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錢志亮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
ID | qzlgzs
如果問:“你喜歡你自己嗎?”
相信很多人回答時都會略帶遲疑,有的人甚至會說:“有時我會很討厭自己……”
犯了不該犯的錯誤時:“真是的,我怎么這么沒用……” 看到優(yōu)秀的同齡人:“我真的好失敗啊……” 面臨他人指責:“原來都是我不好……”
遇事就自我批判,是一種“自我厭惡 ” 。
它的頻繁出現(xiàn),就和我們今天的話題“自我接納”有關(guān)。
我們經(jīng)常會提到父母要懂得去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接納自己。
童年,往往是一個人實現(xiàn)自我接納的關(guān)鍵時期,如果孩子沒能擁有一定的自我接納水平,未來可能會常常出現(xiàn)相關(guān)的心理困擾,比如慣性的自我批評。
01
了解自我接納
什么是自我接納?
兒童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在《學會自我接納:幫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是這樣解釋的:
真正的自我接納不是認為“自己很特殊”或者“自己很優(yōu)秀”。 真正的自我接納意味著不再追問:我看起來是不是足夠好? 當我們精神上不再退縮,不再時時評價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自在地傾聽、學習、嘗試和體驗,才能從容地做事和關(guān)愛他人。
聊起自我接納,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只要讓孩子相信自己很好、很完美,孩子就能夠遠離自我懷疑。
其實不然,因為這種“你很棒 ” 、 “ 你很厲害 ” 、 “ 你很完美 ” 的聲音有時候是一種“欺騙”,我們的評價和孩子的自我感受并不匹配,反而讓他們感覺更加糟糕,對自己更不滿意。
舉個例子:
有個小女孩因為皮膚很黑,眼睛很小,經(jīng)常被同齡人嘲笑,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的容貌焦慮也在加深。
有一天,她問媽媽:“媽媽,我是不是長得很丑?”
媽媽 : “不會,你最漂亮了!”
“同學們都說我太黑了……”
“你不黑!”
女兒很失望地說:“因為你是我媽媽,你才會這么說?!?/p>
媽媽寬慰的話語最終沒能讓孩子好受一點。
因為媽媽似乎也在拒絕承認孩子這個特征,無形中表達了對孩子身上這一特點的并不接納,反而像是不理解孩子失落的心情。
我們可以怎么說呢?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顏色的皮膚,每一種顏色都會有人覺得美,就像有的人認為小麥色是一種健康的膚色?!保ɡ斫馐挛锒鄻有?、多元化)
“眼睛小,但我們的眼神可以美麗,媽媽覺得你笑起來的眼睛就很明亮……”(接納自己的特點,更完整地認識自我)
接納自我,不是過度美化自我,而是承認“我”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存在并接受它們,“我”有自己的優(yōu)點,“我”自然也有自己的局限。
這個事實是孩子接納自己的基礎(chǔ),他們可以說:
“我不喜歡我外在某個特點或者性格中的某個特質(zhì),但我承認它們都是我的一部分。 有些部分,我無能為力去改變,但我愿意去關(guān)注可以那些改變的部分。 ”
這就是自我接納。
接納,是承認所有與自我有關(guān)的事實,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從他人和自我的評判中解脫出來,去做真實的自己。
接納自己的過去——雖經(jīng)很多失敗,犯過很多錯誤,但那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自己成長的階梯。
接納自己的當下——雖有很多缺點和不足,雖然我不完美,但當下的我所能做的已經(jīng)是我最好的表現(xiàn)。
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的局限、不足、犯錯、沖突和某些方面的無能。
這不是一種躺平心態(tài),而是為了更客觀地看清自己,孩子有接納不完美的勇氣,不會那么容易被外在或內(nèi)在批評所影響,學會支持并關(guān)懷自己。
02
沒有得到父母認可的人很難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可以說是每個孩子一生都將面臨的議題,人生不同階段的經(jīng)歷會影響孩子自我接納的水平。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中,咨詢師蒼鷺告訴蛤蟆:
童年的經(jīng)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里形成的。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往往也是在這個時期漸漸成型,其中,父母的影響無疑最為深遠。
一般來說,童年沒有被父母好好接納的孩子,長大后更難接納自己。
這種不接納大致包含三個方面:
?過度挑剔
孩子會內(nèi)化父母的聲音,并參考這些聲音來批判自己。
有的父母無意中給孩子傳遞一種信息——“你身上有太多的缺陷/缺點,不值得去愛。 ”
于是孩子也會堅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想起有位網(wǎng)友曾說起父母對他的“嫌棄”,說他長得不夠高,性格不夠開朗、悶葫蘆,最后得出結(jié)論:長大了沒出息,以后肯定找不到媳婦。
長大后,這位朋友在異性面前活得小心翼翼,哪怕遇到心動的女生,也不敢踏出一步,他的腦海里永遠都有一種聲音在提醒他:
“她肯定不會喜歡我這樣的人。”
《自我覺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有一句話:“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傷人的態(tài)度,偏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會內(nèi)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從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內(nèi)在聲音?!?/strong>
父母對孩子的挑剔,最終變成了孩子對自己的“厭惡”。
?有條件的愛
還有一類父母,他們雖然不會過于苛責孩子,他們會通過其他的方式傳達對孩子“不滿意”——
比如 孩子成績好的時候,才能看到父母的笑容,獎勵孩子; 孩子考不好的時候,父母則會唉聲嘆氣。
成績和表現(xiàn)成為取悅于家長的方式,唯有做得好、做得完美,才能得到更多的愛和認同。
孩子內(nèi)心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被愛是有條件的,要么行為良好,要么取得成就,于是開始了終生“追逐優(yōu)秀”的游戲,希望獲得他人的喜歡、認可、被社會承認的價值。
當他們做錯事或者遭遇失敗時,會兇狠地指責、否定自己,更容易焦慮或陷入絕望。
因為父母無法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孩子不敢展露真實的自我,更別提接納自我。
?經(jīng)常性地忽視孩子
當孩子需要父母在場時,父母缺席;
當孩子需要父母寬慰時,父母不認可他的感受;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情感需要,父母回避和否認……
如果這樣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孩子會有這種深深的“被拒絕感”,接著他們就會懷疑自己的價值:
我是不是不夠好?
