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在中國文學(xué)的意象世界里,“天山”從來不只是一座山脈,它是一個雄渾、蒼茫、承載著邊塞詩與家國夢的文化符號。
當李白的千古名句在紀錄片《極致新疆》開篇響起,鏡頭掠過雪峰云海的瞬間,一種跨越時空的宏大感油然而生,奠定了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調(diào)。在中國西北的這片廣袤土地上,自古以來便激蕩著無盡遐想,成為神話和史詩的誕生原鄉(xiāng)。而這部紀錄片,以扎實的視角,開篇即擲出一系列劇烈的地理反差,以驚雷之勢沖擊著觀眾的固有認知。
這里,聳立著海拔8611米、令登山者望而生畏的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也坐落著低于海平面154米、地表溫度曾超過80℃的中國陸地海拔最低點艾丁湖。這里,有被稱作“死亡之?!钡乃死敻缮衬臒o垠沙海;也有以“九曲十八彎”著稱的巴音布魯克,沼澤星羅棋布、水草豐美,滋養(yǎng)著萬千生靈。正如片中所言:“高和低、冷和暖、干和濕,種種極致在這里和諧共生?!边@種強烈的對立統(tǒng)一,構(gòu)成了貫穿全片的宏大疑問:新疆的“極致”究竟源于何處?
為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聯(lián)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委員會宣傳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聯(lián)合攝制,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有限責(zé)任公司承制的大型自然人文類紀錄片《極致新疆》試圖以一種全景式的雄心,從地理與文明的雙重經(jīng)緯,去呈現(xiàn)這片占中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土地,其“極致性”的深層根源與磅礴內(nèi)涵。
自然的極致:在地理奇觀中唱響最高禮贊
凝固的“波濤”和世界上最奇?zhèn)サ摹绑@濤駭浪”是怎樣的?
第二集《萬山之祖》鏡頭首先對準的,是帕米爾高原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史詩級碰撞。作為“萬山之祖”,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五大山系在此交匯,形成一個巨大的“山結(jié)”。當“世界屋脊”的億萬年冰川,與“死亡之?!钡倪B綿沙丘在咫尺間對峙,巨大的視覺張力油然而生。
如果說極致是一種力量的呈現(xiàn),《極致新疆》首先將其歸因于地球板塊間最原始、最磅礴的地理塑造力。紀錄片以恢弘的航拍與細膩的微觀鏡頭,帶領(lǐng)觀眾俯瞰這片土地上地理奇觀的集中爆發(fā)式呈現(xiàn),論證其“極致”的自然基因。
具體而言,紀錄片沒有停留在靜態(tài)的對比,而是用動態(tài)的追溯,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水的故事:發(fā)源于喀喇昆侖山與昆侖山的冰川融水,匯成葉爾羌河與和田河,借助數(shù)千米落差形成的勢能,義無反顧地闖入沙漠。在這里,河流懂得了“重要的不是深度,而是廣度”的生存法則,它鋪展成枝杈縱橫的脈絡(luò),即便最終被沙洲切割、梗阻,也要為死寂的沙海保留下生命的痕跡。
在第三集《人類凈土》中,視野轉(zhuǎn)向阿勒泰,這里不再是單一地貌的極限,而是生態(tài)多樣性的極致繁榮。鏡頭中友誼峰下的西伯利亞云杉、冷杉與白樺林海雪原交織??{斯湖,作為中國最深的冰磧堰塞湖,以其188.5米的深度和53.8億立方米的蓄水量,涵養(yǎng)出“美麗富饒、神秘莫測”的生態(tài)。
無論是《我的阿勒泰》取景地那仁草原的純凈,還是普氏野馬在卡拉麥里重歸故土的傳奇,都雄辯地證明了新疆的自然極致。片中,蒙古族圖瓦人將森林中生長的草本植物“芒達勒西”信手采來,打上三孔,便制成了音色空曠遼遠的樂器“蘇爾”,草木的靈性與人文的智慧在此自然相契。
而在第四集《狂野大地》里,紀錄片對“極致”的詮釋更進一步,升華為對生命韌性的最高禮贊。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北半球同緯度自然環(huán)境最嚴酷的地區(qū)之一,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卻孕育著334種野生動物。每一個物種,都是與高原抗衡的勝利者,不管是藏野驢憑借其發(fā)達的呼吸系統(tǒng)與高原狼上演了一場關(guān)乎“耐力與體力”的生死時速;還是位于食物鏈底端的鼠兔,演化出“安置哨兵”的警覺天性,卻也在“春天太過美妙”的時刻因大意而付出代價……這些生動、鮮活的生存故事,深刻詮釋了自然的極致,已從靜態(tài)的視覺奇觀,升華為一種動態(tài)的、對生命本身充滿敬意的哲學(xué)思考。
人文的極致:在薪火相傳中找到文化自覺
在火焰山赤紅色的山體映襯下,交河故城與高昌故城的斷壁殘垣,無聲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交河故城,那座被形容為“‘巨艦’停泊在歷史的河床中”的城市,在唐代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在此可以聽到“20多種語言”、看到“10多種文字”,其作為國際都市的盛況,是絲路文明極致包容性的縮影。
