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三獵老師,對沒錯,就是《籃史通鑒》國內(nèi)版的官方譯者
這篇文章的起因是這樣的。
在擊敗韓國隊以后,我在翻閱一些資料時發(fā)現(xiàn),對岸的解說將韓國隊核心???(Lee Hyun-jung)翻譯成了 “李賢俊” ,而不是我們這邊的 “李賢重”
大家都知道,外國人名的翻譯并不容易,早年間,各大權(quán)威媒體常犯的錯誤是,把不同語言的名字都當英文來處理。著名的錯誤包括:把法語的“阿涅爾”(Agnel)錯譯為“阿格尼爾”,把葡萄牙語的“若日尼奧”(Jorginho)錯譯為“尤爾金霍”,把挪威語的“索爾謝爾”(Solskj?r)錯譯為“索爾斯克亞”。
近十年,這種以英文為中心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逐漸好轉(zhuǎn)。而最棘手的問題就變成了朝鮮半島人名。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少女時代的“林允兒”——這個名字都叫了多少年了,才發(fā)現(xiàn)人家其實叫“林潤妸”。
那問題來了,這位???(Lee Hyun-jung),到底應該是是李賢俊,還是李賢重呢?
國內(nèi)媒體在這一塊其實幾乎沒有什么疑問,所有官方媒體和自媒體人用的都是李賢重。
唯一的例外是蘇群老師,他使用的是“李賢俊”,而且他在自己的公眾號里提到一個說法,就是對岸的評論員曾經(jīng)和???的父親親自確認過,???的漢語翻譯,應該是 “李賢俊”
蘇老師的說法得到了wiki百科的支持,而wiki上甚至寫的更詳細,明確了確定 “李賢俊” 這個翻譯的對岸媒體人是古硯偉——而這自然也解釋了為什么對岸的解說會在比賽中將他的名字稱呼為 “李賢俊”
目前看來,這似乎說明 “李賢俊” 這個稱呼是得到了官方背書的。我們這邊的翻譯都錯了,“李賢重” 可能是一個典型的錯譯,就像樓上提到了 “林允兒”、當年體育圈全部用錯的 “李東國” ,和影視圈全部用錯的 “車太賢” 一樣。
但我想你肯定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這個 “李賢俊” 的翻譯,其實也不能確認為官方用法,畢竟追根溯源它只來自于對岸解說曾和其父核實這一個消息源。
(這里不是對對岸媒體同行不敬,但新聞操作中對一個消息的確認一般是要通過兩個不想管的消息源交叉印證的,蘇老師和對岸解說對這個翻譯的確認,按理來說就是“一面之辭”,你甚至無法確認是否真的確有其事,或者說古老師在和對方交流時是否有誤會——至于WIKI的中文頁面,大家都知道他們受對岸語言環(huán)境影響比較大,其實也不能算作信源)。
其實古硯偉老師也很年輕……
當然,主要問題還是在于,韓文這個東西確實比較麻煩……
眾所周知,15世紀前,朝鮮人基本使用的都是 這下,朝鮮人要學“柱”字怎么寫,只能死記硬背,左形倒還是左形,右聲是一點兒也不沾。本來有助于降低識字門檻的形聲字,到了其他語言里,反而增加了學習成本。其次,朝鮮語中有不少詞語借自中國,但還有大量本民族的詞匯,后者用漢字很難記錄。非要記錄,也只能采取諧音法,例如“阿尼哈塞喲”——都諧音了,何不干脆直接用表音字母? 后來到15世紀,朝鮮人發(fā)明了自己的表音字母,也就是諺文。諺文誕生后,受到底層人民的歡迎,用來創(chuàng)作和閱讀才子佳人、綠林好漢的故事。但朝鮮半島的上層知識分子仍然學習和使用漢字和文言文。直到19世紀后半葉,中國、日本、俄羅斯三大國角逐朝鮮半島。最終,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之后,日本掌控了朝鮮半島,日韓合并。 韓國限制級電影《小姐》就展現(xiàn)了此一時期的語言情況:在朝鮮的上流場合,人們道貌岸然地說著日語,直到撕掉面具的時候,才用朝鮮語來咒罵或互訴衷腸。 在文字方面,受日本“漢字+假名”的影響,日據(jù)時代的大量朝鮮語也用“漢字+諺文”的方式書寫。