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知名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CTO老友告訴我,他們公司推行“扁平化”兩年后,一個簡單的產(chǎn)品需求變更,召集了7個“平等”的負責人開會討論,開了三次會沒人敢拍板。最后需求拖了兩個月才上線,競爭對手早已搶占市場。老友無奈地說:“我們要的是效率,結果搞成了民主大會。”
這并非個例。很多企業(yè)的組織結構在“扁平化”,以為去掉層級就能解放生產(chǎn)力。但最終發(fā)現(xiàn),扁平是扁平了,但也走向了一盤散沙。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只看到了“扁平”的好看,卻忽略了它的不好:沒有責任鏈的組織,就是一盤散沙。
一、正在消磨組織的效率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扁平化是美好的:沒有森嚴等級、沒有繁瑣審批,大家像朋友一樣就把事兒定了。但脫離人性現(xiàn)實的理想,難免會遇到麻煩。扁平化,恰恰就是一個管理學的理想化嘗試。它不經(jīng)意間,制造了幾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困擾。
第一:責任的模糊。
一個問題,大家在群里討論半天,最后誰也說不清該誰解決。這事兒就像個燙手山芋,每個人都碰了,但誰也不想接。
我有個朋友負責一家公司的客服部,也搞扁平化,取消了小組長。要“人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結果一個客戶投訴,從A員工傳到B員工,又從B傳到C,來來回回,沒人愿意把這個投訴“清零”。因為沒有人對最終結果負全責。這事就這么掛著,最后客戶跑了,公司的口碑也砸了。
這就是典型的“責任漂移”。在扁平架構下,當責任沒有清晰邊界時,它就會四處彌散,誰都抓不住。
第二:決策的遲滯。
大家本能地認為扁平化能讓決策更高效。但事實是,它往往讓決策更難。當一個團隊里有7個“平等”的負責人時,開會就成了辯論賽,誰也說服不了誰。
我見過一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CEO,為了體現(xiàn)扁平化,堅持自己直管二十幾個員工。結果每天光是處理這些人的各種需求、匯報、矛盾,就筋疲力盡。他成了整個組織的“瓶頸”,所有決策都卡在他這里,效率反而比以前更低。
這就像一個交通樞紐,所有車都想從一個路口過,結果所有人都堵在了那里。
第三:溝通成本的增加。
為扁平化省去了層級,就省去了成本?恰恰相反。它省去了顯性的管理成本,卻讓隱性的溝通成本大幅增加。
在傳統(tǒng)架構里,信息流是清晰的樹狀。但在扁平架構里,信息流變成了網(wǎng)狀。每個人都可能需要和另外的每個人進行溝通協(xié)調(diào)。
每天打開工作群,幾十個群,幾百條未讀信息。你的時間,大部分花在了“溝通”和“協(xié)調(diào)”上,而不是真正的“做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很小的變動,會牽扯出多少額外的溝通。
所以,別再被“扁平化”這個概念困住。它不是一劑靈藥,而是一個需要謹慎對待的理念。它用“自由”的美好愿景,掩蓋了“混亂”和“低效”的可能。
二、重建責任鏈的組織價值
一個健康的組織,它的骨骼是清晰的。骨骼,就是責任鏈。
我說的責任鏈,不是官僚主義的層級結構,而是一種基于“價值創(chuàng)造”的鏈條。它不是為了約束人,而是為了賦予人。它的核心價值,是三個關鍵詞:清晰、可追責、高效。
首先,是清晰。
一個好的責任鏈,能讓組織里的每個人,都像麥當勞的員工一樣,知道自己的職責和邊界。
麥當勞能把產(chǎn)品做到全球一致,不是因為員工有“藝術創(chuàng)造力”,而是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有清晰的“責任”和“標準”??久姘呢撠熆久姘湃怙灥呢撠煼湃怙?,包漢堡的負責包漢堡。
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務和責任。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清晰、明確。這就像人體的骨骼,你看不到它,但它永遠都在那里,支撐著你的每一個動作。
其次,是可追責。
一個責任鏈不清晰的組織,出了問題,只能互相扯皮。但一個責任鏈清晰的組織,出了問題,一眼就能看到根源。
這就像一個團隊合作完成項目。項目失敗了,如果事先有清晰的責任鏈:張三負責產(chǎn)品,李四負責技術,王五負責市場,那么一旦項目失敗,我們就能直接找到問題出在哪里。
可追責,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改進。它能讓我們在失敗中學習,在錯誤中成長。
最后,是高效。
當每個人的職責和邊界都清晰后,決策自然就高效了。
一個好的責任鏈,是把“決策權”下放給最接近問題的人。不需要讓一個CTO去拍板產(chǎn)品細節(jié),也不需要讓CEO去直管二十個人。而是應該讓產(chǎn)品負責人去拍板產(chǎn)品,讓技術負責人去拍板技術。這種基于信任的“授權”,能讓組織里的每個人都成為一個獨立的“引擎”,而不是一個需要不斷加油的“部件”。
我有一個做企業(yè)咨詢的朋友,他幫助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重新梳理了組織架構。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模糊”的崗位,變成“清晰”的責任。一年后,這家公司的營收增長了30%,效率提升了一倍。他們沒有增加一個人,只是把“人浮于事”的責任,變回了“事有人做”的責任。
三、如何重建有效的責任鏈
具體怎么做?
第一,用“決策”代替“民主”。
在任何一個團隊里,你都需要一個明確的“決策者”。這個人,可以在充分討論后,拍板,并為結果負責。
第二,為每一個崗位畫一個“責任邊界”。
這個邊界不是用表格羅列的,而是用具體的業(yè)務場景來定義的。
得和員工坐下來,一起討論:什么情況下可以自主決策?什么情況下需要向上匯報?什么情況下需要跨部門溝通?把這些邊界用最直白的方式寫下來,就像一份“責任地圖”。
第三,用過程來管理,用結果來衡量責任。
很多人考核時,總喜歡看過程。加了多少班,開了多少會,寫了多少報告。這些都沒用。
一個好的責任鏈,最終衡量的是結果。負責的模塊,有沒有達到預期?負責的客戶,有沒有得到滿意服務?負責的項目,有沒有按時交付?
當結果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時,每個人都會主動尋找最高效、最直接的方式去完成任務。
我見過太多盲目“扁平化”的企業(yè),認為去掉層級,就是擁抱未來。但他們可能忘了,任何一個健康的組織,都需要一個堅實的骨骼,它藏在血肉里,支撐著整個身體。而盲目扁平化,不過是給一個骨骼不健康的人,披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當風一吹,他站都站不穩(wěn)。
管理沒有潮流,只有常識,和自身的基本面。反思扁平化,重建責任鏈。 企業(yè)、組織、人、業(yè)務才能更壯實。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