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佐證》: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
(文/張文博)
八月中旬,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在桌面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我收到了龐老師寄來的簽名大作《愛的佐證》,那本書靜靜地躺在桌上,仿佛帶著一種溫暖的力量,等待著我去開啟它的故事。
翻開書頁,那些質(zhì)樸的文字如同一縷縷溫暖的陽光,輕輕地灑在我的心田。這本書,就像一本生活的大字典,裝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童年的回憶,有家庭的溫暖,有教育的智慧,還有生活的感悟。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顆顆珍珠,串聯(lián)起生活的美好。
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龐老師在作文指導(dǎo)這一部分。我上高中的時候,常常被教育機構(gòu)邀請撰寫高分作文,分享寫作建議。那些文字,總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xué)們也常常來問我寫作的秘訣。其實,我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訣竅,只是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讓生活的點滴在文字中綻放光芒。
龐老師在書中提到“百字日記天天寫”,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小學(xué)時光。那時的日記本,就像我的小秘密基地,是我心靈的寄托。開心的時候,我會在上面寫上幾行,把快樂分享給它;難過的時候,也會對著它傾訴,仿佛它能聽懂我的心事。日記本成了我的“煩惱的出站口,是快樂的進站口”,更是我心靈的寄托。如今回首,那些日記本里記錄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我成長的痕跡,是我生命中寶貴的財富。
如今,九年過去了,我依然堅持寫日記。翻開舊日記本,那些稚嫩的文字,那些曾經(jīng)的小煩惱和大快樂,都像電影一樣在我眼前重現(xiàn)。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那個在陽光下奔跑的小孩,那個在教室里認真聽講的學(xué)生,那個在操場上揮灑汗水的少年。這些日記,就像時間的膠囊,把過去的我封存了起來,讓我在多年后還能和過去的自己對話。
龐老師的書里,很多故事都讓我覺得特別親切。比如她寫的《那年,我十七歲》,讓我想起了自己十七歲的模樣。那時候,我也像龐老師一樣,開始慢慢學(xué)會獨立,學(xué)會承擔責任。父母的愛,就像空氣一樣,雖然看不見,但一直都在。龐老師在書中說,母愛是放手的智慧,這句話讓我深有感觸。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她總是鼓勵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有時候我會失敗。這種放手,不是不管不顧,而是一種信任,一種讓我自己去探索世界的勇氣。
書中還有好多關(guān)于家庭的故事,讀著讀著,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家。我家也有好多溫暖的小故事,雖然都是些平常的事,但每次想起,心里都暖暖的。比如,每到周末,我們一家人都會圍坐在一起吃飯。飯桌上,父親總是講一些有趣的事,母親會分享她在工作上的收獲,我也會說說學(xué)校里的新鮮事。這些看似平常的時光,其實都是愛的體現(xiàn)。龐老師在書中寫到,生活中的愛,往往就藏在這些細微之處。是啊,愛不需要什么驚天動地的舉動,有時候,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頓飯,就是最好的愛的表達。
在教育孩子的部分,龐老師也給了我很多啟發(fā)。我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孩子,但以后肯定會有自己的小家。龐老師在書里流露,教育的本質(zhì)是愛,這句話我特別認同。我想,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也會用愛去教育他。不是那種強迫式的教育,而是像龐老師一樣,用耐心和理解去引導(dǎo)孩子,讓孩子在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
書中有一篇《帶著父母去旅行》,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龐老師帶著父母去旅行,一路上的點點滴滴,都充滿了愛與溫暖。她寫道:“旅行的意義,不僅僅是去看風(fēng)景,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這句話,就像一顆種子,種在了我的心里。我想,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也會帶著父母去旅行,讓他們看到這個世界有多美,讓他們知道,無論我走多遠,他們永遠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在整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三篇便是《蟬趣》、《椿芽久久香》、《捋榆錢》它是鄉(xiāng)土散文意象里的常態(tài),更是原鄉(xiāng)的味道,是愛的存檔。