這就使得漢字在朝鮮半島成了殖民統(tǒng)治的標志,所以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不管是北朝鮮、南韓,還是中國境內(nèi)的朝鮮族,都反對“漢字+諺文”,改用純諺文。只有少數(shù)場合,才在個別諺文的后面括注漢字。 這少數(shù)場合之一,就包括姓名。在韓國,出生證和戶口本上的人名都會標明漢字,所以一般來說,韓國人的姓名一般還是要看韓國人自己怎么說。 鑒于這個情況,我們決定還是多翻閱一些韓國資料來確認,于是在韓國比較大的百科網(wǎng)站namu wiki上,我找到了???的頁面,而這個頁面很清晰的標準了,???的漢字是 “李賢重” 當然,namu wiki這個網(wǎng)站的嚴肅性其實并不算很強,里面很多詞條收錄的解釋非常飄逸,還有類似萌娘百科一樣的刪除線和吐槽,很多詞條時隔幾年之后前后差距很大(比如河升鎮(zhèn)的父親河東基的詞條,前幾年看得時候里面還有河東基當年吐槽國際比賽對位穆鐵柱感覺快被直接打死了的吐槽,今年看就沒有了)。 為此我們又多做了一些核查,發(fā)現(xiàn)在namu wiki上,包括李同國、車太鉉、張??(張娜拉)的頁面,他們的翻譯都是正確無誤的。 這里解釋一下張娜拉的情況,韓國現(xiàn)在有些人起名字,用的是土生土長的朝鮮語詞,壓根兒沒有對應的漢字,比如張娜拉這個??,硬要翻譯應該是國家的意思(實際上娜拉可能來自藝名nara) 類似的情況在體育圈也存在,比如2008年奧運會,韓國女子曲棍球隊的“金??”。這個“??”是朝鮮語,指的是一種水果,中國東北人管叫“軟棗”。但總不能叫人家“金軟棗”吧,就得找到朝鮮語里同音的漢字,翻譯成“金多來”。 這種情況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所以不管翻譯成“金多來”還是“金多萊”,都不算錯。更麻煩的是,隨著韓國人越來越習慣于只用諺文,很多人的漢字名字只存在于出生證和戶口本上(身份證上都不一定有),極少對外公開,甚至自己都記不太清楚。 這就導致,雖然有正確答案,但沒人知道,大家只好瞎猜一通,多年之后才發(fā)現(xiàn)猜錯了。前面提到的“林允兒”和“林潤妸”,就是這種情況。 好消息是,韓國運動員的信息往往能在官方提供的賽事指南里找到。比如2008年奧運會韓國代表團手冊,就注明了每個人的漢字寫法。但壞消息是,韓國人已經(jīng)越來越不在意人名的漢字寫法。2024年奧運會的手冊,就只有諺文、沒有漢字了。 那么,根據(jù)自情自報原則,是否我們就可以確定???就是“李賢重,而“李賢俊”是一個錯譯呢?(你別管對岸和蘇老師他們到底是哪出問題,反正現(xiàn)在有點問題) 嗯……不好說,但我們可以確認的是,???的證件上,不太可能是“李賢俊” 翻閱大量資料后,我們最終在韓國《家庭關(guān)系登錄法》中找到了依據(jù),根據(jù)其施行規(guī)則第37條規(guī)定,人名漢字只能從《漢文教育用基礎(chǔ)漢字》和《人名用追加漢字表》里選擇。 這樣一來,猜的范圍就縮小了。比如韓國籃球隊的“???”,我們可以猜他名字的第二個字是“現(xiàn)、賢、顯、玄”,第三個字是“中、仲、眾、重”,雖不中,亦不遠矣。 至于他老爹在接受對岸媒體采訪時的說法, 在我看來,這幾位臺灣教練和媒體實在是很有心??上н@位老李的漢字水平聽著實在太不著調(diào),不太值得信賴。 說到底,法律規(guī)則有自己的限制,按照前面提到的《家庭關(guān)系登錄法》施行規(guī)則, “ ?”不能對應“俊”,就像是按照漢語拼音的規(guī)則,郭艾倫的護照上拼的只能是Guo Ailun,不能是Guai Lunr(這就像登記戶口的給你名字搞錯了,那你就只能將錯就錯一樣……對吧劉旸教主?) “李賢重”不一定對,但“李賢俊”一定不對。
想與隊長的作者團隊談笑風生嗎?
歡迎加入讀者交流群!
請?zhí)砑游⑿牛篽cctgd163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