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靚莉
上海交通大學營養(yǎng)學學士,復旦大學營養(yǎng)學碩士
首批中國注冊營養(yǎng)師,NSCA-CPT認證私人教練。
2014年起專注營養(yǎng)科普與教育,合作丁香醫(yī)生、騰訊醫(yī)典、怡禾健康、得到、云聽、帆書等平臺,出版《丁香媽媽科學輔食指南》《寫給父母的兒童營養(yǎng)課》,并推出多門線上課程,累計付費學員超20萬。她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結合家庭健康需求,致力于讓營養(yǎng)知識實用易懂,傳遞科學健康的飲食觀念,深受信任。
文章摘自:《抗衰營養(yǎng)全書》,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已授權《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轉(zhuǎn)載
過了30歲,似乎就開啟了人生加速器。
皮膚上的皺紋,腦力、精力的快速衰減,睡眠、免疫力的下降……全方位困擾著30歲以上的我們。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201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首次將“衰老” 正式歸類為疾病,并將其納入國際疾病分類標準。這一重大調(diào)整給全人類敲響警鐘:衰老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而是一種可研究、可干預的病癥。既然衰老被定義為疾病,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像預防感冒或高血壓一樣, 通過科學手段延緩甚至逆轉(zhuǎn)衰老進程。
要真正對抗衰老,首先要破解它的底層機制??茖W家發(fā)現(xiàn),衰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衰老研究領域,一個關鍵的起步是1935年克萊夫·麥凱(Clive McCay)和他的同事首次發(fā)現(xiàn)通過限制熱量攝入,可以顯著延長大鼠的壽命[1]。這一發(fā)現(xiàn)是衰老研究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它揭示了通過飲食控制可以對生物體的壽命產(chǎn)生顯著影響。這一發(fā)現(xiàn)后來被廣泛復制和驗證,不僅在大鼠中,在其他多種動物模型中都觀察到了類似的效果[2]。該發(fā)現(xiàn)首次證明了衰老過程是可塑的,也開啟了此后幾十年的遺傳研究。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體的衰老呢?現(xiàn)在科學界有很多種理論,包括自由基理論、DNA 損傷修復、端??s短等。比如,細胞內(nèi)的“能量工廠” 線粒體功能衰退,導致身體能量不足;基因末端的“保護帽”端粒隨著細胞分裂逐漸縮短,最終引發(fā)細胞死亡;體內(nèi)清除老化細胞的“清潔工”效率降低,僵尸細胞堆積成災;慢性炎癥像小火苗般持續(xù)灼燒著身體組織。這些發(fā)現(xiàn)讓抗衰研究有了明確方向,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衰老是如何發(fā)生的。
2013年,科學家卡洛斯·洛佩斯 - 奧廷(Carlos López-Otín)提出了衰老的九個分子細胞和系統(tǒng)標志,分別是:基因組不穩(wěn)定、端粒磨損、表觀遺傳改變、蛋白質(zhì)穩(wěn)態(tài)喪失、營養(yǎng)感應失調(diào)、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衰老、干細胞耗竭、細胞間通信改變 [3]。
2023年,卡洛斯等科學家在頂級期刊《細胞》(Cell)上提出了衰老的十二大標志,即在之前的基礎上增加了宏觀自噬失調(diào)、慢性炎癥和菌群失調(diào) [4]。
2025年4月,吉諾·克雷默(Guido Kroemer)和卡洛斯等科學家又新增加了兩個衰老標志:細胞外基質(zhì)變化和社會心理隔離 [5]。
該研究團隊將這十四大標志分成了三個層次:原發(fā)性標志、拮抗性標志和整合性標志。
對于這三個層次,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原發(fā)性標志反映的是衰老過程中的基礎損傷,涉及細胞和分子層面的初始損傷,如基因組不穩(wěn)定和端粒磨損;這些損傷累積后,就會觸發(fā)拮抗性標志,作為應激反應,它試圖對抗損傷;最終,整合性標志體現(xiàn)為衰老的整體表型,是前兩者的綜合表現(xiàn)。
總之,衰老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十四大標志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其中有五個標志非常重要,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一下。
※ 基因組不穩(wěn)定
基因組不穩(wěn)定,更通俗的說法是DNA損傷修復。DNA 損傷也是衰老的一種核心機制,它通過多種途徑影響細胞和生物體的衰老過程。DNA包含了所有細胞和身體執(zhí)行正確功能所需的信息。隨著年齡的增長,DNA分子受到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影響,如活性氧(ROS)、紫外線照射、毒素等,當DNA受損且得不到及時修復時,就可能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 線粒體功能障礙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其通過氧化由食物分解出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如葡萄糖),生成細胞所需的大部分能量——ATP(三磷酸腺苷)。如果線粒體氧化受損嚴重,那身體各細胞也會受到影響,如能量代謝障礙、細胞凋亡、氧化應激增加、炎癥反應增加等,反映在身體上,就是皮膚及各器官狀態(tài)受到影響。
線粒體功能障礙,容易造成老年人患上與年齡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經(jīng)退行性變性疾病和癌癥等。因此,保護線粒體功能和減輕氧化損傷是延緩衰老和預防相關疾病的重要策略 [6]。