在《蟬趣》里龐老師寫蟬的蛻變,從“尾尖固執(zhí)地留在殼里”到“身披黑甲俯瞰世界”,我忽然想起十二歲那年的夏天。我和小伙伴蹲在槐樹下,看一只蟬正從舊殼里掙扎出來,翅膀軟得像團濕棉花。我急得直跺腳,奶奶卻按住我的手:“別催,它要慢慢來?!焙髞聿哦?,蟬蛻不是告別,是生命最鄭重的成人禮——舊殼是新生的襁褓,疼痛是飛翔的序章。
如今我在宿舍樓里,偶爾聽見窗外蟬鳴,總會想起書里那個細節(jié):“舊殼被悄然移走,或許是使命完成,歸于沉寂。”原來每個成年人的心里,都藏著一只未完全蛻去的蟬。我們曾像它那樣,在黑暗里積蓄力量,在殼中試探著伸出腿,終于在某個夏日的清晨,掙開束縛,卻在振翅時,忽然懷念起那層曾困住我們的、帶著體溫的舊殼。
在《椿芽久久香》一文里,香椿樹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溫情符號”,我深以為然。老家院角那棵老香椿,比我還大兩輪。每年清明前后,奶奶搬個小馬扎,踮著腳用竹鉤勾下最嫩的芽尖,說“要趕在谷雨前,老了就苦了”。她把香椿芽切得細碎,拌上剛磨的豆腐,綠瑩瑩的,像把春天揉進了碗里。
去年春天,我在家里陽臺種了棵香椿苗。葉子長到巴掌大時,我學(xué)著奶奶的樣子摘了一把,卻發(fā)現(xiàn)怎么也炒不出記憶里的香。后來才明白,少的從來不是香椿芽,是那個蹲在灶前扇風(fēng)、額頭沾著面粉的身影,是她邊炒邊念叨“小心燙著”的嘮叨。書里寫“香椿樹成為情感載體”,其實更準確的是:它替我們存著那些沒說出口的“我想你”,存著老屋檐下的煙火氣,存著所有“當時只道是尋?!钡恼滟F。
“春天吃榆錢窩頭時狼吞虎咽,裝滿書包的榆錢壓破衣服也不在乎”——讀這段文字時,我正咬著一顆剛買的糖炒栗子,卻突然想起老家的榆錢。那時家里窮,母親總說“榆錢是樹上的糧食”。她搬來梯子,我扶著,看她踮腳夠最密的枝椏,榆錢簌簌落進竹籃,像下了場綠色的雨。
我們把榆錢和在玉米面里,蒸出來的窩頭綠瑩瑩的,咬一口,甜絲絲的,帶著青草香。我總搶著吃,母親就在旁邊笑:“慢點,沒人和你搶。”后來我去外地上學(xué),每年春天都會買把榆錢,卻再沒吃出過那種甜。直到讀了書里“榆錢壓破衣服也不在乎”的細節(jié),才懂:那不是榆錢本身的甜,是餓過肚子后對飽足的珍惜,是母親站在梯子下的身影,是風(fēng)里飄著的、屬于童年的無憂無慮。
書里最動人的,不是蟬蛻的詩意,不是香椿的清香,而是那些藏在細節(jié)里的愛:奶奶掐蟬蛹頭尾時顫抖的手指,母親拌榆錢時沾在圍裙上的面星,小伙伴數(shù)蟬蛹時互相調(diào)侃的笑聲。這些碎片拼起來,就是“愛的佐證”——不是驚天動地的誓言,是舊瓷碗里的半勺腌菜,是屋檐下的半串香椿,是被風(fēng)卷走的榆錢窩頭渣。
現(xiàn)在我常想,為什么我們總懷念鄉(xiāng)村?或許不是因為那里的風(fēng)景有多美,而是因為那里的每一片葉子、每一聲蟬鳴、每一口飯香,都被愛浸泡過。就像書里寫的:“蟬蛹的金黃,是陽光吻過的顏色;香椿的清香,是春風(fēng)揉碎的溫柔;榆錢的甜,是母親藏在褶皺里的偏愛。”這些味道,早成了我們生命里的“原鄉(xiāng)坐標”——無論走多遠,只要想起它們,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讀完《愛的佐證》,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其實很簡單,愛也很簡單。我們不需要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只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愛,用愛去回報身邊的人。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
我想,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書,而愛就是這本書的主題。龐老師的《愛的佐證》讓我明白,只要用心去寫生活這本書,就會充滿溫暖和力量。希望更多的人能讀到這本書,從這些平凡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到愛的力量。
“愛,不需要佐證,它就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p>
作者簡介:中國民俗學(xué)會會員,河南省青年作家協(xié)會優(yōu)秀會員(2024)、信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青年作家網(wǎng)簽約會員、簡書平臺優(yōu)質(zhì)創(chuàng)作者、中國頂端新聞MCN、河南省十八地市青年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負責人、中國當代名家創(chuàng)作專題報告會第四次會議青年作家代表、舞鋼市第四屆青年委員會代表;文章多次入選教育公司圖書和和文學(xué)期刊,《中學(xué)生報》、《青年作家》、《時代報告文學(xué)》等;出彩中國暨第四屆國文杯、第四屆三亞杯全國文學(xué)大賽銀獎;2024年頂端新聞文學(xué)新星創(chuàng)作者、第九屆華語詩歌春晚(鄭州分會場)詩歌獲得者,“多栗多杯”全國雜文大賽、時代報告雜志社“我的家鄉(xiāng)年味”征文大賽三等獎;作品多次入選教育圖書與文學(xué)期刊,榮獲多項全國文學(xué)寫作大賽獎項,代表作《望云》《鄉(xiāng)愁》等十多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