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鎮(zhèn)雄融媒(通訊員 碎 金 文/圖)
原標題:柳林印記:一個駐村干部的鄉(xiāng)村振興觀察
到鎮(zhèn)雄縣中屯鎮(zhèn)柳林村駐村工作后,我的目光便聚焦于這個萬人大村。它在滄桑歲月中沉淀,承載著歷史的輝煌;它從時光深處走來,傳頌著動人的故事;它以獨特的韻味展現(xiàn)迷人風采,在時代浪潮中書寫美好未來。
踏上柳林村這片廣袤的土地,我用腳步丈量這11平方公里的起伏區(qū)域,走遍27個村民小組,穿梭在村寨巷陌間,感受不同的生活氣息與節(jié)奏。通過走訪村民,傾聽他們的心聲,我欣喜地看到一幅鄉(xiāng)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邊疆要沖:花通古城的前世今生
從鎮(zhèn)雄縣城出發(fā),沿鎮(zhèn)(雄)赫(章)二級公路前行,看到“中屯歡迎您”的標識,便進入了中屯鎮(zhèn)地界,這里正是柳林村葉家灣村民小組所在地。繼續(xù)前行,在石房子村民小組公路旁,一座氣派的牌坊映入眼簾,上面寫著“花通古城柳林歡迎您”。
柳林歷史悠久,古代曾是芒部(今鎮(zhèn)雄)通往烏撒(今貴州威寧、赫章等地)的要沖。作為連接云貴兩省的交通要道,其昔日繁榮程度可想而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任命穎川侯傅友德為統(tǒng)帥、征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調(diào)集騎兵30萬征討云南,芒部土司為征討對象之一。
明初,從應(yīng)天府(今南京)進入云南主要有東路普安道與西路烏撒道兩條路線。傅友德兵分兩路進軍云南,這也是明朝后來經(jīng)營云南的兩條主要干線。傅友德與藍玉、沐英率主力走東路普安道,都督胡海(又名海洋)、郭英、陳桓等率兵5萬走西路烏撒道。兩路大軍一路大捷,郭英部乘夜渡河,拂曉突襲實卜營。實卜落荒而逃,郭英俘獲烏撒土目阿容等人。與此同時,陳桓率兵攻打芒部。傅友德抵達烏撒后,筑城防御,實卜率土兵大舉進攻,芒部土司也率眾支援。傅友德指揮明軍鼓噪沖殺,激戰(zhàn)中多名土司頭目被長矛刺中墜馬身亡,土兵大敗,實卜敗逃。芒部土司見大勢已去,遂歸附明朝。
1382年4月,烏撒、東川、烏蒙、芒部等土司發(fā)動武裝反抗,朱元璋詔令傅友德等率軍會剿。明軍大敗烏撒,攻克芒部,斬首3萬余人,繳獲牛羊數(shù)以萬計。同年秋,傅友德派遣指揮使鄭祥在柳林筑城留守。鄭祥憑借柳林雄峰險要、依山臨水的地理優(yōu)勢,修筑土城 抵御外敵。鄭祥筑城舊址位于今中屯鎮(zhèn)柳林村,名“畫松城”,亦稱“花通城”?;ㄍǔ强煽醋麈?zhèn)雄縣城的前身,這充分說明柳林在明代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和政治價值。
明軍將士筑城留守后,在鎮(zhèn)雄設(shè)立頭屯、中屯、梢屯(今柳林)、陳貝屯和二龍關(guān)屯并戍邊屯墾。5600多名明軍按“七分屯墾、三分戍守”原則,在陳貝屯設(shè)立中營、下營、八畝營負責軍事訓練和防衛(wèi)。明軍的留守將中原先進的思想文化、耕作技術(shù)等傳入鎮(zhèn)雄,促進了當?shù)氐陌l(fā)展,那時的柳林一帶良田連片,稻谷飄香。
遺憾的是,明軍班師回朝后,隨著時間的流逝,古城逐漸荒廢。如今,走進柳林,只見青山綠水間土地縱橫、房屋林立,卻再也看不見古城的一絲痕跡。關(guān)于花通古城的具體位置,當?shù)卣f法不一:有人說在花通山村民小組,也有人說在中田壩村民小組(中田壩村民小組是如今柳林村趕集的地方)。我向村民打聽花通古城,他們帶我到花通山村民小組看了昔日趕街的江西街舊址,自豪地講述著花通古城的曾經(jīng)的輝煌,憧憬著重建古城的那一天。然而,走遍江西街舊址,我并未看到任何遺跡。
盡管如此,花通古城的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它留下的傳奇故事已成為柳林人民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融入他們的血脈,生長為他們的文化自信。
