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i自然全媒體)
“媽媽你看,小螃蟹!”多云的天氣里,微風拂過灘涂,來自沈陽的孫女士正牽著孩子的手,追著一只小螃蟹。原本只是來營口探親,想著順路到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打個卡就走”,結果母子倆從清晨待到了中午。“這地方太美了,讓人心情舒暢,來了就不想走?!睂O女士笑著說,腳邊的翅堿蓬紅得透亮,身后的蘆葦蕩綠得醉人,風過時,紅浪綠波交替翻涌,像是大自然鋪開了一幅流動的油畫。
這片讓人挪不動腳的海岸,曾是另一番模樣。
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西臨遼東灣,原本的岸線被養(yǎng)殖圍堰切割得支離破碎,灘涂植被退化,淤泥和廢棄網(wǎng)具隨處可見?!澳菚r別說游客了,連海鳥都少見?!鄙w州市北海服務中心主任馮源指著一張老照片,畫面里的灘涂光禿禿的,與眼前的生機盎然判若兩地。2020年,投資2409萬元的生態(tài)修復項目正式啟動,退養(yǎng)還灘454畝,修復濱海濕地70.38公頃,整治修復岸線2124米——一場“還海于民”的行動就此展開。
沿著公園的路繼續(xù)往前走,馮源在沙灘上抓起一把沙子,指尖的紋路里沾著濕潤的海泥:“我們用的是‘三無’療法——不投外來物種、不搞硬化工程、不拋廢棄土渣?!惫珗@內的海蝕地貌大約形成于18億年前,項目實施時充分考慮當?shù)鬲毺氐牡刭|生態(tài),特意保留了海岸的自然肌理,砂質岸線踩上去松軟舒適,既不破壞生態(tài)平衡,又讓游客能穩(wěn)穩(wěn)地親近海水。
558米侵蝕岸線用天然石塊防護,這些錯落有致的石塊不僅能抗風浪,而且成了魚、蟹等海洋生物的“避難所”,同時還與海天相接,形成一道獨特的天然景觀。灘涂上補種的翅堿蓬和蘆葦,全是本地原生物種,如今已連成一片紅綠相間的生態(tài)毯,比原計劃多修復了2.38公頃濕地,岸線也向外延伸了424米。
孫女士的孩子趴在礁石上,好奇地看水里的小魚穿梭?!耙郧皫ズ_叄吹降囊词撬嗟虊?,要么是圈起來的浴場?!彼钢h處一群趕海的人說,“這兒能摸螃蟹、看紅草,孩子說像‘在大海的教室里上課’?!眻F山國家級海洋公園負責人介紹,修復后的公園年接待量比項目實施前翻了一番,昔日的養(yǎng)殖灘涂,成了遠近聞名的“親子打卡地”。
生態(tài)賬本上,還有更亮眼的數(shù)字。馮源翻開監(jiān)測記錄:堿蓬株數(shù)自然恢復至修復第一年的3倍以上,平均覆蓋度由50%增至80%以上;越冬水鳥數(shù)量達近萬只;底棲生物增殖投放區(qū)域的沙蠶生物量平均增長175%,非投放區(qū)平均增長25%。“你看沙丘上的植被,既能固沙防侵蝕,也成了候鳥的歇腳點。”他指著一片結著漿果的灌叢,幾只海鳥正啄食果子,“生態(tài)好了,抗災能力也強了,去年臺風‘格美’過境,這片岸線沒受損壞?!?/p>
準備離開時,孫女士幫孩子把“戰(zhàn)利品”——幾只小螃蟹放回大海?!案奶爝€來!”孩子揮著沾滿細沙的小手喊道。恰在此時,云層漸漸散開,一縷縷陽光掙脫束縛,斜灑在灘涂上。遠處古船前的打卡地,幾個年輕人迎著光亮,對著大海拍照,笑聲混著海浪聲飄散。
“最好的修復,應是讓人與自然重新‘約會’?!瘪T源望著遠處翻飛的水鳥,翅堿蓬的紅與蘆葦?shù)木G在風里輕輕相擁。這片重生的海岸,正用潮起潮落的自然韻律,續(xù)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