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孩子們以為自己在實習,其實是在犯罪。這一幕發(fā)生在上海,聽上去像黑色幽默,實際上是令人后背發(fā)涼的現(xiàn)實。外聘老師王某,把課堂上的師生關(guān)系,扭成了詐騙流水線的“人力中介”,把學生一批批送進酒店,干的不是學習實習,而是幫境外電詐團伙撥號引流。
詐騙的套路我們見過很多,虛擬投資、假冒客服、裸聊敲詐……但這次不同。它不再只盯著老年人和輕信的中年人,而是伸手進了校園,把剛滿18歲的學生拉下水。對這些孩子而言,人生第一份“實習”,竟然是被逼著參與詐騙。你說這荒誕不荒誕?
警方披露的細節(jié)比小說更狗血。案發(fā)當天,學生徐某和同學們在王某和周某帶領(lǐng)下“外出實習”,結(jié)果被帶到酒店房間。任務是什么?不是做市場調(diào)研,不是寫行業(yè)報告,而是激活電話卡、接通詐騙團伙,把受害人引進電詐劇本。短短幾小時,學生們完成了從“在校生”到“詐騙幫兇”的身份切換。王某呢?每小時賺1000元的“勞務費”。孩子們呢?每小時100塊,外加“成績威脅”。這買賣,黑到不能再黑。
最惡心的地方在于,王某不是陌生人,不是社會上的騙子,而是學校的外聘老師。他有一個“傳媒公司”的老板身份,拿著這張空殼公司名片進入校園,搖身一變成了“師者”。孩子們憑什么相信?因為那是老師。因為那是教育賦予的天然權(quán)威。可是,他們信了,代價是差點被拉入犯罪深淵。
有人可能會問,學生不是成年人了嗎?為什么不拒絕?別忘了,王某拿捏的正是“成績”這根軟刀子。他說得很清楚:這是實習,這是考核,這是你們未來的成績單。再加上每小時100塊的甜頭,剛成年的學生能抵抗得了嗎?這不是簡單的利誘,而是雙重控制:成績的枷鎖加金錢的誘餌。
而且別忘了,這不是一個孩子被騙,而是多名學生被一鍋端。這意味著,王某并不是隨意行騙,而是有計劃地利用身份、利用學校制度漏洞,批量操作。外聘老師,這個本該緩解學校師資壓力的制度設計,竟成了犯罪分子打入校園的通道。一個空殼傳媒公司,一個所謂的老板身份,就能堂而皇之走進課堂,把學生領(lǐng)到酒店。這不是個案,這是制度漏洞的血淋淋展示。
事情被曝光后,王某被批捕,其他14人被控制,警方查清詐騙金額過百萬。這當然是好事,惡人伏法,孩子們脫身。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沒有。因為更讓人毛骨悚然的,不是王某一個人,而是教育場域的脆弱。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結(jié)果老師變騙子。學生信任老師,結(jié)果成了犯罪棋子。教育的信任鏈條,被狠狠撕開一道口子。
有人說,現(xiàn)在社會誘惑多,學生要學會自我保護。但抱歉,這是推卸責任。學生要學會自保沒錯,可誰能想到“防人之心”要對著自己的老師?如果老師都要被質(zhì)疑,那教育還有什么公信力?再說了,徐某和同學們才剛成年,還是在讀職校學生,心智未必成熟。他們信任老師,天經(jīng)地義,問題不在孩子單純,而在大人太黑。
案件背后還有一層更深的警示。境外電詐團伙為什么要找王某?因為有老師身份,他能在最不設防的地方收割人力資源。學生干凈,沒有案底,手機號實名注冊不引起懷疑。更重要的是,他們年輕、聽話,容易被控制。換句話說,這是一場披著教育外衣的人口收割。孩子們不是在“就業(yè)實習”,而是在被推向詐騙流水線。
再看王某的邏輯,簡直冷血。他自己賺每小時1000元,給學生100元,還用成績壓著不許拒絕。這是什么?這就是徹頭徹尾的“犯罪資本家”。拿教育的名義做擋箭牌,榨取學生的信任,再把他們當廉價勞動力賣給電詐團伙。他一分錢不用投,靠身份就能吃兩頭錢。這種人,如果不重判,社會還有什么底線?
更可怕的是,這類案件并非孤立。近年來,外聘老師、實習機會、培訓項目,頻頻被曝光成犯罪的幌子。只不過大多數(shù)是騙錢騙時間,這次直接升級成電詐幫兇。等案件爆出來,輿論才驚呼:教育竟能被這樣利用。可在此之前,多少孩子已經(jīng)在陰影里受過傷?多少家長還蒙在鼓里?
上海警方這次行動確實漂亮,一網(wǎng)打盡,還公布了細節(jié)。但社會不能總是靠事后救火。制度層面必須要有答案:外聘老師的背景審查怎么做?空殼公司的“老板”憑什么能進校園?學校的監(jiān)督機制為何完全失靈?這些不解決,下一個“王某”還會出現(xiàn)。
電詐是社會,但比電詐更可怕的,是電詐找到教育這條通道。一旦校園變成犯罪溫床,后果不是幾個孩子被騙,而是一代人的信任被毀。教育最珍貴的是什么?不是成績單,不是就業(yè)率,而是信任。家長信學校,學生信老師,老師信制度。王某案件撕碎的,正是這層信任。
毒瘤
惡人已捕,但留下的傷口不會自己愈合。必須有人追問:誰給了王某進校園的路?誰在為這種空殼公司背書?誰該對學生的遭遇負責?如果這些問題沒有答案,那這起案件只是新聞上的熱鬧,而不會成為社會的警鐘。
教育不是賭場,老師不是騙子,學生不是棋子。王某進了牢房,但社會還要補上制度的防火墻,否則今天是上海,明天可能就是別的地方,換個名字,換個幌子,劇情照樣上演。真正的教訓,不是“別輕信”,而是“別再讓教育成為詐騙的入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