我是不是不值得被關(guān)注?
我是不是不應(yīng)該有這種感受?
他們在父母那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尊重,自然也不會尊重和重視自己的感受
03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接納水平?
?1.愛與接納是第一位
愛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
這是一種“隨時可以回家”的愛,是一種托底的力量:無論你是什么樣子,發(fā)生什么事情,我都會愛你、接納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求,愿意陪你一起解決問題。
一旦孩子得到了理解、接納和重視,建立起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他們才不容易質(zhì)疑自身價值,過分關(guān)注自我缺陷。
作者阿斯特麗德·戴斯博爾德的繪本《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中,小男孩問:“媽媽,你會永遠這么愛我嗎?”
媽媽說了這樣的話:
孩子,你想得起我時,我愛你;
你想不起我時,我也愛你。
你聰明乖巧時,我愛你;
你調(diào)皮搗蛋時,我也愛你。
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寶貝,
雖然你長大后終究會離開我。
這就是媽媽的秘密:永遠愛著你。
“我永遠愛你”是世界上最打動人的一句話,被愛灌溉的孩子,可以像野草一樣沖破所有的阻礙,向上生長。
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小孩,更容易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健康的自我。
哪怕未來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評價和質(zhì)疑,孩子的內(nèi)心也會更加堅定,因為他充分感受到了大人對他們的支持。
?2.懂得放手,幫助孩子建立現(xiàn)實而積極的能力感
能力的提升可以強化孩子的自我接納。
愛孩子,告訴孩子他很好,如果孩子能力發(fā)展受限,或者是失敗體驗太多,僅僅靠口頭上的鼓勵與支持,會讓他產(chǎn)生一種與現(xiàn)實不相匹配的感受。
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現(xiàn)實而積極的能力感,關(guān)注過程而非僅僅結(jié)果,強調(diào)學習過程的價值。
在孩子面對挑戰(zhàn)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幫助他們體驗“我能做到”的感覺。
讓孩子知道,無論自己現(xiàn)在的能力如何,都是目前暫時的狀態(tài),因為他們有能力繼續(xù)學習和不斷成長,不會將失敗當成對個人價值的否定。
孩子的自我接納水平與其自身能力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健康的自我接納為孩子發(fā)展能力提供了堅實的心理基石;而能力的提升和積極的成功體驗則反過來滋養(yǎng)和鞏固了兒童的自我接納感。
?3.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外界的聲音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則視頻,有個小男孩被班上同學說穿的衣服丑,放學路上,男孩就讓媽媽再買一件一樣的。
媽媽很疑惑,孩子一本正經(jīng)地解釋道:
“為什么他們說不好看我就不能穿?我就要天天穿,讓他看習慣?!?/strong>
評論區(qū)有大人感嘆道:“長這么大還不如小孩子活得通透?!?/p>
因為對很多成年人來說,這是一種與世界相處的新方式, 這位10后的“小孩哥”不因別人的評價而自我內(nèi)耗,不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成行為的“方向”,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完美 ” 。
孩子成長中,外界的聲音很可能會影響他對自己的看法,加上如今的網(wǎng)絡(luò)發(fā)達,有的孩子幾乎每天都在吸收一些帶有偏見的信息,形成認知偏見,比如網(wǎng)絡(luò)上鼓吹的“顏值即正義”“白幼瘦”,讓一些孩子陷入了容貌焦慮,對美的定義形成了刻板的印象。
這些聲音,會讓孩子的內(nèi)心充滿壓力,就連很多大人都難以招架。
想讓孩子多一分清醒和獨立,作為父母,就需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尊重并理解差異, 在日常簡單互動中傳達健康的價值觀。
艾琳·肯尼迪-穆爾博士有提過一個很好的話術(shù):
在談?wù)摷彝サ膬r值觀時,你可以說:
“在我們家,我們認為……”
“在我們家,我們最重視的是……”
“在我們的家庭中,我們關(guān)注的是……”
你可以向孩子解釋一下原因,與這些價值觀相關(guān)的個人以及家庭的故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機會與孩子聊一聊。
對話的過程,要允許孩子與我們爭辯,不要第一時間去否定,在這種氛圍長大的孩子,會時刻感受到表達主見的重要性, 孩子只有學會獨立思考,才不會盲從。
當我們用溫暖和開放的態(tài)度去回應(yīng)孩子的種種問題,孩子也會習得同樣的方式去看待自我,看待差異,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本文轉(zhuǎn)載于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范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lǐng)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無條件接納孩子,結(jié)果把娃養(yǎng)廢了?真相讓人很無力
道家思想專欄|“貴重其身”與“肉體凡胎,人生大患”之辨
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講一個大多數(shù)人不愿意接受的真相!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