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時間去思考”是克里希那穆提對人類思維模式的一種批判性描述。它并非是指我們在日常中需要運用的時間(例如,生活和工作計劃、項目規(guī)劃),而是特指一種心理上的依賴和錯覺。
克里希那穆提明確區(qū)分了鐘表時間和心理時間:
鐘表時間是指物理的、實用性的時間。用于安排日程、工作計劃、規(guī)劃行程等。
而心理時間是指思維為了逃避當下的痛苦、不滿或困惑,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關(guān)于“過去”和“未來”的虛假概念。
而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根據(jù)時間去思考”指的就是習慣于這種“心理時間”,他認為人類的核心困境在于將心理時間等同于物理時間,用過去的記憶、知識和經(jīng)驗(如 “我曾失敗“、”我曾出丑過”、“我過去曾做不好這件事”)、未來的目標(如 “理想化的自己”、“未來我要覺醒”)來定義當下的自我,導致思維被心理時間的鏈條牢牢捆綁。
當人們 “根據(jù)時間去思考” 時,思維會陷入兩種模式:
1、記憶的延續(xù):用過去定義和束縛現(xiàn)在,當過去的記憶、知識、經(jīng)歷被固化為 “自我認知” 的標簽(如 “我在這方面不擅長”)時。將會使得我們無法用全新的、自由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事物和當下的自己。我們看到的只是“過去的投影”,而非自己和事物本身。
2、目標的投射:通過設(shè)定未來的理想狀態(tài)(如 “我要成功”、“我要達成什么目標”)來否定當下,這不僅會導致你利用心理時間來制造逃避,還會讓你誤以為“成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從而永遠活在對未來的投射中,無法安住于當下,被“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線性時間奴役。
例如,因為我過去曾做不好這件事,當下也很有可能做不好(否定和束縛當下),要未來才能做好(逃避當下)。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這種思維方式會給人們帶來多方面的危害,阻礙了人們生活、工作、成長和心靈覺醒:
1、阻礙真正的洞察和和行動
這種思維模式的本質(zhì)是用已知的經(jīng)驗應(yīng)對未知的現(xiàn)實,阻礙了真正的洞察和和行動。
真正的智慧并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重要的是對事物當下的洞察。這種洞察需要一顆完全專注于當下、不被過去和未來干擾的心。
真正的行動也源于對當下真實的全然覺察、對當下現(xiàn)實的直接回應(yīng)。人們要擺脫對過去的依賴、放下對未來的執(zhí)念、警惕 “思維的自動化”和模式的固化。
2、束縛了人們當下的信心和潛能
當人們被過往的經(jīng)歷束縛時,人們的信心和潛能將會受阻。
例如,因為過往的挫折,對當下的自己缺乏信心,從而無法滿懷信心地做好當下的事情,錯失當下。
我們應(yīng)該切斷過往挫折等經(jīng)歷的干擾、將每一次行動都當成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3、逃避當下、拖延成長
“根據(jù)時間去思考”是一種最慣性的逃避現(xiàn)實的手段。與直面當下的失意、阻礙或困惑相比,思維更愿意沉迷于對過去的美好回憶或?qū)ξ磥淼慕k麗幻想中。
因此,人們時常相信:隨著時間的進程(未來),“我”能變得更好、更圓滿、更快樂,從而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
因此,我們從未真正地、完整地生活過,難以發(fā)現(xiàn)和享受當下的美好。
對心理時間的依賴,時常導致人們拖延成長和改進,而真正的成長和改進,只能發(fā)生在當下。
4、制造沖突和痛苦
“根據(jù)時間去思考”的思維在“現(xiàn)在的我”和“我應(yīng)該成為的樣子”之間制造了一個鴻溝。
這個鴻溝就是比較、焦慮、挫敗感、沖突和分裂的根源。
你永遠在和理想中的自己打架、永遠在貶值當下、否定當下,無法完全接納當下的自己。
5、阻礙人們心靈解脫和覺醒
人們時常執(zhí)著于人云亦云的覺醒或開悟的“神圣體驗”,用"收集貝殼"的心態(tài)對待精神成長。
例如,我還需要通過多年的練習、冥想、學習,才能逐漸地達到覺醒或解脫的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猛烈抨擊這種觀點。他認為:“存在永遠在于當下,存在是最高形式的徹變?!闭嬲挠X醒只能在當下的日常活動中徹底覺知中直接發(fā)生,而非是在“未來”通過努力才能獲得的“結(jié)果”。
真正的覺醒是看清真相后思維當下的徹底“斷裂”,而不是時間性的累積。這種觀點本身就是在不斷地強化“成為”的自我、不斷地否定當下的自我,從而永遠無法“存在”。
當人們停止用思維定義自我、擺脫心理時間的束縛,超越了好壞順逆和主客等二元對立,自然而然地放下分別和執(zhí)著,意識回歸本然狀態(tài)時,這種覺醒狀態(tài)即是“存在的圓滿”。
對此,禪宗三祖僧璨也強調(diào):“悟通人生最高真理并不難,面對當下時,內(nèi)心別存好壞順逆。莫對眼前情境有愛憎的分別。如能達此境界,便能洞然明白,不明白這玄妙至理,止心念靜修行只是徒勞無功。
“根據(jù)時間去思考” 是人類集體意識中最隱蔽的陷阱之一,它通過創(chuàng)造“過去”和“未來”的心理時間感,來逃避當下的真實,并幻想通過時間的進程來解決當下的問題,最終導致持續(xù)的沖突、痛苦和生命的浪費。它將生命切割為支離破碎的片段,使人無法觸及存在的整體性。
克里希那穆提醒我們:只有當心靈從時間的囚籠中破繭而出,才能洞察真相、在當下的覺察中體驗到生命的無限可能、進入本真狀態(tài)。
這種體驗不是 “未來的成就”,而是此刻即可觸達的自由。正如他強調(diào)的:“革命只能發(fā)生在現(xiàn)在,而不在未來;新生就在今天,而不在明天?!?/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