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益好醫(yī)院胃腸中心專注消化健康,不僅擁有超高清檢查儀器和胃腸功能評估體系,更堅持“一人一方案”的個性化管理,讓治療真正“對癥又貼心”。
“胃怎么會像腸道一樣工作?”不少人拿到胃鏡報告上“腸化生”的診斷時,都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這種看似“跨界”的病理變化,實則是胃黏膜發(fā)出的緊急警報——當胃黏膜細胞被迫“變身”成腸道細胞,意味著胃部健康已出現深層危機,若忽視干預,可能一步步向嚴重胃病發(fā)展。
腸化生的本質,是胃黏膜細胞的“身份錯位”。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細胞能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負責初步消化食物;而腸道細胞的功能是吸收營養(yǎng)、分泌黏液,兩者各司其職。但當胃黏膜長期受損傷,比如持續(xù)炎癥刺激,原本的胃黏膜細胞會逐漸被腸道細胞替代,就像“蘋果樹上結出了梨”。這種“變身”并非良性適應,而是胃黏膜的一種代償性改變,意味著胃部正常功能已開始紊亂。
長期炎癥刺激,是推動胃“變身”的主要推手。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最常見的誘因,這種細菌會持續(xù)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fā)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而誘發(fā)腸化生。此外,長期吃腌制食品、熏肉、高鹽飲食,會讓胃黏膜長期處于高滲透壓刺激中;頻繁熬夜、吸煙、飲酒,會打亂胃腸激素分泌節(jié)奏,加重黏膜損傷;還有膽汁反流,會持續(xù)腐蝕胃黏膜,這些因素疊加,都會增加腸化生的發(fā)生概率。臨床數據顯示,40歲以上人群中,腸化生的檢出率約為15%-20%,且常與慢性胃病相伴而生。
腸化生的“危機”,在于它可能是胃癌的“前奏”。雖然并非所有腸化生都會發(fā)展成胃癌,但它屬于胃癌前病變的一種——胃黏膜從正常到炎癥、腸化生、異型增生,再到胃癌,是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若腸化生持續(xù)存在,尤其是“完全型腸化生”或伴隨異型增生時,發(fā)展成胃癌的風險會顯著升高。更值得警惕的是,腸化生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癥狀,多數人是在體檢做胃鏡時偶然發(fā)現,這也導致不少人錯過早期干預的時機。
不過,腸化生并非“不可逆轉”,關鍵在于早發(fā)現、早干預。首先要及時篩查,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長期慢性胃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群,建議每1-2年做一次胃鏡檢查,以便盡早發(fā)現腸化生;其次要針對性治療,比如根除幽門螺桿菌、控制膽汁反流、治療慢性胃病,減少對胃黏膜的持續(xù)刺激;最后要調整生活習慣,少吃高鹽、腌制、熏烤食物,戒煙限酒,規(guī)律飲食,避免熬夜,給胃黏膜修復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當胃開始模仿腸道工作,其實是在向我們發(fā)出“求救信號”。重視腸化生,及時干預,就能阻止胃部“變身”向更危險的方向發(fā)展,守護好消化道的健康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