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00公里,整整5天,一群來自香港、澳門、廣東的少年在新疆會遇到什么?他們在祖國西極的阿圖什天門奇觀下切磋球技;他們在北緯39度的喀什麥蓋提縣,圍著一團篝火載歌載舞,和喀什大爺成了忘年交;他們踏上了祖國西部邊陲,用腳步丈量了國家遼闊,有人將一塊小石頭放進了口袋,他說,要把這塊石頭帶回香港放在書桌上。
5天的行程中,來自香港、澳門、廣東及新疆的近70名優(yōu)秀青少年代表邊行走、邊感悟,在帕米爾高原戍邊路上感悟家國情懷,從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的實踐中體驗手足情長,更在激烈的足球交流賽中結下深厚同伴情誼,共同澆灌出了絢麗的民族團結之花。
【家國情懷】
帕米爾高原戍邊路上少年將石頭裝進口袋帶回香港
8月20日下午,青少年們走進新疆吐古買提鄉(xiāng)戍邊文化教育基地,映入眼簾的是用石頭堆疊成的飛機、長城模型,這是三年前護邊員們帶著村民,用自己的雙手,將戈壁灘改造成的“戍邊時光走廊”。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防?!边@句鐫刻在標識上的誓言,背后是一個個具體的名字,一段段滾燙的人生。1961年,19歲的布茹瑪汗成為護邊員,一個念頭伴隨她的一生,她沿著懸崖溝壑,日復一日,用尖石鐫刻了超過10萬塊“中國石”,讓它們如同界碑,在425公里的邊境線上矗立。“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已經很難,何況是戍邊這么艱苦的事情”,來自廣東青少年團組的同學瞬間覺得學習也不是那么辛苦了。
最深的感悟,需要用腳步去丈量。離開基地,青少年們踏上了一段布滿“碎石”的“戍邊路”,沒走多遠,好幾個同學的腳底就開始疼,額頭也見了汗。高原的風雨說來就來,一場大雨突降,來自香港青少年團組的李子淦一邊走一邊說:“真難想象,護邊員一輩子走這樣的路?!?/p>
腳下的路,見證成長。來自香港的許朗將一塊小石頭放進了口袋。他說,要把這塊帕米爾高原的石頭帶回香港,放在書桌上?!八鼤嵝盐医裉熳哌^的碎石路,和聽到的戍邊故事?!?/p>
【綠色接力】
從“死亡之海”到“希望綠洲”少年們許下跨越山海的約定
在“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中,成員們在麥蓋提縣親睹沙漠變綠洲的生態(tài)奇跡。他們腳下的土地,一邊是蓬勃的綠意,一邊是金黃的流沙,這道清晰可見的黃綠分界線,成為此行最震撼的風景之一。
“我原以為治沙就是不停地種樹。”廣東青少年團組的楊赫威撫摸著胡楊樹粗糙的樹干感慨,“今天才明白,這背后是巨大的智慧和系統(tǒng)性的工程。正如工作人員所言,治沙‘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彼嘈?,這片傾注了無數人堅持的綠色,一定會不斷向沙漠深處延伸?!?0年后,腳下的沙漠都會變成綠洲,”麥蓋提縣防沙治沙中心負責人殷紅海篤定地給出了回應。
理論課化為實踐課。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粵港澳青少年們認養(yǎng)了屬于自己的“青春紀念樹”——新疆楊。他們親手將寫有自己名字的認養(yǎng)牌掛在樹干上?!斑@不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個約定。”香港青少年團組的同學認真地說,“我會一直關注它,就像關注一個遠方的朋友?!薄懊髂晡乙獛е职謰寢屢黄饋磉@里,看看這棵樹的變化”,香港青少年團組的另外一個同學憧憬道。
【山海情誼】
將東江水跨越山河送到香港將昆侖山冰川融水引入千家萬戶
