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水龍 編輯:馮曉暉
“潯城故事”專欄致力于分享與九江生活見聞相關的散文及紀實類文章。誠摯歡迎原創(chuàng)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聯(lián)系方式詳見公眾號自動回復。
本文原名為《歸骨故里:一段抗戰(zhàn)烽煙中的家族離散與重逢》,首發(fā)于2025年8月24日《九江日報·長江周刊》總第1039期,經(jīng)作者授權轉發(fā)。本文發(fā)表時有刪節(jié),以下為原文。
1938年盛夏,贛北熱浪翻滾,戰(zhàn)爭的陰云已沉沉壓向九江城(當年的市府縣府均在城區(qū))。日軍兵鋒銳不可當,九江城危在旦夕。在港口鄉(xiāng)茶嶺村馬家垅自然村(今柴桑區(qū)港口街鎮(zhèn)茶嶺村馬家垅),恐慌如野火般蔓延開來。國民黨鄉(xiāng)村組織急促地敲響了鑼,嘶喊著催促村民:“快走!往西邊山里撤!日本人要來了!”
外婆那年三十出頭,身形瘦削卻帶著一股韌勁。外公頭一年已在村莊劃龍船的活動中意外溺亡,留下她和四個孩子(其中一個被抱養(yǎng)出去)。此刻,她正焦急地清點著家人——大姨剛滿十一歲,舅舅八歲,母親年僅六歲。偏偏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舅舅和母親被老舅公、舅婆帶著去了鄰村親戚家走動,竟錯過了這催命般的撤離令!
外婆站在家門口,向東邊小路極力張望,汗水浸透了她的粗布衣衫。遠處已有零星槍聲隱約傳來,她不能再等了。她一把拉起大姨的手,將幾件換洗衣裳、一小包硬邦邦的干糧,還有一小塊用油紙仔細包著的、帶著家鄉(xiāng)味道的茶餅,匆匆塞進一個藍布包袱。母女倆的身影,就這樣倉皇地融入了馬家垅村口向西涌動的人潮。
六歲的母親,彼時正在鄰村親戚家的院子里懵懂玩耍,全然不知母親和姐姐正走向一條充滿未知與兇險的求生之路。這些分離的細節(jié),后來成了村里大人們反復講述的嘆息,也成了母親記憶中模糊卻沉重的底色。
西撤之路,在1938年酷烈的陽光下,成了一條鋪滿荊棘與絕望的求生之途。外婆緊緊攥著大姨的手,匯入這拖家?guī)Э凇⒎隼蠑y幼的龐雜人流。頭頂是毒辣的日頭,腳下是滾燙的塵土。干糧很快耗盡,饑餓如影隨形。偶有臨時設立的粥棚施舍一碗照得見人影的稀粥,便是難得的慰藉。更可怕的是疾病在疲憊不堪的人群中肆虐。水土不服,加上連日的驚恐、饑餓與過度跋涉,不斷有人倒下。外婆的身體也漸漸不支,起初是步履蹣跚,接著開始上吐下瀉,臉色蠟黃,虛汗淋漓。
在同行者模糊的記憶里,這個瘦弱的九江女人,拖著同樣年幼的女兒,走得異常艱難。十一歲的大姨,用盡全身力氣試圖攙扶母親,小小的身軀承受著巨大的恐懼和重壓。沿途好心人的短暫收留,幾口熱水或草藥,都無力回天。當她們掙扎著進入湖北崇陽縣金塘鎮(zhèn)地界時,在蘇塘村附近,外婆耗盡了最后一絲氣力,如同一盞油盡的枯燈,再也無法挪動一步。
蘇塘村一位姓黃的村民,收留了這對瀕臨絕境的母女。在黃家那間低矮昏暗的土屋里,外婆已陷入半昏迷。大姨媽后來多次向母親描述那個場景:她跪在鋪著稻草的地鋪旁,一遍遍用破布蘸著涼水,擦拭母親滾燙的額頭和干裂的嘴唇。外婆偶爾會費力地睜開眼,渾濁的目光艱難地聚焦在女兒驚恐的小臉上,嘴唇翕動著,卻發(fā)不出清晰的聲音,只有眼角不斷溢出的淚水,無聲地訴說著無盡的不舍與擔憂。在一個暑氣未消的凌晨,外婆的手徒勞地向上抬了抬,似乎想最后摸摸女兒的臉頰,終究無力地垂落,永遠沉寂了??退喇愢l(xiāng),尸骨未寒。
