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總統(tǒng)帕維爾一句“斷交”,直接把中捷十年的合作賬本撕成廢紙,這哪是外交操作,分明是給美國遞投名狀時連自家企業(yè)的活路都不管了!
好家伙!捷克總統(tǒng)帕維爾一句輕飄飄的“斷交”,直接把中捷十來年辛辛苦苦攢下的合作賬本,撕了個粉碎!
這哪是什么外交操作,分明是給美國遞“投名狀”連自家企業(yè)的死活都不顧了!
這事說起來真挺魔幻的,帕維爾今年年初還在說要“務實合作”,話音沒落幾個月,突然就翻臉轉向。
你說是為啥?明眼人一看就懂,特朗普重回白宮后,華盛頓那邊對華政策再度收緊,某些歐洲政客就坐不住了,忙不迭表忠心,連國家利益都能拿來當籌碼。
說起來,中捷之間過去十年的合作可不是虛的,從斯柯達汽車在中國市場賣得火爆,到捷克啤酒廠靠著中國訂單,度過口罩時期的難關,從比爾森的技術合作到布拉格直飛上海的貨運航線,哪一樁不是實打實的互利共贏?
現在可好,總統(tǒng)先生大筆一揮,這些生意說停就停,捷克企業(yè)主們怕是哭都找不到調。
帕維爾這位老兄背景挺有意思,曾是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軍人出身,對西方陣營有天然親近感,這咱理解。
但國家領導人的決策總不能光看個人偏好吧?你撕毀合作協議容易,可捷克國內那些指望中國市場吃飯的中小企業(yè)怎么辦?
那些已經投入真金白銀的合作項目怎么辦?難不成真指望美國能立馬給補上這個缺口?
觀察者網前段時間有篇分析說得在理,某些中東歐國家如今的對華政策,越來越像在走鋼絲,既想從中國這邊的經濟合作中撈實惠,又要在政治上向美國示好。
但像帕維爾這樣直接把鋼絲剪斷的操作,實在有點莽撞。
說起來,這種突然轉向的戲碼在國際上也不是頭一回見了。
幾年前澳大利亞莫里森政府跟著美國吆喝,結果丟了中國市場,牛肉、葡萄酒、大麥商家虧得兩眼發(fā)黑,現在還沒完全緩過來,捷克這是要步后塵?
特朗普政府當下的對外政策明顯更強調“選邊站隊”,這對不少國家來說確實是個考驗,但聰明的政治家懂得在大國之間找平衡,既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也不耽誤老百姓掙錢吃飯。
像帕維爾這樣一刀切的做法,實在算不上高明。
鳳凰網上周有篇評論點得透,國際交往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今天鬧脾氣明天就能和好。
國家信譽是無形資產,一旦揮霍光了,再想重建可就難了,捷克現在撕毀的不僅是幾份合同,更是國際社會對其作為一個可靠合作伙伴的信任。
說實話,中國這邊的反應倒是挺克制的。
外交部表態(tài)一如既往地專業(yè),強調“中方始終持開放態(tài)度”,這話里話外的格局就明顯不一樣。
倒是捷克國內已經炸鍋了,反對黨質疑總統(tǒng)濫用職權,商會發(fā)聲明擔憂經濟損失,媒體算賬算得肉疼,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國際關系有時候真像談生意,光看眼前利益不行,還得講點長期信譽。
某些政客為了討好一方而得罪另一方,最后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別忘了,政治人物可能下臺,但國家間的合作卻需要長期穩(wěn)定。
現在最慘的還是捷克企業(yè),工廠生產線說停就停,倉庫里堆滿為中國市場準備的商品,合作方催款的電話一個接一個,這場景,想想都頭大。
帕維爾總統(tǒng)在華盛頓收獲掌聲的時候,不知道會不會想起這些為本國經濟做實業(yè)的商家?
說到底,國際交往終究要回到務實軌道上來,一時政治作秀或許能賺個頭條,但真正支撐國家發(fā)展的還是實打實的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
當激情退去,賬單終究要有人來付就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