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蛾亞科—燈蛾族(五):曲紋燈蛾
31.曲紋燈蛾屬
曲紋燈蛾屬(學名:Gonerda)是屬于燈蛾族下的一個屬。
紫曲紋燈蛾(學名:Gonerda bretaudiaui)是燈蛾科,曲紋燈蛾屬的一種動物。
(1)形態(tài)特征
翅展:雄50~56mm,雌28mm。雄蛾頭、胸橄欖黃色,下唇須邊緣黑色,額和頭頂具黑帶;頸板、胸背面及翅基片上緣具黑帶,頸具紅環(huán);下胸和胸足黑色,腿節(jié)及前足脛節(jié)上方紅色,腹部紅色,背面具黑帶,側(cè)面1列黑點,腹面黑色。
前翅橄欖黃色,亞前緣脈和中脈黃白色,前緣基部下方一黑色縱帶,中脈下方一黑色縱帶達中室末端,不規(guī)則黑色橫帶分布于內(nèi)線、中線、外線、亞端線及端線上,外帶與亞端帶成鋸形。后翅紫色,中帶黑色,彎曲,自前緣至A脈,橫脈紋黑色新月形,外線為或多或少不明顯的黑色波紋。亞端線從前緣至亞中褶為黑色寬帶,臀角上方具一黑斑,緣毛白色。前翅反面幾乎全為黑色。雌蛾較小,前翅約為雄蛾前翅的1/2長,后翅很小。觸角線形,腹部背面具黑色縱帶。雌、雄大小不同,為稀有種及高山特化種。
(2)分布區(qū)域
西藏(墨脫、察隅、亞東)。
(3)主要價值
紫曲紋燈蛾,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
32.緣燈蛾屬
緣燈蛾屬(學名:Aloa)是屬于燈蛾亞科下的一個屬。
(1)形態(tài)特征
喙退化、極小,下唇須平伸過額、下方被長毛,額通常被粗毛,前足脛節(jié)內(nèi)側(cè)有發(fā)達或不發(fā)達的彎爪,外側(cè)有短爪,后足脛節(jié)有一對距,前翅3脈從近中室下角伸出,4、5從中室下角伸出,7、8、9、10共柄,11從中室伸出,后翅3、4從中室下角伸出,5從中室下角上方伸出,6、7從中室上角伸出或共短柄。,
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寬、端部微分叉,瓣窄,抱器腹密生短刺,陽端基環(huán)三角形,背兜寬,囊形突圓。
(2)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于印澳區(qū)。
(3)紅緣燈蛾
紅緣燈蛾(學名:Aloa lactinea)是燈蛾科,緣燈蛾屬的一種動物。
①形態(tài)特征
卵:卵半球形,直徑0.79毫米;卵殼表面自頂部向周緣有放射狀縱紋;初產(chǎn)黃白色,有光澤,后漸變?yōu)榛尹S色至暗灰色。
幼蟲:體長40毫米左右,頭黃褐色,胴部深褐或黑色,全身密披紅褐色或黑色長毛,胸足黑色,腹足紅色,體側(cè)具1列紅點,背線、亞背線、氣門下線由1列黑點組成;氣門紅色。幼齡幼蟲體色灰黃。
蛹:長22~26毫米,胸部寬9~10毫米,黑褐色,有光澤,有臀刺10根。
成蟲:翅展雄46~56毫米,雌52~64毫米。體長18~20毫米。體、翅白色,前翅前緣及頸板端部紅色,腹部背面除基節(jié)及肛毛簇外橙黃色,并有黑色橫帶,側(cè)面具黑縱帶,亞側(cè)面一列黑點,腹面白色。觸角線狀黑色。前翅中室上角常具黑點;后翅橫脈紋常為黑色新月形紋,亞端點黑色,1~4個或無。
②生活習性
中國東部地區(qū)、遼寧以南發(fā)生較多,河北一年發(fā)生1代,南通一年2代,南京3代,均以蛹越冬。翌年5~6月開始羽化,成蟲日伏夜出,趨光性強,飛翔力弱。幼蟲孵化后群集為害,3齡后分散為害。幼蟲行動敏捷。老熟后入淺土或于落葉等被覆物內(nèi)結(jié)繭化蛹。
③繁殖方式
成蟲不需初充營養(yǎng)即可產(chǎn)卵,多于夜間成塊產(chǎn)于上中部葉片背面,可達數(shù)百粒。卵期6~8天,幼蟲期27~28天,成蟲壽命5~7天。
④分布范圍
中國分布: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中國東部地區(qū)、遼寧以南較多。
世界分布:在中國以外,主要分布朝鮮半島、日本、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印度、斯里蘭卡及緬甸等地。
33.格燈蛾屬
格燈蛾屬(學名:Areas),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的一個屬。
(1)形態(tài)特征
雄蛾觸角雙櫛形,雌為鋸齒形,雄性外生殖器背兜很發(fā)達,前、后連接,爪形突發(fā)達,背面隆起被短毛,基腹弧細長,囊形突長而細,瓣近乎長方形,抱器腹寬,陽莖長而背面彎曲,陽莖端膜大,無角狀器。