※ 端粒磨損
端粒位于染色體的末端。染色體就像一根鞋帶,而端粒就像鞋帶兩端的塑料頭。塑料頭的主要作用是保護鞋帶不被磨損,防止鞋帶散開。在染色體中,端粒的作用也是如此。它們位于染色體的兩端,保護染色體不受到損害,防止染色體之間相互融合。
如果沒有端粒,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就會暴露在外,容易受到損傷或糾纏在一起,也可能相互融合,導致遺傳信息混亂。
就像我們每次使用鞋帶時,塑料頭可能因為摩擦而受損一樣,當每次細胞分裂時,端粒也會因為DNA復制而逐漸縮短。當磨損達到一定程度后,鞋帶就不能再使用了;當端??s短到一定程度后,患病的風險會提高,衰老的速度也會加快。
這一理論解釋了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細胞再生能力會逐漸下降。許多疾病的發(fā)生,都可能伴隨著端??s短的現(xiàn)象。
※ 宏觀自噬失調(diào)
與年齡相關的細胞自噬功能下降是細胞器更新減少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可以將細胞自噬功能下降理解為“清潔工”工作效率降低了。
想象一下,細胞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里面有許多機器(細胞器) 在不停地生產(chǎn)產(chǎn)品(蛋白質(zhì)和其他分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機器磨損、老化,甚至出現(xiàn)故障,不能正常工作了。這時,工廠為了保持高效運轉(zhuǎn),需要清潔工來處理這些損壞的機器。
而細胞自噬功能就像工廠里的清潔工(回收系統(tǒng)),它會做好定期清潔、打掃的工作。隨著工廠的老化,清潔工的工作效率可能變得不那么高了,或者清潔工數(shù)量減少,導致?lián)p壞的機器堆積,從而影響工廠的整體效率。此時,衰老的跡象就會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 社會心理隔離
社會心理隔離是2025年4月被首次納入的一個衰老標志 [5]。社會心理隔離是指老年個體因社會聯(lián)系減少或心理孤立感加劇而導致的身心健康惡化。社會心理隔離使老年人成為“情感孤島”,它不僅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還通過生物學機制直接加速衰老進程,尤其會對老年人的認知能力和心血管健康產(chǎn)生顯著影響,如增加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的發(fā)病率等。同時,孤立感可能讓人失去活力,飲食和運動習慣變差,從而進一步加劇衰老。
我們無法阻擋時間前行的步伐,但了解這些衰老的關鍵標志及它們背后的原理,我們就可以通過合理的飲食、適度的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必要的醫(yī)學干預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呵護我們的DNA、線粒體、端粒, 以及提升細胞自噬功能,讓我們在這場與衰老的“賽跑”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增加適當?shù)?strong>社交活動,嘗試與家人朋友多交流,有助于減輕孤獨感,保持身心健康。衰老雖然是生命的必然進程,但我們可以努力使自己在這個進程中變得更加從容、健康且富有活力。
參考文獻:
[1]McCay CM, Crowell MF, Maynard LA. The effect of retarded growth upon the length of life span and upon the ultimate body size. 1935. Nutrition. 1989;5(3):155-172.
[2]Dumitrescu DG, Gordon EM, Kovalyova Y, et al. A microbial transporter of the dietary antioxidant ergothioneine. Cell. 2022;185(24):4526-4540.e18. doi:10.1016/j.cell.2022.10.008
[3]López-Otín C, Blasco MA, Partridge L, Serrano M, Kroemer G. The hallmarks of aging. Cell. 2013;153(6):1194-1217. doi:10.1016/j.cell.2013.05.039
[4]López-Otín C, Blasco MA, Partridge L, Serrano M, Kroemer G. Hallmarks of aging: An expanding universe. Cell. 2023;186(2):243-278. doi:10.1016/j.cell.2022.11.001
[5]Kroemer, G., Maier, A. B., Cuervo, A. M., Gladyshev, V. N., Ferrucci, L., Gorbunova, V., ... & López-Otín, C. (2025). From geroscience to precision geromedicin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aging. Cell, 188(8), 2043-2062.
[6]Amorim JA, Coppotelli G, Rolo AP, Palmeira CM, Ross JM, Sinclair DA. Mitochondrial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 in age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Nat Rev Endocrinol. 2022;18(4):243-258. doi:10.1038/s41574-021-00626-7
《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編輯部
本站動態(tài)欄:
截止到 2025 年 8 月 29 日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shù)為:402556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