鎮(zhèn)雄縣中屯鎮(zhèn)柳林村
詩畫田園:柳林春雨的四季變遷
出鎮(zhèn)雄城,經(jīng)萬年橋,過平壩便進入柳林。這一帶是納沖河的流經(jīng)之地,得益于納沖河的滋養(yǎng),柳林村和平壩村一樣盛產(chǎn)香稻。目前,中屯鎮(zhèn)已規(guī)劃在兩村大面積種植水稻,旨在恢復“平壩春耕”勝景,打造特色香稻品牌。
柳林春雨是鎮(zhèn)雄縣“外八景”之一,與“平壩春耕”齊名。相傳,柳林在清代因柳樹成蔭、常集云多雨而得名。清乾隆年間,鎮(zhèn)雄知州饒夢銘曾于此地觀賞美景,品茗把酒,詩情陡生,信筆成韻:“學舍槐為市,官池柳作衙。巖城松似畫,雉蝶戟如牙。云影銜長劍,濤聲咽暮笳。烏啼春雨后,四望盡桑麻?!别垑翥懙脑娮屃执河戢@得了官方認可,并賦予了其文化內(nèi)涵,為這一景致的傳播奠定了基礎(chǔ)。后來,州中名士張起楠踏歌而至,心曠神怡之余,賦得七絕一首:“霏微細雨灑前津,著樹如膏認好春。遙望柳林煙景外,路前扶散出行人?!边@正是“文因景成,景借文傳”的典型例子。
在柳林工作的兩年里,村民介紹柳林勝景時,常說柳林煙雨,而非柳林春雨。據(jù)相關(guān)文史資料記載,陽春三月,走進柳林,但見青山綠柳,蒼松翠柏,杜鵑爭艷,春雨如煙,山水田莊融為一體,美如仙境。將柳林春雨說成柳林煙雨,對不了解當?shù)貧v史的人來說,更有意境;對知曉者而言,雖看似少了文化傳承,卻也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解讀與創(chuàng)新意識。
如今,納沖河依然流過柳林,但這里已無水田,往昔山水田莊的景色也消失不見。柳林海拔較低,春天來得比縣城早些,但春季經(jīng)常干旱,春雨貴如油,所以難得一見柳林春雨。我曾多次期待一場春雨,希望邂逅柳林春雨勝景,卻始終未能如愿。直到桃花、梨花、李花盛開時,春雨才輕輕灑落,似輕紗籠罩著柳林。一夜細雨后,清晨醒來,但見周圍的房屋、樹木、花朵以及遠處的山巒和森林,皆有薄煙裊裊升起。柳林在蒙蒙春雨和層層薄煙的打扮下,宛如一位羞澀的少女,輕紗遮面,婀娜多姿,嬌羞動人。果樹在微風中搖曳,花瓣飄落,幾只小鳥在枝頭啼叫、跳躍、穿梭,驚醒一樹花瓣紛紛揚揚落下。遠處的山巒在煙霧籠罩下若隱若現(xiàn),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幅靈動的水墨畫卷,沉醉其中,似在傾聽一個神奇而曲折的故事。
很遺憾,春季的柳林煙雨我只見過一次。不過,秋冬季節(jié),鎮(zhèn)雄陰雨綿綿,我反而看到過很多次柳林煙雨。此時氣溫較低,柳林大地一片蒼涼,煙雨如無數(shù)細密的銀線從天空中輕柔飄落,悄無聲息地編織著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煙雨彌漫,天空灰暗,目光所及之處皆是一片朦朧。那層層疊疊的霧輕撫著柳林,在煙雨暈染下濃淡有致,恰似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煙雨中的柳林靜謐無聲,聽不見鳥鳴,只見枝頭掛著晶瑩的水珠,玲瓏剔透,楚楚動人。這是一種詩意的存在,讓每一個邂逅它的靈魂都能得到凈化和洗禮,只留下內(nèi)心深處最純粹的寧靜與恬淡。
不管是柳林春雨還是柳林煙雨,都是大自然賦予這片土地的勝景,我們要感恩這片神奇的土地。
鄉(xiāng)愁記憶:既密傳說的價值傳承
說起柳林村的神奇?zhèn)髡f,不得不提及既密。既密位于柳林村的邊緣,是一個村民小組,與縣城接壤,猶如張開寬廣的臂膀懷抱著柳林村。這里空曠寧靜,仿佛世外桃源。一條公路穿村而過,房屋沿公路修建,田地與青山相連,屋舍錯落有致,宛如一幅山水畫。
既密村民小組流傳著眾多傳說,其中石菩薩、石公雞和石水牛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些傳說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杰作,承載著歲月深處的溫暖與力量,是奮斗與夢想鑄就的傳奇。
在不遠處的公雞山上,佇立著一塊形似公雞、飽經(jīng)風霜的石頭。走近它,仿佛能聽到來自遠古的鳴叫聲,那就是傳說中的石公雞。
