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紀(jì)元,用有趣故事解讀餐飲與美食,分享美食人生。
導(dǎo)讀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昌人,我對贛州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窮鄉(xiāng)僻壤”,“江西南蠻子”等這些模糊的概念上。
南昌人對贛州的印象普遍都不是很好,就像江西各地對南昌人的印象一直,存在明顯的地域偏見。
直到前幾天,因為工作關(guān)系,我要去贛州出差,作為南昌人,第一次去贛州,有5個真實感受,全是大實話。
一、贛州城建不輸南昌
從贛州西站出來的那一刻,我就被眼前的高架橋系統(tǒng)震撼了,縱橫交錯的城市快速路,現(xiàn)代化的立交橋,絲毫不遜色于南昌的紅谷灘新區(qū)。
出租車行駛在迎賓高架上,視野開闊,城市天際線在眼前展開,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商務(wù)寫字樓和住宅樓宇展示著這座城市的活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贛州的高架系統(tǒng)幾乎覆蓋了整個主要城區(qū),從章貢區(qū)到南康區(qū),一路暢通無阻。
司機師傅自豪地告訴我:“咱們贛州現(xiàn)在的高架系統(tǒng)非常給力,不管去哪都方便,基本上很少堵車,不像省會南昌,動不動就堵車?!?/p>
二、美食天堂,十八縣各有特色
來贛州前,我真不知道,贛州能有啥好吃的?知道我來到這里,當(dāng)?shù)嘏笥褞胰ッ朗辰殖燥?,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贛南十八縣,縣縣有美食”。
寧都肉丸、瑞金牛肉湯、興國魚絲、于都燒卷子、石城蓮子湯、會昌醬干、信豐蘿卜餃、南安板鴨、上猶全魚宴...光是記住這些名字就花了我不少時間。
每樣小吃都蘊含著當(dāng)?shù)氐臍v史文化,比如信豐的蘿卜餃就用了當(dāng)?shù)靥赜械募t蘿卜,甜而不辣;寧都肉丸,是用鐵錘捶打豬肉兩小時以上才能做出的彈性口感。
在贛州的一周時間里,我嘗試了不下三十種地方小吃,竟然沒有一樣讓我失望。這種美食多樣性即使在省城南昌也難以體驗到的。
三、客家菜系,媲美廣東菜
作為靠近廣東的客家聚居區(qū),贛州的客家菜確實名不虛傳,我原本以為客家菜會比較簡單樸素,沒想到精致程度和口味豐富性完全不輸粵菜。
最具代表性的當(dāng)屬贛南小炒魚,選用鮮嫩草魚,去骨切片,配以姜絲、青紅椒爆炒,魚肉鮮嫩爽滑,酸辣適中,極其下飯。
還有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三杯雞等經(jīng)典菜式,都在贛州得到了完美演繹,原來客家菜融合了贛粵閩三地精髓,既有粵菜的鮮,也有閩菜的甜,還有贛菜的辣,自成一體。
四、方言眾多
作為南昌人,我一直以為南昌話已經(jīng)夠難懂了,直到來了贛州才發(fā)現(xiàn)這里的方言復(fù)雜程度超乎想象,贛州主要以客家話為主,但每個縣甚至每個鎮(zhèn)的客家話都有所不同。
我在贛州市區(qū)還能勉強聽懂一些客家話,但到了縣里就完全成了“聾子”。有趣的是,就連本地人之間有時也需要用普通話交流,因為南康的客家人可能聽不太懂龍南的客家話。
一位語言學(xué)者告訴我,贛州方言的多樣性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移民過程,這里既是客家大本營,也是贛語、閩語、粵語的交匯處,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的語言生態(tài)。
五、熱情好客,開放包容
或許是因為客家傳統(tǒng)的待客之道,或許是因為歷史上多次移民形成的開放心態(tài),贛州人的熱情好客讓我這個外地人倍感溫暖。
無論是在餐館吃飯,還是在街上問路,贛州人總是笑臉相迎,耐心解答,贛州人并不排外,反而很愿意與外地人交流。
多位當(dāng)?shù)嘏笥迅嬖V我,贛州歷史上就是移民城市,所以對外來朋友都很熱情,這種包容性從城市建設(shè)也能看出來,贛州既有保留完好的宋代古城墻,也有充滿現(xiàn)代感的章江新區(qū)。
一周的贛州之行徹底改變了我對這座城市的認(rèn)知,以前以為贛州是很窮的一個城市,如今去了才知道,贛州的發(fā)展跟省會差不了多少,真是日新月異啊。
最后麻煩大家點個贊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如果你愛看美食,愛看餐飲故事,歡迎關(guān)注我們
與君共勉
嘗遍中國美食
游遍千山萬水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當(dāng)成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