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收到過詐騙電話,大家在痛罵騙子的時候也會想,他們是怎么知道我們信息的?
7月28日,公安部發(fā)文,今年以來,查處了“兩卡”犯罪嫌疑人23萬人,繳獲非法“兩卡”17萬余張。
更重要的是,還抓獲了銀行、運營商“內鬼”23名,是他們把民眾的身份證、銀行卡泄露給了詐騙團伙。他們究竟是怎么操作的?
內鬼曝光
23人,聽起來不多,但是,這23人背后,卻牽扯出了150起詐騙案件,涉案金額上億元。
他們不是普通的“臨時工”,而是有組織、有分工、有利益鏈的“犯罪合伙人”。
信息源
在長沙,一位姓方的銀行業(yè)務經(jīng)理,為了1.4萬的“好處費”,竟然違規(guī)操作,給別人辦了20多套對公賬戶。
這些賬戶,都是“合法”的,可以接收大額的轉賬、開票、走賬,是洗錢的“黃金通道”,結果呢?
這20多個賬戶,很快就被詐騙團伙用來轉移贓款,涉案的金額超過了160萬,這哪是“貪小便宜”?簡直是拿社會的信任做“杠桿”!
正常來說,銀行的對公賬號是企業(yè)用的,審核很嚴格,一套流程下來,都得1個多月,但有了“內鬼”,這一切都可以“加急辦理”。
他們和黑中介勾結,買他人的身份信息,偽造材料,繞過風控系統(tǒng),只需要幾天,就能開出多個對公賬戶,銀行員工,只需輕輕點幾下鼠標,就能輕松賺取“提成”。
在“內鬼”的眼里,我們的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住址、婚姻狀況、甚至是緊急聯(lián)系人,都是可以變現(xiàn)的商品。
他們利用職務之便,偷偷導出客戶的信息,打包賣給詐騙團伙,詐騙分子拿到信息后,可以精準實施“冒充公檢法”、“冒充親友”、“精準貸款詐騙”等騙局。
比如,騙子知道你住在某小區(qū)、孩子在某學校上學、最近剛買了房,那他打來電話說:“您好,我是教育局的,您孩子有筆助學金未領取……”
他這樣說可能有人相信,因為他們知道很多信息,信息越精準,騙局越難防,而這一切的源頭,可能就是去辦業(yè)務時,那個“熱心”幫忙填表的柜員。
詐騙電話“起死回生”
如果說銀行“內鬼”是幫詐騙團伙“洗錢”,那么,運營商“內鬼”就是幫他們“開工”。
他們的權限,比我們想象的可怕得多,大多數(shù)詐騙電話,都會被技術手段自動識別并封停。
但“內鬼”可以輕松繞過系統(tǒng),把已經(jīng)被封的號碼“復活”,繼續(xù)用來撥打詐騙電話,他輕輕一點,就能讓成千上萬人陷入危險。
“400”號碼,是企業(yè)客服的專線,普通人看了認為是“正規(guī)”的,但“內鬼”可以給詐騙團伙違規(guī)開通400號碼,讓他們冒充銀行、電商平臺、物流公司,騙得人團團轉。
更離譜的是,有些“內鬼”還會幫詐騙團伙定制語音提示:“您好,歡迎致電XX銀行客服,請按1查詢余額……”
你一聽,哎喲,這不就是銀行嗎?然后就開始輸入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你的信任,被他們當成了詐騙的“道具”。
最瘋狂的,是“下鄉(xiāng)騙卡”行動,在山西朔州,警方破獲了一起大案:12名嫌疑人中,有8人是運營商的區(qū)域經(jīng)理!
他們打著“送服務下鄉(xiāng)”、“免費送米面油”的旗號,跑到農村,哄騙老人、殘疾人、低保戶,用他們的身份證批量辦理實名電話卡。
一張卡,給老人50元“辛苦費”,轉手黑市賣300--500元。
這些卡,被集中送往一個秘密窩點,插入一種叫“貓池”的設備中,什么是“貓池”?簡單說,就是一臺能同時控制上千張手機卡的“詐騙服務器”。
它可以自動撥打電話、接收驗證碼、注冊社交賬號、發(fā)送垃圾短信,實在很可怕。
每一張手機卡,都可能撥打詐騙電話,或者注冊一個虛假的賬號,而這些卡的“主人”,很多是毫不知情的老人、農民、甚至未成年人。
很多人以為,被騙錢是最慘的,但真正的悲劇,是身份被盜用后,自己還成了“嫌疑人”。
想象一下,某一天,我們突然接到警方的電話:“名下的銀行卡涉嫌洗錢,涉案金額500萬,請配合調查”,我們肯定一臉懵,明明什么都沒干,卻成了幫兇。
警方查到的是,這張卡是用我們的身份證辦的,也進行了實名認證,我們肯定百口莫辯,不僅要自證清白,跑派出所、銀行、運營商,還要開各種證明,要請律師……
我們的生活,因為一個“內鬼”的貪念,徹底被打亂。
我們常說“科技向善”,然而,當“內鬼”把技術的權限當成犯罪工具的時候,“善”就成了“惡”的幫兇,這種“燈下黑”,比任何技術漏洞都更致命。
從“抓小偷”到“查保安”
過去,反詐的重點是,抓街頭辦卡的“卡販子”、境外窩點的“黑客”,但現(xiàn)在,公安部的策略變了。
不再只抓“小嘍啰”,而是深挖“內鬼”,那些穿著制服的“保安”,正在監(jiān)守自盜!
這種“斷根式”打擊,讓“內鬼”意識到:貪一時小利,可能毀一生前途。
而且,光靠人盯人,防不住“內鬼”,隨著技術的升級,銀行和運營商開始用AI、大數(shù)據(jù),構建一個“風控系統(tǒng)”。
比如,監(jiān)測員工的登錄頻次、操作時間,識別異常的批量開卡,一旦發(fā)現(xiàn)“高風險的操作”,可以立即凍結他的權限,上報給監(jiān)管部門。
結語
我們去銀行,信任它會保管好我們的錢,我們辦手機卡,信任它不會被濫用,我們填個人信息,信任它不會被泄露。
可當這些“信任”被內部人出賣時,我們還能相信誰?當然,反詐,不只是警察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也要學習反詐知識,謹防上當受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