相傳,彝族先民從遙遠的中原遷徙而來,帶著一只公雞至此。這只公雞每日清晨以嘹亮的“咯咯”聲喚醒沉睡的村民,又跟隨他們走進田間。村民勞作時,它啄食蟲子,宛若為生活奏響樂章,漸漸成為村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然而,風調(diào)雨順的日子被突如其來的干旱打破。土地開裂,莊稼顆粒無收,年輕力壯者紛紛外出逃生,老弱病殘只能在這片土地上艱難求生。就在他們絕望之際,奇跡發(fā)生了。
一天清晨,公雞不再“咯咯”地鳴叫,而是發(fā)出“接米……接米”的奇異叫聲。幾位老人驚奇不已,跟隨公雞前行。到了山上后,它就地一滾,化作一只石公雞,屁股里竟流出許多白花花的大米。老人們驚喜萬分,趕緊回家拿口袋接米。正是依靠石公雞腹中源源不斷的大米,村民們才安然度過了災(zāi)年。
然而,貪婪之徒卻企圖霸占這神奇的寶物:鄰村一惡霸派他的兩個兒子前來搶奪石公雞。他們剛到石公雞身旁時,石公雞便不再流米,氣急敗壞的他們用雙腳踢打石公雞,石公雞依然無米。喪心病狂的他們掄起鐵錘,砸爛了石公雞的嘴角,打折了它的翅膀。此舉頓時激起天怒,一聲驚雷,一道閃電,二人當場斃命。惡霸得知兒子的死訊后,瘋癲不已,不久也一命嗚呼。
為了紀念這只石公雞,村民們將居住地改成了“接米”的諧音——既密。
另一種傳說的前半段與此相仿:村民依靠石公雞流出的大米度過災(zāi)年后,石公雞便不再流米,而是作為村民的朋友守望著村民。稻谷成熟時,它偶爾會飛去平壩村啄食谷粒,村民們也習以為常。然而,一位來自四川的石匠發(fā)現(xiàn)了端倪,猜到石公雞體內(nèi)藏有寶物。于是,他用石錘敲掉石公雞的頭,取出寶物,石公雞從此徹底變成了一塊石頭。
如今,雖然石公雞失去了頭顱與翅膀,但它依舊靜靜地佇立于公雞山上,默默地見證著歲月的流轉(zhuǎn)與柳林的發(fā)展變化,承載著村民們的感恩與記憶,也提醒著人們要堅守善良、遠離貪婪。
守正創(chuàng)新:新時代柳林答卷
在我心中,柳林是一片鐘靈毓秀之地。這里四面環(huán)山,龍頭山巍峨聳立,白虎頭盤踞守候,形成天然屏障。納沖河穿境而過,把柳林一分為二,青山綠水相依,藍天白云相映,柳林無疑是美麗和開放的?;ㄍü懦堑滋N深厚,柳林春雨源遠流長,這片沃土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烏蒙大地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我發(fā)現(xiàn)柳林人杰地靈。這里的人們勤勞善良、聰明勇敢、與時俱進。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用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片土地培育了許多有識之士,他們在不同的領(lǐng)域發(fā)光發(fā)熱,成就斐然,為家鄉(xiāng)增光添彩。他們的故事是一部部奮斗史,激勵著后人砥礪前行。
歷史上的柳林曾經(jīng)輝煌無比,如今的柳林依然名聲在外。它獲得的省級、市級、縣級、鎮(zhèn)級榮譽稱號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2018年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這一殊榮是柳林的亮麗名片,照亮了柳林民主法治前行的道路。
作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柳林洋溢著和諧安寧的氛圍,展現(xiàn)出樂觀向上的風貌,踐行著民主法治的理念,實現(xiàn)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wù),自我約束”和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通過持續(xù)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村民法治素養(yǎng)顯著提升,鄰里發(fā)生矛盾糾紛,不再靠爭吵和武力解決,而是通過調(diào)解,心平氣和地化解矛盾糾紛。村民們像守護自己的小家一樣守護著柳林這個大家。據(jù)統(tǒng)計,2017年以來,全村治安狀況持續(xù)向好,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新時代鄉(xiāng)村民主法治建設(shè)成果豐碩。
