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fā)現(xiàn)一部電影,主角提出了一個足以“男默女淚”的犀利問題——
想想你認識的所有已婚女人,如果她們早上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有八萬美元,她們還會繼續(xù)留在老公身邊嗎?
不論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反映出的其實都是人們當下的人生狀態(tài)。
問題雖然是假設的,卻真正地發(fā)生在了主角身上——《父親的遺產(chǎn)》
這是一部多國合拍的電影,幾個月前參加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影展,故事發(fā)生在生活在巴勒斯坦的一對姐妹身上。
影片開場,分別展示了她們的日常生活。
姐姐瑪麗亞姆是個全職主婦,跟丈夫育有兩個兒子,這天她從商店采購回來,累得暈頭轉(zhuǎn)向,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個兒子,雙雙讓她不省心。
明明到飯點了,小兒子又跑到鄰居小伙伴家玩耍,她不得不再次教育兒子不要在這個時候打擾,顯得故意去蹭飯似的。
轉(zhuǎn)頭看房間里的大兒子,正捧著手機上網(wǎng)沖浪,屏幕里傳來色情視頻的聲音,叫他吃飯也叫不出來,氣得她把wifi關了,還沒收了手機。
另一邊,在美容院工作的努拉正在上班,被父親的一通電話打斷,只能扔下客人跟老板請假,看得出來,這不是她第一次臨時請假了,老板已經(jīng)有些反感。
回到家中,努拉喊著父親,卻沒聽到任何回應,推門一看,父親在床上已經(jīng)沒了氣息。
她立刻叫救護車,同時也叫來了姐姐瑪麗亞姆。
急救人員按照工作流程,準備把他們的父親送去醫(yī)院,但這時妹妹卻突然堅持,沒必要把父親送進醫(yī)院,反正人已經(jīng)死了。
等急救人員離開,姐妹倆還在因為父親爭吵,姐姐責怪妹妹沒有把父親照顧好,連雙好襪子都找不到給父親穿上,妹妹則控訴姐姐把照顧父親的任務扔給自己,費時費力還沒有辛苦費。
兩人都把父親的死亡,看作是親情關系的終點。
兩人拌完嘴,妹妹忽然拿出一包東西,那里面是父親賣掉舊房的存款,總共16.5萬美元,她打算趕在父親葬禮之前把這筆錢取出來,那里面是她養(yǎng)老的正當所得。
實際上,這筆錢的歸屬是父親生前跟努拉商量好的,連銀行卡的密碼,都是努拉跟姐姐的出生年份組合。
妹妹特別強調(diào),一定要走支票這種快速提現(xiàn)的方式——若等到“那位”大駕光臨,賬戶早就空了。
那位,指的是她們“潤”去美國的哥哥,父親剛走她們就給哥哥打過電話,只不過對方?jīng)]有接聽。
作為長子,他多年來從未過問父親的養(yǎng)老問題,像個甩手掌柜一樣,把父親推給了兩個妹妹,道德上來說,他沒有理由繼承這筆遺產(chǎn)。
然而,根據(jù)伊斯蘭法繼承權的規(guī)定,兒子應得女兒的兩倍,這是源自《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制定的條款。
所以他們家的情況就是,美美隱身的哥哥可以按照法律規(guī)定拿走父親一半的遺產(chǎn),一直負責養(yǎng)老的姐妹倆卻只能各拿走四分之一。
想到這里,剛才還拌嘴的姐妹倆忽然有了共同“敵人”,立刻動身前往銀行取錢。
只不過,這事兒比她們想象的還要難,由于父親的賬戶從未有過支票提現(xiàn)的業(yè)務,銀行必須在操作前向戶主打電話確認,即便辦業(yè)務的是戶主的女兒。
直接提現(xiàn)行不通,姐妹倆就想著找人假扮父親接聽銀行的電話,于是這晚,她們踏上了一條特別的旅程。
這事兒找陌生人不靠譜,所以她們最先想到的是舅舅,然而等她們來到舅舅的豪宅,小心翼翼地說明來意,得到的卻是舅舅的一通法律層面、道德層面的教訓。
“他可是你們親哥哥,這樣不行?!?/em>
“法律適用于每一個人,所以沒人為此感到不滿?!?/em>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em>
