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感知
2025年8月28日,智能清潔電器企業(yè)追覓科技(Dreame Technology)向內部發(fā)布宣言,稱將“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
這份署名“追覓汽車團隊”的文件中,企業(yè)強調了“無畏”“獨特”“堅定”,并回溯從2013年起便萌生造車計劃。
追覓成立于2017年,主營吸塵器、洗地機、吹風機等清潔類家電產品,在歐洲、北美等市場建立了渠道和品牌。如今宣布跨界造車,正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進入淘汰賽階段。頭部車企擴產、降價、出海,中小玩家不斷退場,行業(yè)門檻和風險早已遠高于數(shù)年前。
汽車產業(yè)媒體 WardsAuto 披露,追覓首款車型可能是一款增程式SUV,預計將在2027年前后亮相,并面向海外市場。不過,這一消息尚未得到公司公開確認。宣言中也未涉及資金投入、合作伙伴、研發(fā)團隊規(guī)模等關鍵信息。
跨界造車的邏輯,并非完全空穴來風。雷軍的小米汽車為追覓這樣的后來者提供了參照,尤其是追覓產品定義是標榜速度最快。
小米首款車型已獲得市場訂單,憑借較高的毛利率被視為“新勢力中的幸運兒”。但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雷軍個人的超級IP和“產品經理”身份。造車之前,小米已通過十余年的產業(yè)投資布局了汽車供應鏈,疊加上市公司身份帶來的融資渠道,使其獲得了足夠的資源和耐心來投入造車。
相比之下,追覓尚未上市,融資能力有限,缺乏類似的投資生態(tài)體系。面對新能源汽車動輒數(shù)百億元的資本需求,它的輕資產設想能否真正支撐量產,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已進入淘汰賽。頭部車企加速擴產、降價、出海,中小玩家不斷退場。此時追覓仍選擇入局,說明企業(yè)期待找到新的增長曲線。
但問題在于,它能否憑借差異化產品在競爭激烈的海外市場站穩(wěn)腳跟?“速度最快”的定位是否足以構成清晰的產品戰(zhàn)略?沒有雷軍式的個人品牌光環(huán)和資本網絡,追覓能否獲得同樣的市場入場券?
追覓把夢想寫在紙面,但真正的落地,需要技術、資金與市場的三重檢驗。能否從“清潔電器奇跡”跨越到“汽車奇跡”,追覓已經把問題拋向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