面對這素昧平生的異鄉(xiāng)客和孤女,黃姓房東顯現(xiàn)出一種務實的悲憫。他嘆息著,答應幫忙料理后事,置辦一口薄棺,將外婆安葬在村后的山坡上。但條件也隨之提出,清晰而冰冷:“這女伢,得留下?!?大姨懵懂地聽著,看著門外簡陋的棺材被釘上,那一下下沉悶的敲擊聲,如同命運的鉚釘,將她童稚的歲月牢牢釘死在這陌生的荊楚山村里。她成了黃家抵償棺材和收殮費用的童養(yǎng)媳,也成了維系外婆在異鄉(xiāng)一抔黃土的唯一紐帶。
從此,大姨媽的世界被沉重的勞作和刻骨的鄉(xiāng)愁填滿??巢?、挑水、喂豬、洗衣……無盡的活計壓彎了她稚嫩的脊背。她蜷縮在灶房的角落,夜晚的月光偶爾漏進來,她便攤開手掌,看那清冷的光流淌在掌心,仿佛觸摸到了幾百里之外馬家垅模糊的輪廓。她背著高聳的柴捆,總忍不住費力地爬上村后的山坡,踮起腳尖,固執(zhí)地向東眺望。層巒疊嶂,云霧茫茫,阻斷了一切歸途。
她不識字,語言也不通(當?shù)厥浅珀柗窖?,與九江話差異甚大),如同被困在無形的牢籠里?!熬沤薄案劭凇薄安鑾X”“馬家垅”——這些地名是她心中唯一清晰的信標。偶爾在鎮(zhèn)上聽到疑似江西口音的人,她會不顧一切地沖過去,用九江話急切地問:“曉得九江不?曉得港口茶嶺不?”對方茫然搖頭,她眼中瞬間燃起的光亮便迅速熄滅。
經(jīng)年累月,希望與失望反復撕扯,她漸漸學會了沉默,只在夜深人靜時,對著無邊的黑暗,一遍遍無聲地呼喚著“姆媽”和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家鄉(xiāng)地名。直到后來,命運出現(xiàn)轉機,她解除了與黃家的關系,嫁給了同村一位姓李的忠厚農(nóng)民(即后來的大姨爹),生活才逐漸安定下來,并生兒育女。
九江馬家垅這邊,戰(zhàn)火平息后,舅公舅婆帶著年幼的舅舅和母親返回了故園。當?shù)弥馄藕痛笠虌尣⑽礆w來,且杳無音信時,巨大的悲痛籠罩了這個殘缺的家。外婆的房間空置著,她常用的紡車落滿了灰塵。舅婆每每整理遺物,總是泣不成聲。
舅公開始了漫長而無望的尋找。他沿著當年難民西撤可能經(jīng)過的路線——瑞昌、陽新、通山——一次次徒步尋訪,張貼尋人啟事,逢人便打聽一個三十多歲、帶著十一歲女兒、姓周的九江女人的下落。每一次滿懷希望地出門,最終都拖著沉重絕望的步伐歸來。他還賣了自家兩畝水稻田,籌集資金委托村上當時有點名望的人去找尋,結果也是不了了之。他常常獨自坐在老屋的門檻上,望著暮色中的田野,沉默地抽著旱煙,煙霧繚繞著他日漸佝僂的身影。
舅舅和母親在年復一年的等待與猜測中長大成人。那份失親之痛,如同融入血脈的烙印,成了家族最深的隱傷。他們反復想象母親和姐姐可能的遭遇,每一種想象都帶來尖銳的痛苦,卻始終得不到任何回音。時光流逝,尋找從未停止,卻如同石沉大海。
我的舅舅名字叫做周慶啟,由于勤奮好學、聰明睿智,俗話說,沒父母的孩子懂事早。憑他在舊社會上了幾年私塾的基礎,能力在同時期同村青年人中出類拔萃,新中國成立后,還被選拔到鄉(xiāng)村組織參加工作。1951年加入了黨組織,曾任職茶嶺鄉(xiāng)長(當時的小鄉(xiāng)體制),但由于他小時候營養(yǎng)不足,身體體質(zhì)差,加上對親人無比思念的精神煎熬以及工作勞累等種種原因,于 1961 年英年早逝。