一座建筑,如何訴說山海相攜的手足情長?一渠清水,如何澆灌“血濃于水”的親情?從廣東援疆力量將昆侖山冰川融水引入千家萬戶,再到東江水跨越山河送到香港,一滴水的流向,勾勒出國家支持港澳與對口援疆一脈相承的邏輯——發(fā)展共謀,成果共享。
青磚黛瓦,四角高聳,一座典型的客家圍屋建筑,赫然出現(xiàn)在祖國最西陲的喀什市中心。這里,不是嶺南僑鄉(xiāng),而是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簡稱“廣東前指”)的所在地。
8月19日,一場特殊的對話在廣東前指這座嶺南風格的“粵新樓”里展開,前指援疆干部林成偉作為講解員,向“粵港澳青少年行”的同學們拋出問題?!盀槭裁丛谛陆κ?,會有一座典型的嶺南圍屋?”林成偉介紹道,嶺南圍屋,寓意著團結、守護與歸屬?!拔覀儼鸭亦l(xiāng)的建筑風格搬到喀什,就是要在這里扎下根,把這里當成第二個故鄉(xiāng)來建設。”
空間的形狀,只是故事的開始,時間里的跋涉才更顯分量。“從大灣區(qū)飛到這里,我們用了6個小時。但在50年前,第一批廣東支邊青年走這條路,用了多久?”當林成偉說出“一個月”時,現(xiàn)場有些同學開始低聲議論起來,在6小時與720小時的反差里,他們第一次感受出“發(fā)展”二字的分量。
在廣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援疆干部為青少年進行講解。
“同學們,你們知道香港缺水嗎?”對在繁華都市長大、從未體驗過用水之困的年青一代而言,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然而,當林成偉講起半個多世紀前香港“四天只供水四小時”的艱苦歲月時,不少香港青少年團組的同學臉上寫滿了訝異?!盀榱俗屜愀凼忻窈壬纤瑖覍iT興建了東深供水工程,將東江水跨越山河送到香港,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天,香港飲用水中近八成來自內地?!甭牭竭@里,幾位香港同學面面相覷,其中一位同學感慨道:“說實話,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們一開水龍頭,水就來了,從沒想過水是怎么來的。”
“同樣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這里?!绷殖蓚ピ掍h一轉,“喀什的伽師縣,百姓們曾世世代代飲用著高氟高堿的苦咸水?!睆V東援疆力量同當地人民一道,歷時數年,將昆侖山慕士塔格峰的冰川融水引入千家萬戶,讓喀什百姓也喝上了甘甜的清水。除了面對面傾聽援疆干部的新疆故事,8月19日,交流團青少年們還實地探訪了廣東援疆建設成果——近日揭牌上新的喀什書城“嶺南閱讀空間”。
探訪廣東援疆建設成果——喀什書城。
談及對喀什書城的印象,來自澳門的葉梓恒同學表示有點出乎意料,“無論是書籍的數量,還是整個書城的設計都很好,還有很多電子產品,完全不遜色于澳門的書店。”
【青春約定】
從“你好”到“我們”,在新疆,友誼似乎熟得特別快
什么樣的瞬間,能迅速消弭4000公里的距離?答案,或許就藏在喀什足球場上那場即興綻放的國風舞里。
8月16日,在廣東青少年和澳門青少年球賽中場休息時,來自深圳外國語學校的陸美多在球場邊,舒展手臂、指尖流轉間滿是國風舞蹈的溫婉靈動,甜度瞬間“爆表”。這突如其來的表演點燃了綠茵場,瞬間拉近了所有人的距離。“美得挪不開眼,再跳一次!”真誠的歡呼聲,是少年們傳遞出的“善意”。
一場即興國風舞讓友誼的種子破土,同學們開始三五成群地談學業(yè)、聊愛好、分享課余生活,僅僅經過一天的相處,來自深圳市高級中學的陳馨霏、熊曉云便和同行的新疆姑娘海迪且·牙庫甫江、海迪且·吐爾洪成為好朋友,姑娘們還在旅途中互相添加了微信好友。
廣東和新疆兩地的姑娘們互加微信好友。
