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澈的溪流到幽暗的深海,魚類塑造著水下龐大繁雜的國度。全世界上有3萬多種魚類,數(shù)量更是數(shù)以萬億計,魚類值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觀察,值得我們投以更多的關(guān)注。
幾千年來,人類以各種方式記錄魚、研究魚,或許,理解魚類,就是理解人類與生命本身。
原作者 | [英]海倫·斯凱爾斯
《世界上真的有魚嗎》
作者:[英]海倫·斯凱爾斯
版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25年6月
到底如何界定魚類?
魚類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生命體,它們主宰著地表70%以上的海洋和淡水水域。海洋的平均深度接近4千米,如此一來,魚類幾乎擁有地球上90%~99%的可用生存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物種繁多、競爭不斷的生物圈。數(shù)億年來,魚類一直統(tǒng)治著這片遼闊水域。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的控制權(quán)在不同種群之間不斷更替,唯有魚類生生不息。
那么,到底如何界定魚類,將它們與其他物種進行區(qū)分的準則是什么?答案將在第一章揭曉。雖然從廣義上講,魚類是通過鰓在水中呼吸的水生脊椎動物,但它們的某些特征又與其他脊椎動物存在明顯差異。拋開這一點不談,很明確的一點是魚類是迄今為止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多的脊椎動物,約占脊椎動物種類的一半。地球上約有3萬種魚,其數(shù)量約等于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總和。
魚類的體形大小不一,有大至20米的鯨鯊,也有身長僅8毫米的小魚。它們的形態(tài)也千奇百怪,有的像蛇形繩索或圓鼓鼓的氣球,有的像子彈或魚雷,還有的像攤平的煎餅或方方正正的盒體。魚身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有些魚鮮艷如萬花筒,多為銀色或暗黃色,還有一些魚全身晶瑩剔透,一眼便能看穿。另外,有些魚游得很快,有些魚則懶得動彈;有些魚能存活數(shù)周,有些卻能活數(shù)百年;有些生活在洞穴里,眼睛完全退化,有些則假裝自己是樹葉,隨波漂流。相較于其他因循守舊的動物,魚類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和適應(yīng)性。為了融入水下生活,它們演化出了獨特的適應(yīng)能力。魚可不是單一的生物,它們有著豐富多樣的行為方式。
《水中生活》(2004)劇照。
然而,人們對魚類的本領(lǐng)知之甚少。它們隱藏在波濤之下,生活在地平線之外。隨著潮漲潮落,人類世界和水下世界自此涇渭分明,海岸則是二者之間的分界線。從古至今,只有勇敢者或冒險家才會主動跨越這條線。
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的
主要蛋白質(zhì)來源
數(shù)千年來,人們從水中捕魚,將其帶到人類世界,主要作為兩種用途。首先,以魚為食。英文中,“魚”這個詞也可作動詞,意為“捕魚”。由此可見,捕魚而食由來已久。然而,“鹿”和“野豬”這兩個單詞卻不能用來表示“獵鹿”或“獵野豬”[不過有時“兔子”(rabbit)一詞可作為動詞使用,“go rabbiting”意為“獵兔”]。人們自古以來便有捕撈野生魚類的習(xí)慣。在日本沖繩島的一個洞穴中,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了用貝殼制成的魚鉤,距今至少3萬年。在中國北京郊區(qū),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具4萬年前的人類骨骼,化學(xué)分析結(jié)果表明,這位遠古人生前吃了不少河魚和湖魚。
如今,全球漁業(yè)每年捕獲約1萬億~3萬億條魚,是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的主要蛋白質(zhì)來源。對漁民,尤其是經(jīng)營小作坊的漁民而言,魚類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但對于大多數(shù)消費者,尤其是高收入國家的消費者而言,他們并不知道盤中的食物從何而來。在英國,近五分之一的孩子認為炸魚是雞肉制品。大多數(shù)人接觸到魚的時候,它們早已沒有生命體征,魚頭、魚鰭、魚內(nèi)臟和魚骨都不見了,剩下的魚肉被整整齊齊地用塑料袋包裝起來或密封在罐頭里。就像牛排不會讓人聯(lián)想到反芻嚼草的牛一樣,人們幾乎不可能把那些白色肉片和粉色肉塊與活生生的野生活魚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人們對魚的形象更為陌生。我們都知道牛長什么樣子,但腦海中關(guān)于許多魚類的外觀卻沒太多印象。
《水中生活》(2004)劇照。
在英國,人們每年要吃掉7萬噸大西洋鱈魚,人均食用約1公斤,但只有三分之一的海鮮消費者能認出自己吃的這些魚。大西洋鱈魚體長可達2米,比人類臂展長度還要長得多,它們渾身布滿閃亮的古銅色斑點,下巴上還長著白色的山羊胡須。
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英國消費者能識別出雙目朝上看、嘴巴扭曲、身體扁平的龍脷魚,還能辨認出嘴巴又大又寬,形似銀色子彈的鳀魚,二者常常出現(xiàn)在餐桌上,很受食客們的歡迎。人們對于龍脷魚和鳀魚的熟悉程度不過如此,那些偶爾出現(xiàn)在菜單上、鮮有人知的品種,又怎么可能被人認出呢?譬如,日本海魴長有莫西干式的背鰭,體色為古銅色,具有大理石紋和一對金邊大斑點;綠鰭魚身體呈猩紅色,兩側(cè)各有三根“手指”,能在海底摸索食物。