事實上,尋找的曙光并非只來自家族的努力。五十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政府也著手處理戰(zhàn)爭遺留問題。江西、湖北兩省曾專門就尋找抗戰(zhàn)時期失散難民事宜召開過協(xié)調(diào)會議。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悄然降臨。大約在五十年代中期,當時的九江縣的一名領導(姓名已不可考)因公赴湖北崇陽縣參加會議。彼時交通不便,干部下鄉(xiāng)多靠步行。這位領導選擇了從九江經(jīng)修水縣進入崇陽的路線,一路風塵仆仆,夜宿沿途村民家。在金塘鎮(zhèn)蘇塘村一帶借宿或歇腳時,與當?shù)馗刹炕虼迕窠徽勚?,無意間聽聞村中有個操九江口音的外來媳婦,姓周,是多年前逃難至此的,其母病故葬在當?shù)亍?/p>
該領導立刻警覺,詳細詢問了這戶李姓人家(大姨媽已嫁入李家)的情況及那位婦女的來歷。當聽到“九江”“港口”“逃難”“母親病逝”等關鍵信息時,他高度懷疑這正是九江方面苦苦尋找的失散難民之一!他詳細記下了李家的地址和大姨媽的名字,承諾回去后一定幫助聯(lián)系家人。
然而,限于當時的經(jīng)濟條件和極其落后的郵政通訊狀況,特別是邊遠鄉(xiāng)村信件傳遞緩慢且易丟失,加上行政區(qū)劃名稱可能發(fā)生的細微變化,以及具體經(jīng)辦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xiàn)的疏漏,這條由縣領導親自帶回的寶貴線索,隔了很久才傳遞到我舅舅。隨后我舅舅與崇陽那邊大姨家里建立了短暫的聯(lián)系,斷斷續(xù)續(xù)相互寫過幾封信,但是希望的火花一閃而過,隨著我舅舅因病過世以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原因,通信中斷了好多年,旋即又陷入了漫長的沉寂。這條被歷史塵埃暫時掩埋的線索,要等到十多年后,才被重新拾起。
時間流轉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堅冰終于被慢慢長大的表哥表姐打破。大姨媽憑自己模糊記憶,一次又一次地給兒女講述的家鄉(xiāng)地名和她想得起來的親人小名。六十年代表哥表姐也陸續(xù)上了學了,稍大一點的已經(jīng)學會了寫信。他們一次又一次按她媽媽講述的情況往九江寄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寫了無數(shù)封信,不是地址不全面無法投遞,就是查無此人,一封又一封信如同泥牛入海。
但是他們一直沒有放棄,經(jīng)常到郵電所以及當?shù)毓纭⒋箨犎ゲ檎揖沤@邊的基層行政組織地址及全稱,不斷地修改寄信地址,終于在七十年代初的某年某月,九江茶嶺村終于有一封信被轉到了我舅舅家的表哥手中。當表哥收到輾轉而來的信件并讀給家里聽時,捧著那幾張薄薄的信紙,雙手劇烈顫抖,積蓄了多年的淚水洶涌而出,瞬間洇濕了字跡。離散的歲月,在這一刻被一聲鄉(xiāng)音刺穿!
