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小眾愛好又被我發(fā)現了。
市面上出現了這么一波人,不戀愛不結婚但看房。
這屆單身漢迷上了看房,而且吧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看。
別人的愛好對標中產,不是徒步就是觀鳥,費錢。
他們的愛好對標模擬人生,專注看戶型看裝修,費神。
具體咋回事呢,咱們往下看。
最開始出現看房上癮癥狀的,是第一批在北京上海租房的年輕人。
眾所周知,租房和求職差不多,晚上看租房app,白天跟著中介小電驢穿梭在各個小區(qū)之間。
雖說是為了租房,但整個過程順道了解到周圍小區(qū)的情況,還實地考察了很多房子。
沒成想租房合同簽完了,看房的癮也上來了,一批人出現了戒斷反應。
一是每個季度被動換房子,租房的不確定性讓自己有點煩了;
二是某個瞬間內心被動社會化,對房子和房價有點好奇了。
于是他們在租的小房子里,開始熬夜刷地產app,一刷起來就沒完沒了。
早些年看房,手機上只能左右滑動幾張老照片,這種體驗就不高。
現在不一樣了,不光實景看房,還能vr看房,3d看房,技術手段讓線上看房有了實感,恨不得搞人工智能把你照片都p進去。
@大吉 人在北京,每天研究周圍的小區(qū)。
她最上癮的是具體的房間內部,因為很多中介拍布局時,房子里還有別人生活的痕跡。
從房子展示圖上,她看到過情侶合影、貓狗的飯盆、洗手池的洗漱用品甚至地上的垃圾桶。
她覺得這種翻看別人生活空間的方式,仿佛鉆進了對方的被窩,窺私欲得到了滿足。
她還喜歡了解房子的周邊設施,把自己代入即將遷入這個小區(qū)的視角。
比如房子距離地鐵多遠,周圍的醫(yī)院位置如何,菜市場要走多久能到,甚至是小區(qū)里的綠化都十分好奇。
從衛(wèi)生間里的一塊磚發(fā)散到這間房窗外的視角,她能想象出書桌上那個相框里的夫妻剛出現在這的場景。
@老喬 家在杭州,天天看哈爾濱和沈陽的賣房視頻。
他有幾個鐘愛的中介直播間,每晚輪流刷,有的直播間展示照片,擺個小白板給你列出來房子優(yōu)缺點,成交價等各種實際信息。
有的是直播帶你實地看房,他也納悶自己明明不可能移居北方,為啥天天看得這么起勁。
@軍子 壓根沒有買房的打算,父母本身無法做到托舉,他自己兜里比臉都干凈,他把線上看房純當短視頻刷,就想看看世界的參差。
他??磩e墅區(qū),研究有錢人住的小區(qū)物業(yè)和自己租房的小區(qū)有啥不同。
他也總能在別墅帶看視頻找到安慰。
“有錢人住的房子太大,很多裝修設計都砸大錢,但是又設計的非常不合理,而且衛(wèi)生死角太多,就算自己買得起,也一定住的不開心”。
線上看房是夜半無人時的隱秘癖好,線下看房成了周末殺時方式的新選擇。
新一代的小年輕兒情侶把看房當約會。
可能是相親時的crush,也可能是有意愿交往的對象。
借著自己租房到期的由頭,讓對方周末陪自己看房,在中介帶看的過程中,有意無意暢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設想。
考察租房環(huán)境的同時,還把對方的生活方式了解一遍;
上到彼此喜歡的戶型,下到彼此的貸款承受力上限在哪。
過去呢旅行是增進雙方了解的途徑,現在務實的人把看房當成考驗對方細節(jié)的契機。
看房上癮的年輕人,把看房當成硬核版本的逛宜家。
看房這么小眾的賽道,每個人的看房感受都不太一樣。
有的人咬定自己是買不起房的,這輩子也不會買房,所以看的范圍越來越大,都已經看到了加拿大,還喜歡邊看房邊吐槽,“這戶型設計感覺開發(fā)商腦子被驢踢了”。
有的人看便宜房看久了,也動了買房上岸的心思,基本不看自己居住地的房,只搜集異地的房子信息。
雖然眼下不買房,但和房子有關的硬核知識都成了他的社交素材。
也有看房延伸出其他的愛好,不光看小區(qū)、房型和房價,還要看屋主的裝修進度、開荒保潔,尤其是點贊過萬的裝修踩雷視頻。
@小劉 無意間刷到一個大姐發(fā)了自己家的裝修成品圖,評論過萬全是吐槽。
花了幾十萬裝出來的房子,被網友形容為“真是浪費了這個房,還以為是誰家的消防通道”,大姐一氣之下用一周就把房子砸成了毛坯,決定重新裝修。
這種裝修翻車還連載的內容,吸引了不少熬夜看房的網友。
有人覺得和網友賭氣砸了重裝沒必要,有人認為這么有錢還這么聽勸,活該她流量高,沒準只是為了起號。
這幾年吧,直播間看房也成了一種流行。
中年人在直播間成交買房的視頻,讓網友感嘆“還好這種敢閉眼上網買房的冤大頭不是我爹”;
花錢買房能實現異地成交不亞于開盲盒,何況真的盲盒才多少錢一個?
總之和房有關的一切,都在若有若無蠱惑著年輕人。
尤其是初到大城市工作的人,疲于通勤和租房,在過去,把逛宜家當成一種對未來生活的精神寄托;
現在則是把線上看房和房的周邊,當成對抗生活虛無感的方式。
房子是一種符號,它釋放出了對穩(wěn)定生活的渴望,但對這種渴望的處理方式在眼下這個時代變得多元了。
短視頻將房子轉化為視覺消費品,沉浸式看房讓年輕人獲得模擬人生一般的游戲感。
這和把奢侈品加入購物車類似,通過即時體驗完成暫時性身份認同。
在這個“房價暴跌”和“定居理想”拉鋸的時代,人對房子的凝視藏著太多未被言說的話語。
沉迷看房卻不買也并不是一種逃避性選擇,不過是用最低的成本在不確定的洪流中錨定了自己的坐標。
無論買房與否,可能都已經沒那么重要了。
作者 / 紫薇星
編輯 / 奇 妙
設計 / 一隻鹿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
后臺回復“加群”,進入讀者粉絲群
房子有個院子
埋下希望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