海邊曾有地名“汕頭尾”,大致亦屬同類地貌。此類沙汕大多落潮時現(xiàn),漲潮時隱,介于海陸之間,也常成為漁人捕獲“海錯”的“海中田”?!恶R巷廳志》記載大嶝時便提及:
“大嶝嶼 在廳南翔風里十六都,周廣十里,多村落。嶼之西與十四都交界,有沙線在海中,號‘東糧線’。廣袤二三里,潮則沒,汐則現(xiàn),多產(chǎn)海錯,以資民食,故謂之‘糧線’?!?/p>
文中所指“東糧線”,即“東糧汕”,本地人有稱其為“南汕”者,估計應該就是“蔡厝蹀”的所在沙汕。
沙汕在廈漳泉沿海頗為常見,如東山島著名的網(wǎng)紅打卡地——魚骨沙洲。魚骨沙洲是典型的沙汕,同樣是退潮現(xiàn)身,漲潮隱沒于海,落潮時,從高空俯瞰,極似魚骨,因而得名。古時漁人喜在沙汕設柵捕魚,因其“多產(chǎn)海錯”,確可稱為漁人糧倉。大嶝的四條沙汕具體何在?那日在珩厝村,聽翔安區(qū)民俗專家張在勇指著修建中的南港特大橋說:“橋下便有一條”,所指或為“珩厝蹀”。
通向大嶝島的這四條海底古路,堪稱閩南鄉(xiāng)土奇觀,是翔安海洋文化的一種獨特風物。隨著現(xiàn)代化橋梁的一一興建,這些行走艱難的海底古道已漸次退出歷史舞臺,唯留下令人稱奇的故事與記憶。
(關于這四條海底古道“蹀”的更多故事,歡迎知情的讀者留言講述!)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lián)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歡迎轉(zhuǎn)發(fā)、群發(fā)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jīng)許可,禁止進行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zhuǎn)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