寫信的渠道恢復暢通以后,接下來就是雙方的互訪。首先是我大表哥和表姐夫從金塘坐汽車到崇陽,再到咸寧乘火車到武漢,由武漢乘輪船到九江,由于在九江已經(jīng)錯過了到瑞昌途徑港口馬家垅的客車,他們步行30多公里,邊走邊打聽,終于在晚上找到了馬家垅表哥家。
之后馬家垅這邊的表哥周升友和我爸、我媽也是坐了汽車坐輪船、再乘火車轉汽車,兜兜轉轉,去崇陽探望親人。車輪滾滾,載著近鄉(xiāng)情更怯的焦灼與難以言喻的酸楚。當他們在蘇塘村那間陌生的李姓老屋前(大姨爹家),終于見到闊別數(shù)十載的大姐(大姑)時,歲月已徹底改變了彼此的容顏——姐姐已是飽經(jīng)風霜的老婦,腰背微彎,臉上刻滿滄桑;妹妹也已步入中年,鬢染微霜。
幾個人緊緊相擁,放聲痛哭。那哭聲里,是三十多年戰(zhàn)亂離散的血淚,是母親永訣的錐心之痛,是歲月無情的剝蝕,更是血脈至親劫后重逢的悲欣交集。大姨粗糙如樹皮的手,死死抓著妹妹、侄子的手,仿佛一松開,眼前的一切就會消散。她哽咽著,斷斷續(xù)續(xù)地訴說著這些年的艱辛與后來的安穩(wěn)(大姨爹待她很好,子女也孝順)。
當提及母親埋骨之處,幾個人一同來到村后那個荒草萋萋的山坡。黃家老人早已作古,外婆那座孤墳,歷經(jīng)數(shù)十載風雨侵蝕,早已湮沒難尋,只剩下大概的位置。他們長久地佇立在那片承載著無盡悲涼的土地上,焚香化紙,對著蒼茫的青山和腳下的黃土,默默祭奠那個未能歸家的至親。表哥捧起一抔浸透了婆婆血淚的異鄉(xiāng)黃土,緊緊捂在胸口。母親則從隨身的布包里,鄭重地取出幾塊精心準備的、嶄新的九江茶餅,供奉在母親長眠的土地上——那是母親當年帶在包袱里、舍不得吃的故鄉(xiāng)味道。山風吹過,卷起紙灰和茶餅的微香,盤旋著飛向遠方。
大姨媽和大姨爹先后回到她朝思暮想九江馬家垅娘家探親過幾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有選擇回到九江定居。因為她在蘇塘村扎下了根,大姨爹勤勞本分,兒女們(表哥表姐們)漸漸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孫輩繞膝,日子雖不富貴,卻也安穩(wěn)和睦,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的溫暖。她生命的根,歷經(jīng)劫難后,終于在這片曾埋葬了母親的土地上,開出了安寧的花朵。
跨省的兩邊親戚之間的交流,也是與我們偉大祖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同頻共振的,隨著“交通強國”理念的進一步深入,全國公路鐵路交通網(wǎng)日益加密,隨著我們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進一步改善,我們親戚之間的走動,由剛開始的幾年一次探訪,到每年互訪。特別是杭瑞高速公路九江至岳陽段通車以后,從九江到崇陽僅需2個多小時,在自家吃完早餐,自駕車輕輕松松趕到對方親戚家吃中午飯,兩邊親戚間的走動更加方便、更加頻繁了。
時間的河流奔涌至2020年清明期間,距離那場倉皇西逃已過去整整八十二個春秋。經(jīng)過與湖北崇陽金塘鎮(zhèn)的表哥們(大姨媽的子女)充分商議并獲得同意后,我和舅舅家的表哥周升友(即我母親的哥哥之子)等一行8人,自駕車輛,懷揣著家族幾代人的夙愿,再次來到崇陽金塘鎮(zhèn)蘇塘村。在當?shù)赜H人的指引和幫助下,我們懷著無比虔誠與莊重的心情,在村后那片山坡上,經(jīng)過仔細辨認和探尋,終于小心翼翼地起出了外婆的遺骸。那曾經(jīng)被異鄉(xiāng)黃土掩埋了八十二年的骸骨,被輕柔地包裹好,踏上了真正的歸途。
外婆的遺骸被鄭重迎回九江故土——柴桑區(qū)港口街鎮(zhèn)茶嶺村馬家垅自然村。在家族墳山上,在外公等待了八十余年的墓穴旁,外婆終于得以落葬。青石墓碑肅立,清晰地鐫刻著兩位老人的名諱。外公的墳塋旁,那處空了數(shù)十載的位置,終于被填滿。離散的孤魂,跨越了戰(zhàn)火、生死與漫長的時光阻隔,在故鄉(xiāng)的青山懷抱中,獲得了永恒的團聚與安寧。
清明時節(jié)的馬家垅,山風輕拂,松柏蒼翠。外婆的遺骨靜靜地安臥在外公身旁,曾經(jīng)漂泊的靈魂終于枕著故鄉(xiāng)的泥土長眠。山腳下,村莊寧靜,炊煙裊裊升起,那是她當年倉皇逃離時,拼盡全力想要守護的人間煙火。八十余載光陰流轉,苦難的印記或許會隨歲月風干,但歸葬故里的青冢,如同大地之上一個沉默而永恒的句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