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都被父母催著寫作業(yè)。
似乎不催就不動,但大多數(shù)時候即便催著,也很艱難。
不斷的哄著,威逼利誘著,才能勉強寫一點作業(yè)。但這樣的方式,對孩子一時有幫助,從長遠看也在不斷吞噬著孩子的自驅力。
01
咨詢的過程中,見過這樣一個案例:
孩子小學的時候特別優(yōu)秀,媽媽讓孩子做什么,孩子都聽話照做,十分配合。
學習,特長樣樣拔尖,媽媽看到這樣的孩子也是滿心歡喜,于是就加大了興趣與學科的投資。
孩子也很爭氣,每個興趣班里都名列前茅,每科學習都是全優(yōu)。
孩子在節(jié)假日里,基本沒有玩的空,不是在補課,就是在興趣班。
媽媽一路陪伴,一路催促,從學習到興趣班,全都在媽媽的一手包辦之下百花齊放。
小學階段走得都特別順利,但到了初中之后,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不省心了:
先是讓孩子上的輔導班,孩子嘴上說好,但總是拖延和敷衍;
讓孩子做一點事情,孩子有時候會奶兇奶兇的表示拒絕;
催著孩子寫作業(yè)時,孩子要么拖延地寫,要么一字不寫直接躺平。
這讓家長非常氣憤,覺得孩子怎么突然就變成了這么擺爛的樣子。
怎么想都想不通,之前那么優(yōu)秀的孩子,努力又勤奮,事事爭第一的娃怎么突然就這么徹底躺平了。
其實是媽媽之前卷娃過度,用太強勢的督促與事無巨細的包辦,將孩子的日常生活管控得太嚴絲合縫了。
可以說,之前孩子的努力與勤奮,都是在媽媽的催促與安排下才完成的,并不是孩子發(fā)自內心的驅動力。
尤其是作業(yè),看似是很好的學習習慣,其實都是家長全盤的干預,并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自驅力,甚至會扼殺孩子的自驅力。
02
孩子在小學階段,父母對孩子行為上的要求與管束,規(guī)則與嚴格,在某種程度上有意義的。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以及青春期的到來,尤其是小學五六年級到初中之后。
關于孩子學習的課題,以及陪寫作業(yè),催促作業(yè),對學習全部包辦與跟蹤的狀態(tài),就要慢慢降低
此時,家長也需要跟孩子的學習進行一個分離,不再完全包辦與干預孩子的學習。
有些家長也會說了,如果我不管孩子擺爛了,說不定連高中都考不上。
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管還是要管的,但不能再像小時候一樣管得那么事無巨細。
管的重心要放在孩子的情緒疏導,以及大方向對孩子的一些引導,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干預:
比如孩子的作息時間,以及電子產品的使用規(guī)則,以及學習的規(guī)劃與目標。
要抓大放小,而不是關于孩子的學習參與到具體的方法,什么時候要寫什么作業(yè),哪一科要怎么學。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很是反感父母再對自己的學習關注度過高。
孩子甚至還覺得自己學習都是為了父母,也會拿不學習來對抗與威脅父母。
對于父母來說,學習問題是孩子自己該重視的,如果父母對學習的重視高于孩子,那么在某種程度上會拖垮孩子的自驅力。
03
每一個懶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特別勤快的父母。
同樣,每一個愛甩鍋和說到做不到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用力過猛和對于學習關注過高的父母。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
父母越是對學習抱著高控與高要求狀態(tài),孩子的學習越容易出現(xiàn)斷崖式暴跌。反倒是開明與松弛的父母,孩子的學習更容易逆襲和大幅進步。
敢于放手的父母,并不是完全放任孩子,只是將孩子的學習課題交還給孩子,讓孩子去試錯,去自我負責和自我承擔。
孩子早一點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努力的意義并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是為了自己更好實現(xiàn)人生目標。
這時候孩子才有動力,才有積極的心態(tài)來改善拖延與磨蹭,才能主動承擔和自我負責。
很多時候,孩子的自驅力都是被催促和包辦慢慢鈍化的,想要激發(fā)孩子自驅力,父母也需要用積極與正向反饋來催發(fā)孩子的自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