柳林面條生產(chǎn)車間 羅勇 攝
柳林面條不僅是柳林的特色品牌,還是鎮(zhèn)雄的驕傲,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品質(zhì)聞名遐邇。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熱鬧的集鎮(zhèn),還是安靜的村莊,一碗柳林面條總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鄉(xiāng)情和家的溫暖。它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承載著人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柳林的現(xiàn)代化面條加工廠年產(chǎn)值達2000萬元,從面粉到成品一氣呵成,無需晾曬就能直達消費者餐桌,是顧客贊不絕口的美味佳肴。同時,柳林依然存在古老的搟面作坊,師傅們堅持手工制作,從選料、磨面到揉面、搟面、晾曬、切面,動作行云流水。陽光下晾曬的面條散發(fā)著淡淡的麥香,不僅傳承著歲月沉淀的美味,還保留了記憶中家的味道。
憑借顯著的品牌效應(yīng),柳林面條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遠銷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讓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與此同時,柳林村憑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工廠和商戶入駐,柳林電商更是異軍突起。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柳林人與時俱進,緊跟潮流,通過拍攝短視頻、直播帶貨等方式,積極宣傳推廣美麗鄉(xiāng)村和農(nóng)特產(chǎn)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力量,讓更多“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農(nóng)特產(chǎn)品走進千家萬戶,推動柳林乃至鎮(zhèn)雄的特色產(chǎn)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據(jù)統(tǒng)計,柳林每年銷售的鎮(zhèn)雄酸菜就超過20萬公斤。電商的蓬勃發(fā)展,不僅為柳林注入了新活力、帶來了新機遇,促進了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還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綻放出新的光彩。
柳林,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雖已不見昔日的花通古城,但歷史印記在人們心中永遠不會磨滅。在這里,歷史與現(xiàn)代交織,自然與人文融合,夢想與奮斗同行。它的輝煌過往、傳奇故事、春雨勝景和響亮品牌,共同勾勒出這片土地的壯美與精彩,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鎮(zhèn)雄微生活推薦服務(wù)
最新消息、惠民政策、通知公告早知道
小編微信:937282377
法律顧問:云南民定(鎮(zhèn)雄)律師事務(wù)所
法律咨詢電話:15096831132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