說來說去,舅舅又對姐妹倆的個人問題指指點點,一個四十多不結(jié)婚,一個四十多要離婚。舅甥三人直接談崩。
眼看舅舅這條路行不通,努拉就想到了自己的情人,兩人約好了時間地點見面。
沒想到的是,對方得知努拉和姐姐的想法,當場就表示要考慮考慮,不想擔責任。兩人說著說著就直接翻臉,那個男的對著努拉又是一頓蕩婦羞辱。
這邊問題還沒解決,一直隱身的哥哥竟然突然打來了電話,為了隱瞞遺產(chǎn)的事,瑪麗亞姆找借口說自己要離婚,因為過得不幸福。
哥哥那邊立刻開啟了冷嘲熱諷模式——
“他打你了嗎?他罵你嗎?他沒出力養(yǎng)家嗎?你們女人怎么都迷戀幸福這回事?想想咱們的媽媽,一輩子以家和孩子為中心,女人是家庭和睦的關鍵……”
總結(jié)一下就是,姐妹倆忙活了一晚上,也沒找到適合假扮父親接電話的人。
就在她們發(fā)愁時,瑪麗亞姆的小兒子不經(jīng)意地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可以用變聲軟件接聽電話,這下銀行那邊就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了……
從劇情來說,《父親的遺產(chǎn)》是一部強情節(jié)的作品,故事開場不久,就給主角姐妹倆設置了一個共同目標,整部電影的主線也始終圍繞遺產(chǎn)歸屬問題。
而影片的重點,也通過這個看似是家庭糾紛的主線故事,將當代穆斯林女性的生存現(xiàn)狀鋪陳開來。
片中最大的諷刺,就是姐妹倆明明爭取的是自己合法的應得的遺產(chǎn),卻遭到了各路男性的阻攔,舅舅、情人、哥哥,甚至連打個銀行客服想咨詢一些繼承問題,對面也都是一個男客服在強調(diào)“您的通話將被錄音”。
那些互不相識的男性,竟然不約而同地給姐妹倆織成了一張無形的網(wǎng),讓她們距離自己的合法權利越來越遠。
也就是從這個過程中,影片也揭露出巴勒斯坦男權社會下對女性的摧殘。
瑪麗亞姆看似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不愁吃穿,但丈夫性情陰晴不定,在外養(yǎng)著小三,對孩子更是粗放式教育,出問題就指責她,在家的精神壓力巨大。
努拉之所以整日甘愿做牛馬不停工作賺錢,就是為了不依靠男人,擁有屬于自己的東西。
她們看似是獨立的個體,但卻被“妹妹”、“女兒”、“母親”的身份束縛,大事小情需要父親、兄弟、丈夫、兒子來出面做主。
她們的舅舅家之所以富裕,是因為舅舅“合法地”拿走了他母親和妹妹的石油份額。
這樣的法律人人都沒意見,是因為既得利益者掌握了話語權,于是才有了主角一家的問題,在這個女性被宗教法律打壓的社會,姐妹倆本應合法繼承的遺產(chǎn),都拿得如此艱難。
所以妹妹努拉才會問出那個犀利的問題,關鍵不在于錢的多少,而在于錢背后代表的自由和權利。
這樣的情節(jié),讓我想到了國內(nèi)那些還頂著類似“招娣”、“來娣”名字的女性,她們雖是獨立的個體,但似乎天生就被冠上了利他的屬性。
她們不是自己,而是別人的女兒、姐妹、妻子、母親,名字背后是傳統(tǒng)社會落后的生育和性別偏見。
幸運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性別平等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招娣”決定通過改名的方式找回自己,這是一種反抗,也是一種重生。
《父親的遺產(chǎn)》在故事最后,也給大家留下一個相對光明的結(jié)局,甚至給那些還在被男權壓迫的“招娣”們出了一口氣。
白天,姐妹倆懷著忐忑的心情,反復演練如何用變聲軟件假冒父親,應對銀行的工作人員,但最后這招沒用上。
原來,辦業(yè)務的銀行女職員也曾有過相同的遭遇,她得知了姐妹倆的遺產(chǎn)問題,就主動向上級匯報,連電話都沒有打,就給她們完成了遺產(chǎn)轉(zhuǎn)賬操作。
奔波幾天的姐妹倆,因此這件事變得異常和睦,兩人忙完父親的葬禮,終于松了一口氣,一起享受下午的輕松時光。
這或許,才是每個遭受不公的女性真正該有的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