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
“如果一個人上班很快樂,要么他剛?cè)肼?,要么他要離職了,要么,他瘋了!”。
不論進入的是多大的公司,在公司兩三年之后,那種剛?cè)肼毜募で?、迫不及待想上班的心情全消失了?/p>
明明工作待遇不錯,同事關系也和睦,卻總有一種“我再也干不下去了”的感覺在心頭縈繞。
問題出在哪里?
1
職場倦怠,
職場白領的“三年之癢”
其實,問題可能不在公司,也不在你。
這只不過是職場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撞上了人性的真實需求。
研究顯示,工作倦怠期通常在工作3-5年后開始出現(xiàn),與職業(yè)壓力、工作環(huán)境和個人心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
有人甚至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職場白領的“三年之癢”、“五年之癢”。
回想一下,你是否還記得自己剛?cè)肼毊斍肮镜臓顟B(tài)嗎?
第一年,像新生入學一樣,拿著新新的書本,周圍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新同事、新辦公桌、新電腦,連公司的飲水機怎么使用都很覺得新奇。
第二年,各方面都熟悉了。能精準避開領導的“雷點”,熟知工作重點在哪里,也搞得定客戶的各種“刁難”。
第三年新鮮感徹底退散,工作如同「肌肉記憶」一般,日復一日的進行著。
客戶需求可以閉著眼套模板,領導一個眼神就知道要發(fā)火,同事的喜怒哀樂也都解讀精準。
心理學有個現(xiàn)象叫「習慣化」:指人對同一件事物的敏感度會隨著反復接觸而下降。
就像吃辣椒,第一口覺得辣,但多吃一些覺得不過如此。
工作亦是如此。當新鮮感消失殆盡,所有流程都變得“順其自然”的處理著,人就會有種被工具化的感覺,慢慢開始覺得自己像在“流水線”工作一樣,這便是倦怠的開始。
而且不同行業(yè)的倦怠期不同,綜合平均來看,壓力大的行業(yè),如IT、廣告、媒體等競爭性行業(yè)的員工,可能兩三年就出現(xiàn)倦怠,壓力小一點的行業(yè)可能五六年。
因此,如果正好這個時間段有“辭職”的想法,它是一個正常的想法。
2
辭職與否
要認清自己
既然這是一個正常的想法,那么是不是就直接干脆辭職呢?
突然的辭職想法,不是自己不踏實、不穩(wěn)定,也不是突然發(fā)現(xiàn)公司不夠好,而是職場發(fā)展的必然性。
要不要真的辭職,就問自己三個問題:
1.離職是情緒使然,還是工作本身問題?
理性分析一下,這次突然的辭職想法,是因為在工作中產(chǎn)生了什么負面情緒還是說工作壓力太大?
如果是工作壓力太大,建議找部門領導或同事等想辦法解決工作壓力問題。
作為成年人,解決工作問題,而不是被問題“趕走”,才能在職場上贏得更多權(quán)益。
而如果是情緒問題,比如和領導、同事鬧了矛盾,看著矛盾是誤會還是跨部門溝通導致的?
當然,完全不能解決,也沒必要耗費時間。
2.工作陷入僵局。
職場上,有的人擅長安安靜靜的工作,有的人擅長風風火火的工作,有的人則更喜歡有挑戰(zhàn)的工作。
一旦自己當前的工作變得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那么可以先思考,是否可以通過轉(zhuǎn)崗、學習新技能等打破這種僵局,帶來新的發(fā)展?
3.跳槽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最后,回答完前兩個問題,如果得出必須跳槽的結(jié)論,那么也不能盲目,還是要警惕入職新公司三年后,是否又重復當前的問題?
難道要一直跳槽來解決嗎?其實,大部分工作都不會永遠新鮮,如同那句俗話“鐵打的公司,流水的員工”,要想扭轉(zhuǎn)這局面,唯有讓自己成長。
與其隔一段時間就要被想辭職的情緒推著走,不如早早規(guī)劃,在現(xiàn)有平臺自我升級,突破舒適區(qū),有自己清晰的目標,奔向更高的臺階。
畢竟,真正的「職場穩(wěn)定」從來不是「待在一家公司干到老」,而是「無論在哪,你都有讓自己獲得收益的能力」。
也應了那句“真正的鐵飯碗,不是你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走到哪兒都有飯吃?!?/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