(2)分布范圍
分布于東洋界。
(3)乳白格燈蛾
乳白格燈蛾(學名:Areas galactina)是燈蛾科格燈蛾屬的一種昆蟲。
①形態(tài)特征
翅展雄66—76mm,雌80—100mm。頭頂白色,或多或少染紅色,額黑色,下唇須紅色、頂端黑色,觸角黑色,觸角干端部上方白色,頸板、肩角、翅基片具有黑褐點,胸部具有黑褐色寬縱帶,頸板具紅邊,下胸和前足基節(jié)紅色,前足基節(jié)具褐點,腿節(jié)側(cè)面有紅帶,脛節(jié)與跗節(jié)黑色,腹部背面紅色,背面、側(cè)面及亞側(cè)面各具一列黑點,背面的黑點較長,有的成為短帶,腹面橙色,常染紅色;前翅黑褐色,翅斑黃白色,斑紋大小變異較大,有些個體白色斑占據(jù)翅面大部分,基部有小斑點,亞基區(qū)長斑位于前緣下方,中室內(nèi)以及中室下方有一三角形斑,后緣上方一斑點,前緣脈中部下方一長斑,其下方一大斑位于中室內(nèi),中室下方一斑點,亞中褶區(qū)一三角形斑位于2脈起點下方,前緣下方在外線處有一長窄斑,其下方一橢圓斑,從翅頂至2脈間一列長斑,從上下逐漸擴大,在此斑下方有一斑點位于亞中褶區(qū)上;后翅橙黃色,基部染紅色,橫脈紋具黑點或新月形紋,有時一外線點位于2脈和亞中褶區(qū)上,亞端點或多或少,分別位于2脈下方、1脈上方或5脈上方,有些個體從6脈至后緣形成一黑線,下部緣毛有時黑色。
②分布范圍
國內(nèi)分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廣西,廣東。
國外分布:錫金,印度尼西亞,印度。
34.粉燈蛾屬
粉燈蛾屬(學名:Alphaea)是屬于燈蛾族下的一個屬。
(1)形態(tài)特征
喙退化,下唇須密被毛、平伸達額前,額寬,復(fù)眼間距離大,胸不太凸。最主要的特征為雄外生殖器背兜后腹面有一小突起。
(2)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于東洋界中印亞界。
(3)粉燈蛾
粉燈蛾(學名:Alphaea fulvohirta)是燈蛾科粉燈蛾屬的一種昆蟲。
①形態(tài)特征
翅展47—52mm。頭白色,額及觸角黑色,觸角端部白色,頸板白色有黑斑、邊黃色,翅基片白色有黑條帶,胸黑色,下胸和足黑色,足腿節(jié)上方黃色、下方有一些白毛,腹部背面橙色有粗毛,腹面白色,側(cè)面、亞側(cè)面及腹面各有一列黑點,在腹面端部的黑點大;前翅黑褐色,基部有白點,后緣基部有白色短帶,一列不規(guī)則白色圓斑位于翅脈間,形成亞基線、內(nèi)線、中線、亞端線及端線,內(nèi)線及中線在中部折角,外線一列點在中室外有些向外曲,中室外有一白斑,亞端線有一列點、在4與6之間的小,有時與端線一列點相連;后翅白色,有時后緣襯黃色,基線、內(nèi)線、外線和亞端線在前緣脈上有黑斑,橫脈紋有黑斑,亞端點黑色、位于5、2、1脈二邊,有時連成一線,翅頂處端線黑點2—3個。
②分布范圍
國內(nèi)分布:西藏,四川。
國外分布:錫金,尼泊爾,不丹。
35.銀燈蛾屬
銀燈蛾屬(學名:Argyarctia)為燈蛾科的一個屬。
(1)形態(tài)特征
下唇須稍向上翻,雄蛾觸角雙櫛形,頭、胸、腹背面被粗毛,胸足被毛,前翅11脈從中室伸出,7、8、9、10共柄,4、5從中室下角伸出,6從中室上角伸出,后翅3、4、5從中室下角伸出,6與7從中室上角伸出,8從中室中部伸出。
雄外生殖器背兜前端在背面強烈向上翻,爪形突發(fā)達,瓣具2個突起、且具稀毛,囊形突寬,陽端基環(huán)基部寬而圓,頂端向內(nèi)凹,陽莖細長。
(2)分布范圍
共3種,分布于中國臺灣及云南。
(3)腹黃銀燈蛾
腹黃銀燈蛾(學名:Argyarctia flava),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的一種昆蟲。
①形態(tài)特征
翅展雄50、雌68mm。頭、胸白色具粗毛,觸角背面白色,腹面黑色,下唇須腹面白色,背面黑色,復(fù)眼側(cè)緣及頸板前方有少許黃毛,下胸白色,翅基腹面有黃毛,腹部背面深黃色,末節(jié)白色,側(cè)面一列黑點,腹面白色,足白色,前足基節(jié)深黃具黑斑,腿節(jié)、脛節(jié)與跗節(jié)外側(cè)黑色,中、后足脛節(jié)與跗節(jié)內(nèi)側(cè)黑色;前翅銀白色,前緣黑邊從基部達翅頂前,前翅反面中室黑色,僅中間一白條,各翅脈兩邊具黑縱紋,基部較顯,近翅緣細弱;后翅橫脈紋內(nèi)、外方有2黑紋,中室上、下緣及1脈處各一黑縱紋達中室末端,4個黑色亞端點位于5脈及2至1脈處,反面黑紋分布同正面,但更明顯突出。雌蛾腹部亞腹面增加一列黑點,前面幾節(jié)在腹面相連。
