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初秋當望夜,平楚帶斜曛。暑氣能昏月,砧聲不隔云。詩人仇遠筆下的中元景象,勾勒出一幅初秋黃昏的靜謐畫面。隨著中元節(jié)的腳步越來越近,這幅畫面也變得更加的具象化。中元節(jié),在民間一般不直接這么叫,像在我們當?shù)?,更喜歡稱其為“七月半”。這是一個緬懷先人,敬祖盡孝的一個日子,其最早和祖先崇拜與秋嘗祭祀活動有關(guān)。
一、七月半,祭祖先,祭祀之說從何而來?
七月半祭祀祖先,源于三個方面的說法,道教的三元說,即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天官賜福)、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水官解厄)。人們認為中元之日,地官大帝降臨,核定人間善惡,赦罪超度眾生,所以要在這天對其進行祭祀。
此外,還有佛教“盂蘭盆”說,它源于《佛說盂蘭盆經(jīng)》中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尊者借助十方僧眾之力,于七月十五日設(shè)盂蘭盆供,終使母親脫離地獄之苦,這奠定了節(jié)日孝親報恩、普度亡靈的基調(diào)。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則源自于民間信仰中,整個農(nóng)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開地門”,七月十五為高峰,七月三十“關(guān)地門”。人們相信祖先魂魄會在此期間返回家中。此時又正值秋季豐收,古人懷著感恩之心,將新收獲的糧食敬獻給祖先,既表達對祖先庇佑的感激,也寄托著對來年豐收的祈愿。
所以七月半祭祀祖先,它是為了表達敬意與懷念,祈求祖先庇佑還有家庭的平安,當然這也是傳承孝道、感恩收獲的重要體現(xiàn)。
二、七月半祭祀,是上午祭,還是下午祭?
這個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一個說法,比如說有的地方就是上午祭祀,認為此時陽氣充足,符合祭祀的莊重氛圍,也較為安全。也有的是下午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祭祀,人們認為,這個時間段陰氣漸盛,祖先的靈魂更容易歸來接受祭祀。
還有一些習俗,如在家中或路口燒紙祭拜,可能會延續(xù)到更晚,甚至是夜晚到凌晨五點之間。
像在我們贛北地區(qū)的小山村當中,一般是七月半下午五六點的時候祭祀,而且一般不是去山上祭祀,而是在家中的庭院外面,畫上一個圈,然后在里面,這樣也是防止出現(xiàn)火災之類的。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一個說法,無論是上午還是下午,在筆者看來,心誠才是最重要的。
三、七月半,祭祖先,“3個注意,2個提醒”,別不懂
3個注意:
注意安全防火
焚燒紙錢元寶時,務(wù)必選擇空曠、遠離易燃易爆物和建筑物的安全地點,并全程有人看守。焚燒結(jié)束后,徹底熄滅灰燼,清理干凈現(xiàn)場。提倡使用鮮花祭祀、網(wǎng)上祭奠等更安全環(huán)保的方式。
注意言行舉止
祭祀時應保持莊重、肅穆,避免大聲喧嘩、嬉笑打鬧或說不吉利的話。這是對祖先的尊重,也是維護祭祀的肅穆氛圍。
注意服飾得體
上墳祭祖時,衣著宜莊重肅穆,避免大紅大綠等過于鮮艷跳脫的顏色,素色衣服更為適宜。
2個提醒
心意重于形式
祭祀的核心是緬懷先人、傳承孝道,而非一味追求排場和形式。即使是一束鮮花、一杯清茶、一份靜靜的追思,也同樣能表達真摯的情感。現(xiàn)代社會,更鼓勵采用鮮花祭祀、家庭追思會、網(wǎng)上紀念館等綠色低碳的方式表達哀思。
尊老愛幼,傳承家風
七月半不僅是祭奠逝者的日子,更是關(guān)愛生者、教育后代的契機??梢越璐藱C會向年輕一代講述家族故事,傳承優(yōu)良家風,珍惜與身邊家人共處的時光。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七月半祭祖,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它寄托著我們對先人的哀思與敬意,也蘊含著對生命規(guī)律的深刻領(lǐng)悟和對當下生活的珍惜。無論選擇上午還是下午祭祀,無論儀式繁簡,一份真誠的感恩與懷念之心最為重要。讓我們在遵循傳統(tǒng)的同時,也能以更文明、更安全、更符合時代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傳承孝道文化,并更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刻。
不忘來處,方知歸途;珍惜當下,是對祖先最好的告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