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生活或許有風雨,卻總有人在平凡的日子里,用善意編織溫暖的網(wǎng)。他們可能是默默付出的親人,是守望相助的鄰里,是素不相識卻伸出援手的陌生人。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串聯(lián)起一座城市的溫情底色,也讓我們看到,善良從未缺席,堅守自有力量。
即日起,黃河新聞網(wǎng)長治頻道推出“長治暖光”專題欄目,記者將走進這些溫暖故事的現(xiàn)場,用筆尖記錄那些不期而遇的感動,用鏡頭捕捉那些直抵人心的瞬間,希望這些故事能讓更多人感受到長治這座城市的溫度,也讓這份溫暖不斷傳遞,凝聚成推動社會前行的柔軟而堅定的力量。
黃河新聞網(wǎng)長治訊(記者王青平、牛麗麗)“只要我還能動,我就會守護這些英雄?!?1歲的趙乃堂站在黃崖洞烈士陵園的晨光里,皺紋里盛著太行山的風,聲音卻像崖縫里的青松,挺得筆直。
趙乃堂是長治市黎城縣巖頭嶺村村民,1945年出生的他,打記事起就常趴在父親膝頭聽黃崖洞的故事。那些關(guān)于八路軍兵工廠的轟鳴、保衛(wèi)戰(zhàn)的硝煙,還有戰(zhàn)士們浴血奮戰(zhàn)的壯舉,像帶著溫度的種子落進他心里,在歲月里悄悄生了根、發(fā)了芽。1991年,當黃崖洞烈士陵園需要人看護時,他毫不猶豫地走進了這片寂靜的山崗,當起了守陵人。
在黃崖洞烈士陵園里,有44位無名烈士曾將熱血揮灑在這片土地上,并永遠留在了這里。為了守住這份沉甸甸的記憶,趙乃堂在陵園對面的一排土屋里安了家,這里原是八路軍戰(zhàn)士的營房,如今屋里陳設簡陋,一臺老式電視機、一臺收音機,還有幾件磨得發(fā)亮的舊家具,便是他全部的家當。
34年光陰流轉(zhuǎn),趙乃堂始終孑然一身,未曾成家,無兒無女,但他卻把44座墓碑當成了親人。每逢初一、十五或傳統(tǒng)節(jié)日,他總會攥著攢了許久的零錢,蹣跚著去買束鮮花祭奠英烈。這幾十年間,他無數(shù)次為烈士墓拔草填土、擦拭墓碑,但心中對英烈們的敬仰從未消減。不僅如此,趙乃堂還是陵園的義務講解員,每當游客到訪時,他總會講述烈士的英勇事跡,并帶領(lǐng)大家向紀念塔三鞠躬。
44座墓碑后,是不能被遺忘的歷史;34年的守望里,是要傳給后人的精神。趙乃堂守著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坐標,是太行山里永不熄滅的火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