雄外生殖器爪形突鳥喙形、中部稍膨大,瓣具2個突起、下方一個較大而扁,上方一個瘦長。
②分布范圍
云南。
36.灰燈蛾屬
灰燈蛾屬(學名:Creatonotos),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的一個屬。
(1)形態(tài)特征
喙退化,下唇須平伸不過額,頭、胸被光滑的鱗片,后足脛節(jié)無中距,前翅3、4、5脈從中室下角伸出,6從中室上角伸出,7、8、9、10共柄,11從中室伸出,后翅3、4從中室下角伸出,5從中室下角上方伸出,6、7從中室上角伸出。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細長,爪形突長而細,近乎直,被許多短毛,頂端微尖,向腹面彎曲,基腹弧頗窄,瓣簡單且長,被許多短毛,其內(nèi)壁骨化一致是本屬主要特征。
(2)分布范圍
本屬多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及東洋界。
(3)八點灰燈蛾
八點灰燈蛾(學名:Creatonotos transiens),屬鱗翅目燈蛾科。
①形態(tài)特征
成蟲:雌蟲體長19~20毫米,翅展44~46毫米,體呈灰白色,觸角絲狀,黑色;前翅中室上、下角各有一黑斑;后翅灰白色,后緣下角有黑斑2~3個;腹背橘黃色,腹面灰白色,腹部第2~8節(jié)背中央各節(jié)、腹側(cè)各節(jié)均有1個黑斑,腹面各節(jié)有3個黑斑;腹部肥大腹端有灰白毛。雄蟲體長18~19毫米,翅展44~45毫米,體和后翅灰褐色,后翅后緣褐色,腹端稍尖。
卵:半球形,初產(chǎn)時為乳白色,后漸變?yōu)辄S色至黑色。
幼蟲:初孵幼蟲為灰白色,取食后變?yōu)榈稚?,背線淡綠色,頭及第1腹節(jié)棕褐色。老熟幼蟲黑褐色,散生黃白色斑點,背線、氣門上線及氣門線棕黃色。前胸端黑毛瘤變成近三角形,氣門灰白色。各節(jié)大小毛瘤10個左右,毛瘤棕黃色。
蛹:長19毫米,紡錘形,紅褐色,腹末有12根臀刺。
繭:長15~30毫米,橢圓形,淡黃色,薄。
②生物學特性
該蟲1年發(fā)生4~5代,第1代、第2代較整齊,第3代以后世代重疊。以幼蟲及部分蛹在石塊縫內(nèi)或落葉、雜草叢基部越冬,2月底至3月上旬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取食,第1代在4月至6月下旬,第2代在6月上旬至7月,第3代在7月中旬至下旬,第4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5代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部分幼蟲翌年3~4月中旬化蛹,部分幼蟲10月上旬至11中旬化蛹。全年以第2代、第4代為害較重。成蟲多在11~14時和20~23時羽化。晝伏雜草叢中或寄主葉背,夜出活動;趨光性強,交尾多在20~21時進行,卵產(chǎn)在葉背,成塊,每雌一生可產(chǎn)卵1~5次,一般500~700粒。幼蟲在4~7時孵化,初孵幼蟲群集后分散,有假死性,晝伏夜出,老熟后在石塊、土塊或枯枝落葉下做繭化蛹。
③發(fā)生規(guī)律
1年生2~3代,以幼蟲越冬,翌年3月開始活動,5月中旬成蟲羽化,每代歷期70天左右,卵期約8~13天,幼蟲期16~25天,蛹期7~16天。廣東5月幼蟲開始為害,10~11月進入高峰期,成蟲夜間活動,把卵產(chǎn)在葉背或葉脈附近,卵數(shù)?;驍?shù)十粒在一起,每雌可產(chǎn)卵140粒,幼蟲孵化后在葉背取食,末齡幼蟲多在地面爬行并吐絲粘葉結(jié)薄繭化蛹,也有的不吐絲在枯枝落葉下化蛹。
④主要寄主
主要有果、柑橘、桑、菜心、白菜、甘藍和茶樹等。主要以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群集取食,殘留表皮和葉脈,呈白紗狀,易于識別,高齡幼蟲分散為害,葉片呈缺刻或孔洞,嚴重的可將葉片全部吃光,僅剩葉脈。
⑤分布范圍
分布于我國的華東、華中華南,以及山西、陜西、臺灣、內(nèi)蒙古、福建、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區(qū)。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