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就發(fā)生在我旁邊,可惜文章中的女主人公已經(jīng)不在了。
發(fā)文一為紀念,二為警醒。愿天堂的前輩安詳,愿活著的我們健康。
她是醫(yī)院的一位醫(yī)生,今年 59歲,離退休只剩 1 年。
大約幾年前體檢時,CT 查出肺上有兩個 3 毫米的磨玻璃結節(jié),當時醫(yī)生說 “定期復查就行,不用太緊張”。
那之后緊接著就是抗疫三年,她扎在發(fā)熱門診連軸轉,值夜班、搶物資是常事,體檢復查的事被一次次往后推。
她總說 “沒癥狀,結節(jié)肯定沒事”,偶爾咳嗽兩聲,也只當是累著了、嗆著了。
直到某天,她開始覺得右側頭部隱隱作痛,起初以為是熬夜多了偏頭痛,貼了兩天止痛膏藥沒見好,疼得厲害時連筆都握不住。
同事硬拉著她做了顱腦 CT,片子出來時大家都愣了: 顱內有三個病灶灶,像撒在腦里的小石子。
CT室主任看了后眼圈通紅:十有八九是顱腦轉移灶,那意味著她很可能快要離我們而去了!
哪里的轉移灶呢?
全身排查轉移灶時,胃腸鏡、骨掃描做了個遍,最后還是胸部增強 CT 給出了答案:
原來肺上的結節(jié)已經(jīng)長到 1.5 厘米,邊緣長出了毛刺。
最后穿刺結果確診是肺腺癌,腦里的病灶正是肺癌轉移來的。
之后便是痛苦的化療。畢竟殺敵八千自損八百,最終她還是沒有接受住生命的大考,大約半年后匆匆的駕鶴西去。
從查出轉移到離世,才短短不到1年。她彌留時攥著同事的手說:“要是按時復查了……要是當時不那么 拼命,要是....我還沒退休,我還有太多的風景沒有看...”話沒說完,眼淚就落了下來。
然而人生有很多東西,唯獨沒有“要是”。
這些人是肺癌 “高危人群”,別等癥狀才查
這個案例里藏著個殘酷的現(xiàn)實:肺癌早期幾乎沒癥狀,等出現(xiàn)頭痛、胸痛這些表現(xiàn)時,往往已到晚期。但它并非無跡可尋 —— 以下幾類高危人群,本可以通過早篩避開風險:
長期吸煙者和 “二手煙受害者” 是首當其沖的高危組。
每天吸煙超過 20 支、煙齡超 20 年的人,肺癌風險是不吸煙者的 20 倍;哪怕自己不抽,長期吸二手煙(比如配偶吸煙),風險也會增加 30%。
煙草里的焦油、尼古丁會反復刺激肺泡,就像用砂紙磨肺,時間長了難免出問題。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 要格外警惕。
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過肺癌,本人患癌風險會翻倍 —— 劉醫(yī)生的母親早年因肺癌去世,其實她早該比普通人更勤復查。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有家族史的人若同時有吸煙習慣,風險會疊加到普通人的 10 倍以上。
接觸 “致癌粉塵” 的從業(yè)者 別忽視防護。
比如長期接觸石棉、氡氣(裝修石材中可能有)、煤塵的礦工、裝修工人,或是經(jīng)常接觸油煙的廚師、家庭主婦,這些物質會附著在肺泡上,慢慢誘發(fā)細胞癌變。建議這類人每半年做一次低劑量 CT,比胸片更能早發(fā)現(xiàn)問題。
50 歲以上且有肺部基礎病的人 要盯緊身體。
慢阻肺、肺纖維化患者,或是像她這樣有肺結節(jié)的人,肺部黏膜本就脆弱,反復炎癥刺激會增加癌變概率。臨床中約 30% 的肺癌患者,之前都有肺結節(jié)或慢性肺病病史。
肺上長了結節(jié)別慌,但這幾種必須 “盯死”
她的結節(jié)從 3 毫米長到 1.5 厘米,只用了三年。很多人體檢查出肺結節(jié)就慌得睡不著,其實 90% 的肺結節(jié)都是良性的,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這幾種:
