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真的踏上了印度這片土地,我可能也會問自己:
“為什么要來這里留學?”
在無數(shù)人眼中,“留學”這兩個字似乎天然與英、美、澳等發(fā)達國家綁定,而印度,常常以一個“反面教材”的角色出現(xiàn)在我們的話語體系里。
但對我來說,在印度中央印地語學院交換學習的經(jīng)歷,不只是一次完成專業(yè)要求的任務,更像是一次“脫軌”的人生體驗。
在遠離舒適區(qū)的文化沖撞與個人探索中,我開始重新理解留學這件事,也重新認識了自己。這是一段不同尋常的留學故事,也是我向內(nèi)走、向外看的真實記錄。
來源:留學雜志
“你瘋了嗎?怎么會去印度?你還是再好好考慮一下吧?!?/strong>這是我決定去印度交換留學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在很多人眼中,印度是一個遙遠又危險的國家,貧窮、混亂、落后……就連我自己,在真正拿到交換通知的那一刻,也掙扎了好久:真的要去嗎?真的能適應嗎?
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去。
一方面,是因為這是專業(yè)學習的一部分。我在中國傳媒大學讀印地語專業(yè)。作為一個小語種專業(yè)的學生,學語言最重要的路徑之一,就是去語言環(huán)境中“泡著”。而印度,作為印地語的母語國家,是我們最理想的學習目的地。選擇印度,不是為了“追熱點”或“獵奇”,而是因為這是我學術成長的一條必經(jīng)之路。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隱約覺得,這個決定也許會讓我看到一個更復雜的世界。
不過,理性歸理性,內(nèi)心的不安卻是真實存在的。在出發(fā)之前,我翻看了無數(shù)印度旅行者寫的游記,試圖從中獲取關于這個國家的“生存攻略”;我反復看新聞,焦慮那些有關治安的負面報道會不會成為自己要面對的現(xiàn)實;我甚至為自己備下了很多“預案”——如果不適應怎么辦、如果遇到?jīng)_突怎么辦、如果真的回不來怎么辦。
最終,對學習語言、了解異國文化和認知世界的熱情,讓我真正下定了決心。我知道,如果一輩子只生活在熟悉的文化體系中,我很難真正理解“差異”。而印度,恰恰提供了這種機會——它既有和中國相似的發(fā)展階段,也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宗教、社會結(jié)構(gòu)與人文語境。它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是一個能讓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窗口。
站在今天回望當初,我很慶幸自己的決定,慶幸自己沒有因為別人的恐懼而放棄自己的選擇。那些看似“離經(jīng)叛道”的決定,有時候,恰恰是一個人走向獨立思考的開始。
我在印度中央印地語學院的課程安排不算復雜,主要學習口語、文學史、寫作、閱讀和語法,還有一門讓我完全沒預料到的必修課——瑜伽。
學校的上課節(jié)奏相對固定,教學方法也比較傳統(tǒng):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記。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像是在讀一本20年前編的教材。
每一門課都需要靠大量重復來掌握。文學史的內(nèi)容偏難,有大量梵文詞根、作家流派需要背誦;閱讀課經(jīng)常布置翻譯作業(yè)和課后習題;語法課的內(nèi)容雖然沒有那么難,但是要經(jīng)過反復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寫作課鼓勵我們用印地語寫情境短文;口語課則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即興表達——講節(jié)日、講旅行、講觀點,很多時候講著講著自己就會笑場。
雖然課程形式不夠“現(xiàn)代化”,但的確可以讓我們沉浸式地學習語言。所有的課幾乎全用印地語講授,很少有英文翻譯。課堂上的很多細節(jié)只能靠自己反復聽、反復猜,慢慢去理解。老師和同學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在“半懂不懂”的狀態(tài)里一起學習、互相揣測,有時候一個詞反復說三遍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相比國內(nèi)“知道怎么寫正確答案”,在這里我們更像是“被迫練出反應能力”。語言不再是卷面上的東西,而是你日常表達、應急求助、和別人交往的必備工具。我感受到自己的語言能力有所“提高”,這并不是說我在語法應用上有多熟練,而是我開始不再害怕張口,哪怕發(fā)音錯誤、語序顛倒,也能硬著頭皮把話講完。
而那門最意外的課——瑜伽,成了我在德里最放松的時刻之一。我們每周一次早課,在靜悄悄的校園小教室里練呼吸、做體式、念咒語。我一開始連坐都坐不直,后來竟也慢慢習慣了“專注呼吸”。那一小時,不用說話,也沒人看手機,只是靜靜感受身體和空氣的節(jié)奏。和語言學習帶來的緊繃感相比,瑜伽讓我短暫地“停”下來,也讓我在另一種意義上更靠近了印度的文化內(nèi)核。
我的留學生活,大多數(shù)時候都不“安逸”。除了上課和剪輯視頻,我?guī)缀醢阉锌粘鰜淼臅r間都拿去“折騰”自己。坐夜火車、轉(zhuǎn)長途大巴,從德里跑去其他城市,只為了多看一點、多拍一點、多理解一點。