人類難以了解或喜歡魚的心理障礙
除了人們食用的魚,還有一些魚通過神話和民間傳說進入人們的視野。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關(guān)于魚的傳說,講述著人類對這些深海居民根深蒂固的看法,以及常常自相矛盾的情感。神話中的魚能為人類同伴帶來好運、繁榮、新生和智慧,但它們也可能變幻無常、危險可怕,就像會變身的惡魔,能引發(fā)洪水、風(fēng)暴和地震。神話中的男神、女神及其隨從們化身為魚,有時是出于本意,有時是因受責(zé)罰。
在許多國家,初版美人魚的故事往往黑暗可怖,令人不適:無家可歸的女性逃到水下,化身成美人魚,然后折磨、詛咒那些遺棄她們的人類,引誘他們走向死亡。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筆下的《小美人魚》則不同,故事中的小美人魚非??释麛[脫半人半魚的模樣,為此情愿割舍自己的舌頭,以換取人類的雙腿。然而,擁有雙腿的她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碎玻璃上一樣疼痛。
《小美人魚》(2023)劇照。
這些故事大多反映了人類難以了解或喜歡魚的心理障礙,更談不上同情魚類。魚似乎沒有任何我們可以共通和理解的情感,它們不會微笑,只是一直保持著噘嘴姿態(tài),看上去總是一副壞脾氣。當(dāng)你用手觸摸一條活魚時,可能會覺得它和躺在超市柜臺上的死魚沒什么兩樣,都是一樣的冰冷。這種冷冰冰的感覺似乎無法形容還能活蹦亂跳的生物,其實并非所有魚類都是冷血或變溫動物。我認識一些人,他們害怕冰冷、黏糊糊的魚兒從身邊游過,因此不愿去海里游泳。要想克服這種恐懼,最好的辦法不是對這些假想的魚兒視而不見,任憑它們在身邊游動,而是干脆將頭埋進水中,看著它們游來游去。
現(xiàn)在就是了解魚類的最佳時機
本書將開啟水下之旅,與你一同觀察魚類生活,探索在神秘的水下世界中,魚兒們有著怎樣的面貌,做著什么樣的事情。我將從神秘故事入手,重新述說某些傳說,解開魚類的奧秘,為其正名,改變這些生靈在人類眼中冷漠無情、捉摸不透的形象。我還將呈現(xiàn)魚類的真實面目,它們將是你在世界任一角落都能夠發(fā)現(xiàn)、了解和欣賞的最迷人的野生動物。
要想重新思考并更好地了解魚類,現(xiàn)在就是最佳時機。一方面,人類對魚類的了解之深前所未有。研究人員借助新的工具與調(diào)研方式,在該領(lǐng)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成果:他們派出遠程遙控機器人,觀察最深水域“居民”的一舉一動;利用分子生物學(xué)技術(shù)破解魚類之間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追蹤它們神秘的聯(lián)系。此外,他們還部署了微型跟蹤裝置,緊隨魚類的“足跡”,開啟整片海洋的探索之旅。
然而,魚類也正集體承受著前所未有的人類活動沖擊。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xué)啟動了一項名為“我們周圍的海洋”的研究項目。據(jù)該項目組估計,全球魚類捕撈量在1996年便已達極限。在此之前,世界各地漁業(yè)捕撈的野生魚類數(shù)量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漁民開著更大的船,采用新式漁具和技術(shù)冒險出海,從海洋、湖泊、河流中捕撈起的魚也越來越多。然而,1997年開始,世界總捕獲量反而以每年約2%的速率穩(wěn)步大幅下降。究其原因,并非人們捕撈的魚減少了,而是魚類正面臨滅亡。全球的漁民們已經(jīng)捕撈了太多的魚,野生魚類數(shù)量回升無望——恐怕難以像過去那樣恢復(fù)了。
《海底總動員》(2003)劇照。
隨著海洋溫度的升高和海洋酸化的增強,加之氣候變化、化學(xué)污染和塑料污染的雙重打擊,魚類的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因此,我們現(xiàn)在采取的行動顯得尤為關(guān)鍵——重視魚類種群數(shù)量減少的問題。盡管本書不會深挖過度捕撈或氣候變化問題,亦不會聲稱要提供詳細的解決方案,但我希望讀完本書后,你能贊同魚類的存在至關(guān)重要,它們值得我們關(guān)注和尊重。那么,在我看來,這會是個好的開始。
令人欣慰的是,觀察魚類可能有益健康。2015年,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的游客透過巨大的丙烯酸玻璃窗,凝視著容量為50萬升的水族箱。此時,某研究團隊對游客進行了追蹤。這是一場溫帶珊瑚礁的展覽,內(nèi)部以人工海帶和海扇裝飾,在布置過程中,研究人員分別在魚缸空置、缸內(nèi)放置部分魚以及裝滿魚的時段對游客進行了監(jiān)測。觀察結(jié)果顯示,隨機挑選的100名游客在看到的魚越多時,心率和血壓降幅越大。這項研究間接表明,僅僅觀察人造環(huán)境下的魚,也能放松身體,舒緩神經(jīng)。
本文選自《世界上真的有魚嗎》,較原文有刪節(jié)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quán)刊發(fā)。原文作者:[英]海倫·斯凱爾斯;摘編:何也;編輯:走走;校對:盧茜。未經(jīng)新京報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歡迎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shè)置為星標(biāo)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書評周刊合訂本上市!
點擊書封可即刻下單
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