看大?。撼^ 8 毫米要重點查。結節(jié)越小,良性概率越高 ——5 毫米以下的結節(jié)癌變率不到 1%,但超過 8 毫米后,癌變風險會驟升到 10% 以上。她的結節(jié)最初 3 毫米確實不用急,但她沒復查,等長到 1.5 厘米時已穿透肺膜,這也是轉移快的原因。建議 5 毫米以下的結節(jié)每年查一次 CT,8 毫米以上的每 3-6 個月查一次,觀察變化。
看形態(tài):邊緣 “不老實” 的要當心。良性結節(jié)邊緣光滑,像裹了層膜;但如果 CT 上看到結節(jié)邊緣有 “毛刺”(像蒲公英的絨毛)、“胸膜牽拉”(結節(jié)扯著肺膜往內凹),或是形狀不規(guī)則,要立刻做增強 CT—— 這些往往是癌細胞往外擴散的信號,她后來的結節(jié)就出現(xiàn)了典型的 “毛刺征”。
看類型:“混合磨玻璃結節(jié)” 最危險。結節(jié)分三類:純磨玻璃結節(jié)(像透過磨砂玻璃看東西,密度淺)、混合磨玻璃結節(jié)(一半磨玻璃一半實性)、實性結節(jié)。其中混合磨玻璃結節(jié)癌變率最高,達 30%-50%,如果發(fā)現(xiàn)這種結節(jié),哪怕只有 5 毫米,也別等,及時找胸外科醫(yī)生評估是否需要手術。
身體出現(xiàn)這些信號,別當 “小毛病” 硬扛
肺癌早期癥狀很 “隱蔽”,但并非毫無蹤跡。她忽略的咳嗽、頭痛,其實都是身體的求救信號,尤其這幾種要立刻就醫(yī):
咳嗽老不好,痰里帶血絲要警惕。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 1-2 周會好;但肺癌引起的咳嗽多是 “刺激性干咳”(沒痰或少痰),持續(xù)超過 3 周,吃止咳藥也沒用,有時痰里會帶少量血絲(不是大口吐血,而是痰中混著紅點)。劉醫(yī)生抗疫時總咳嗽,其實就是結節(jié)刺激支氣管的表現(xiàn),可惜被她當成了 “累的”。
胸痛、氣短別硬扛。肺癌引起的胸痛多是 “隱痛”,位置不固定,有時是胸口,有時是后背,深呼吸或咳嗽時會加重;氣短則是因為結節(jié)堵住了支氣管,走幾步路就喘,像胸口壓了塊磚。這些癥狀容易被當成 “老慢支”,但如果是突然出現(xiàn)的,且越來越重,要及時查 CT。
轉移后的 “遠信號” 更別忽視。像她的頭痛,就是肺癌腦轉移的典型表現(xiàn) —— 癌細胞順著血液跑到腦部,壓迫神經(jīng)引發(fā)頭痛,有時還會伴惡心、看東西模糊;如果轉移到骨頭,會出現(xiàn)腰背痛、肩膀痛,容易被當成 “關節(jié)炎”;轉移到淋巴結,脖子、腋下會摸到無痛的小疙瘩。出現(xiàn)這些 “不挨著肺” 的癥狀,更要往轉移上想。
早篩是肺癌的 “救命符”,別等遺憾
她走后,科室整理她的病歷,發(fā)現(xiàn)三年前的體檢報告上寫著 “建議每半年復查胸部 CT”,但她的日程表上全是 “發(fā)熱門診值班”“支援方艙” 的記錄。
其實肺癌并不可怕 —— 早期肺癌手術切除后,5 年生存率能達 90% 以上,但晚期轉移后不足 10%,差的就是 “早發(fā)現(xiàn)” 這一步。
給高危人群提個醒:
別等有癥狀才查,40 歲以上的高危者,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 CT,比胸片更能發(fā)現(xiàn)早期結節(jié);查出結節(jié)別逃避復查,哪怕工作再忙,也別拿身體賭;如果出現(xiàn)咳嗽、頭痛這些信號,別自己貼膏藥、吃止痛藥,及時去醫(yī)院 —— “早一步查,就多一分勝算”,可惜她沒給自己留這個機會。
離退休只剩 1 年,卻沒能等到放下聽診器的那天。
這個案例不該只讓人嘆息,更該讓人記著:肺結節(jié)可以等,但生命等不起;工作再忙,也別欠身體一份 “定期復查” 的賬。
畢竟,活著看到退休那天,比什么都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