“同學們人都很好,和他們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他們對我們演奏的樂器也很感興趣。維吾爾族的樂器有很多,我是學艾捷克的,它和小提琴有點像?!焙5锨摇ぱ缼旄硎?,“新疆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藝術氛圍,歡迎你們去我家里看看!”海迪且·牙庫甫江發(fā)出了熱情的邀請。而兩位深圳姑娘則對新疆伙伴的能歌善舞羨慕不已,她們決定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鏡頭,來記錄下這份美好。
一路上,海迪且·牙庫甫江與海迪且·吐爾洪的舞姿、歌聲,以及同學們的歡笑,都成了她們鏡頭里最生動的素材。“從南方海濱到西域蒼穹,這次新疆之行讓我們真正讀懂了何為‘祖國遼闊’!”熊曉云說,“我們想把這些瞬間串起來,不僅是為自己,也是送給所有新朋友的一份禮物?!边@份禮物,就是她們精心制作的視頻日記《我們的故事》。
【見證成長】
行囊里裝滿故事 心中銘刻下“家國”
當《我們的故事》如約在結營儀式的屏幕“上映”,那些被鏡頭捕捉的青春注腳,瞬間喚醒了現(xiàn)場所有人的共同回憶。8月20日晚,這場跨越四千公里的青春之約,在昆侖山腳下迎來了告別的時刻,四地青少年代表在結營儀式上分享著此行的感悟與成長。
“這幾天的研學,像一場奇妙的拼圖?!眮碜钥κ驳乃菟_·買買提吐爾遜同學的話,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拼圖的一塊,是沙漠里的篝火映著麥西來甫的舞步,混著粵港澳的童謠;另一塊,是古城街巷里,穿著不同校服的身影,在同一個節(jié)拍下起舞。
這幅跨越山海的青春畫卷,底色是溫暖。塔吉妮薩回憶起古城里崴腳的瞬間,澳門慈幼中學的陳梓謙毫不猶豫地背起她的背包,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說:“別怕,跟著我的走?!?溫暖是相互的,陳梓謙說,他在踏足新疆的那一刻,當地同學遞上的一個西瓜、一句帶笑的“歡迎”,讓他感到“情緒真的會傳染,他們的熱情像新疆的陽光,直白又溫暖。”
如果說生活中的善意是涓涓細流,那共同的熱愛便是奔涌的江河?!霸诳κ?,我們偶遇了踢球的孩子。雖然語言不通,但足球就是我們的語言!”來自深圳的劉鵬偉對在喀什街頭的一場“水泥地足球賽”念念不忘,“那份純粹的熱愛,讓我們的心瞬間相連?!眮碜韵愀鄣牧喊剀幰哺袊@,“足球仿佛一座橋梁,讓我們心手相連。”
在綠茵場上,他們以拼搏相知,以熱愛同行;在文化交流中,他們更收獲了超越競技的成長。塔吉妮薩手把手教來自深圳的陸美多跳新疆舞,把復雜的動作編成口訣:“抬手像摘葡萄,轉圈像追蝴蝶?!?陸美多學得格外認真,“回去教給妹妹,讓她知道新疆的舞蹈有多美?!?/p>
這趟旅程,更讓“家國”二字在少年們心中刻下嶄新印記。當聽到龍吉克爺爺一家四代人義務接力巡邊的故事,少年們?yōu)橹畡尤荩盎蛟S,我們講著不一樣的方言、習慣了不同的城市節(jié)奏,但我們青春的心跳,為了同一個名字而跳動,那就是中國?!?/p>
曲終人散,情誼的藤蔓才剛剛開始生長?!斑@場結營不是終點?!彼菟_的聲音帶著一絲哽咽,“就像新疆的葡萄藤會順著支架爬向陽光,我們心里的牽掛,也會沿著這段記憶,從昆侖山腳下延伸到粵港澳的海岸。”
從南海之濱到昆侖山腳下,四千公里的路途,畫出了一個象征著融合與希望的圓。少年們把對祖國壯美河山的驚嘆、對民族團結的理解、對未來發(fā)展的信心,裝進行囊。告別這趟旅程后,他們一定會在彼此的故事里,再次相遇。
“為了同一個名字而跳動,那就是中國”。
采寫/攝影:南都“粵港澳青少年新疆行”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