越走越想走。剛開始是想補足對印度的好奇,后來變成了一種主動性的文化探索。我原本以為印度是一個貧民窟密布、充滿混亂的國家,但走著走著卻發(fā)現(xiàn),這里也有雪山與密林、河流與瀑布,還有金碧輝煌的廟宇和色彩斑斕的城市紋理。
我在德里探訪了英語課本里提到的廁所博物館,在阿格拉親眼見到了泰姬陵的晨霧與光影,在齋普爾騎上了裝飾華麗的大象,在布林達文的灑紅節(jié)上滿臉落滿粉末,在馬納利和朋友裹著毛毯半夜在房間里唱歌跳舞,在勒克瑙穿過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群,在瓦拉納西的恒河邊看人們一邊沐浴一邊祈禱,在阿拉哈巴德的大壺節(jié)中被洶涌的人潮擠得寸步難行,在加爾各答迷失在電車軌道和書攤之間,在阿姆利則的金廟門前脫鞋靜坐、看廟宇倒映在水面上,在孟買的火車站看到成百上千的人在幾分鐘內(nèi)完成上車下車,在果阿坐在滑板場邊看一群十幾歲的男孩在喊聲中不斷突破自我……
如果說在課堂里我學的是印地語的“規(guī)則”,那么在旅途中我感受到的就是印地語的“溫度”。它不是課本語言,而是一種打開陌生城市的方式。
在留學過程中我持續(xù)通過視頻記錄這段特殊的經(jīng)歷。最早只是想讓朋友、家人知道我在印度過得怎么樣。沒想到,隨著視頻的轉(zhuǎn)發(fā),評論區(qū)涌進了大量關注印度的觀眾。
有人說“原來印度是這樣的”,也有人評論“你太勇敢了”,還有人留言“別裝了,肯定拍的都是好的”。第一次被流量“照亮”,我感到驚訝。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去哪里留學”本身,會成為一個被凝視的標簽。
比起英、美等國家,印度并不是主流的留學選擇,而正因為“非主流”,它反而更容易被標簽化。當我分享印度街頭的日常時,觀眾有時會將其理解為“獵奇”;當我提到語言學習的挑戰(zhàn)時,會有人覺得我是在立“苦情人設”;甚至我只是坐在校園里拍一段路人走動的畫面,也會被評論說“這是在替印度洗地”。
我的視頻內(nèi)容很日常:我和印度朋友一起吃飯、逛集市、去參加婚禮;我們圍坐在地上一起聽音樂、品嘗印度美食,他們教我跳舞,我教他們用筷子吃飯。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逐漸理解節(jié)日的儀式感、印度人對神靈的敬畏、語言中“敬語”的復雜層次,甚至開始嘗試用印地語和出租車司機聊天、和菜販子砍價、聽他們講生活的故事。
但作為一個內(nèi)容創(chuàng)作者,我并不總是“被理解”的那一個。因為拍攝印度生活,我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段剪輯、一個詞語、一個鏡頭都有可能被人拿來“二次解釋”,甚至無限放大。有一段時間,我?guī)缀趺刻於紩诰W(wǎng)上被攻擊或者造謠:有人質(zhì)疑我的動機,有人惡意剪輯我的視頻,有人把我的話斷章取義、貼上各種立場的標簽。
我開始恐懼發(fā)布內(nèi)容,也一度想過停更。一個人在異國的出租屋里看著網(wǎng)絡上的惡評,這對我來說并不容易。后來,一封來自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的表揚信改變了我的想法。那封信表揚我積極主動走進印度院校、深入了解印度社會,利用自媒體,以中國青年的視角創(chuàng)新敘事方式,客觀介紹印度,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印人文交流故事,為促進中印人文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那一刻,我終于覺得:自己堅持走的這條路,是被看見的,是值得的。
這段時間,很多人問我:“這七個月,值得嗎?”我想了很久,發(fā)現(xiàn)很難用一句“值得”或“不值得”來回答。它不像考試,有標準答案;也不像旅游,可以按景點打卡,而是一段始終處于“理解中”的經(jīng)歷。
留學的意義,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結(jié)果,而是在你身上留下了哪些變化——無論這些變化是顯性的,還是微小到一開始自己都察覺不到。
我開始能更自然、更勇敢、更主動地用印地語表達,也習慣了不同文化之間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學會了在語言不通時用眼神和肢體交流,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時迅速判斷情況和調(diào)整自己;我也慢慢意識到,世界并不總是如我們所想的那樣清晰和一致,很多東西是混合的、模糊的,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
回過頭看在印度的七個月,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最深刻的收獲,并不是印地語的水平提升了多少或拍了多少條視頻,而是我開始變得更有耐心,更少急于判斷。這大概就是“出走”帶來的某種反作用力:當你看過另一個世界的運作邏輯,再回頭看自己的成長路徑,會變得不那么焦慮,不那么急于證明,也不那么在意一時的輸贏。
(本文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文中所有配圖均由作者提供)
來源:《留學》雜志總第272期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收不到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