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閱讀是相互促進,并相互影響的。在新時代的文化浪潮中,江陰市祝塘鎮(zhèn)將閱讀作為傳承知識與文化的重要方式,與非遺深度融合,開創(chuàng)出別具一格的閱讀新風尚。這種創(chuàng)新的閱讀模式,不僅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也為全民閱讀增添了豐富內涵。
品牌筑基:織密“一鎮(zhèn)一品+一村一品”文化網絡
祝塘鎮(zhèn)以非遺傳“塍”閱讀品牌為核心,有機串聯各村“一村一品”特色資源,深入整合剪紙、錫劇、米酒等非遺項目,著力打造集閱讀、體驗、傳承于一體的文化IP。
鎮(zhèn)級公共文化空間堅持每月舉辦非遺主題閱讀活動,各村則因地制宜,靈活開展特色非遺閱讀實踐。富順村帶領青少年探訪梧塍米酒非遺傳習所,親歷釀造技藝;建南村聯合祝塘第二中學,組織親子家庭以紙為媒、以剪為筆,在動手剪刻中感悟剪紙文化符號的魅力。體驗是最好的傳承,參與是最深的閱讀。
精準滴灌:為不同群體定制非遺閱讀菜單
針對不同群體特點,定制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在“錫劇+閱讀”的活動中,對于識字不多的老年人,通過組織錫劇表演,手把手教學唱腔與身段,讓他們親身體驗錫劇魅力;面對接受度較高的中青年,以錫劇知識講座為載體,介紹其歷史淵源、文化特征和表演特點;小朋友則采用更活潑的形式,分享繪本《爺爺的面具》、學唱《唱臉譜》、動手制作京劇鳳冠掛飾,讓孩子們深切感受戲曲文化的獨特韻味。
這種貼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精準服務,讓傳統(tǒng)文化在與閱讀的融合中煥發(fā)新活力,彰顯了文化傳承應有的溫度與智慧。
場景融合:讓閱讀在非遺體驗中活起來
閱讀與非遺的結合,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可感可觸的文化體驗。在石堰村農家書屋里,聽著老師講解《中國文化讀本》之飛舞的線條篇,隨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提筆練習書法;在梧塍米酒文化傳承活動中,參與者一邊觀察米酒發(fā)酵過程,一邊吟誦“綠蟻新醅酒”,感受詩與酒的千年羈絆;在文林中心幼兒園的“非遺雅集”上,稚嫩童聲唱響悠揚京韻、紙傘輕舞綻放千年芳華,一場非遺盛宴緩緩開啟。
這種“讀+做+感”的融合模式,讓閱讀從紙頁間走出,成為觸摸文化根脈的生動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