而最具震撼力的物證,無疑是第二集《萬山之祖》里,尼雅遺址出土的那件蜀錦護臂。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漢字,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沙重見天日時,它無可辯駁地印證了在遙遠的年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如絲線般,緊密地編織進這片土地的血脈之中。
人文的極致,是在這片舞臺上上演的、關(guān)乎生存、交融與創(chuàng)造的千年史詩。當“全球每四瓶番茄醬中,就有一瓶的原料來自新疆”,當數(shù)代軍墾人將“北疆自古不種棉”的歷史徹底改寫,當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天山勝利隧道”將南北疆的穿越時間從數(shù)小時縮短至20分鐘,一種強大的、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時空穿透力,讓“澎湃綠洲”的意涵變得無比堅實。
而那些誕生于極限環(huán)境中的非凡技藝與藝術(shù),則成為人文極致最鮮活的注腳。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阿迪力·吾休爾,在200多米深的獨山子大峽谷之上,于直徑僅4厘米的鋼索上“挑戰(zhàn)人類本能”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令人屏息的絕技,更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千百年來對抗嚴酷自然、開拓家園的精神縮影。這種精神,也體現(xiàn)在柯爾克孜族馴鷹人與金雕建立的“最重要的就是放歸”的自然契約中;體現(xiàn)在哈薩克族婦女用“乳汁的白、天空和湖泊的藍,以及牧場的綠”等源于自然的色彩,編織成的氈繡里;更體現(xiàn)在《瑪納斯》《江格爾》等英雄史詩的雄渾詠唱中……
創(chuàng)作的極致:在和諧共生中尋見時代答案
當《極致新疆》的史詩畫卷緩緩收攏,紀錄片以自身的“極致”創(chuàng)作,完成了對新疆“極致”內(nèi)涵的深刻挖掘。至此我們終將領(lǐng)悟,無論是自然的雄奇,還是人文的璀璨,新疆的“極致”并非一系列孤立的、可供獵奇的奇觀,而是自然與人文在億萬年時光里相互塑造、深度捆綁、彼此成就的必然結(jié)果。
千年之前,駐守在北庭故城的戍邊將士面對“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苦寒,卻能以“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豪邁詩情,將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審美化,是古人對生存境遇的詩意超越。而今日之新疆,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回應(yīng)著自然的饋贈與挑戰(zhàn)?!敖娡馑汀钡你y色巨龍,攜大漠日光、戈壁長風(fēng),踏上迢迢外送之路,借特高壓線路跨越山川河海,點亮萬里之外的夜空,將邊塞的苦寒,轉(zhuǎn)化為驅(qū)動國家發(fā)展的溫暖脈動。從詩意的精神慰藉到能源的規(guī)?;敵?,時代的進步讓人類與這片土地的互動方式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
歷史曾在這片土地上刻下應(yīng)對挑戰(zhàn)的智慧印記:塔克拉瑪干“死亡之海”的阻隔,催生了環(huán)繞其邊緣、綿延千年的絲綢之路;天山山脈的險峻,孕育了穿越冰達坂的“車師古道”,那是古人用腳步丈量出的生存路徑。如今,面對同樣的自然命題,新時代給出了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答案:人類以“鎖邊”工程的綠色防護帶主動遏制沙漠蔓延,用科技手段為大地披上新裝;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天山勝利隧道”攻克16個地質(zhì)斷裂帶,以現(xiàn)代工程技術(shù)打通天塹,以更先進的認知與能力,書寫著人與自然相處的新篇章。
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創(chuàng)作本身,亦是一次對“極致”的虔誠踐行。它以極致的敘事企圖,打破了線性的時間觀念,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時空維度。觀眾的思緒,隨之在侏羅紀的恐龍化石、康家石門子的生殖崇拜巖畫、唐代的烽燧與驛站,以及今天中歐班列的繁忙景象之間跳躍、碰撞,從而構(gòu)建起一個立體、多維的“極致新疆”。
正是通過這種跨越時空的宏大視野,紀錄片最終揭示了這片土地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征程中的獨特價值。它不再是遙遠的邊陲,而是“一帶一路”倡議下聯(lián)通歐亞的核心區(qū);它不再僅僅是壯美的山河,更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zhàn)略基地與探索生態(tài)文明的實踐前沿。從“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所象征的深厚歷史聯(lián)結(jié),到今日“澎湃綠洲”所展現(xiàn)的無限經(jīng)濟活力,新疆的故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生生不息的有力證明。
它深刻地啟示我們,對一片土地最高的熱愛,就是深入地理解它,并看見它在廣闊時代坐標中的位置與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