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婉心
編輯|黃繹達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繼去年全年首次盈利后,禾賽科技再次交出了遠超預期的二季報。
數據顯示,禾賽二季度實現營收7.1億元,同比增長53.9%,單季營收實現連續(xù)5個季度同比增長。盈利方面,公司在該季度實現凈利潤4410萬元,遠超GAAP層面轉正目標。
8月14日盤后公布業(yè)績后,第二個交易日禾賽股價大幅上漲9.73%。較去年11月底股價低點,公司股價更是翻了五倍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禾賽于去年四季度首次實現GAAP口徑下盈利,當季盈利0.15億元,今年一季度轉虧后,此次二季度再次扭虧為盈,且提出了今年全年GAAP盈利的目標。
作為激光雷達頭部企業(yè),禾賽實現了全球首家盈利的成績。這背后,激光雷達和自動駕駛產業(yè)鏈經歷了漫長的磨合期,而如今當紅的機器人產業(yè),又為激光雷達添了一把火。
具體來看,2025年第二季度,禾賽激光雷達總交付量為35.21萬臺,同比暴增306.9%。其中,ADAS產品交付量為303,564臺,同比增長275.8%。
上半年,禾賽激光雷達總交付量為54.79萬臺,同比增長276.2%,而且上半年交付總量已經超過2024全年。其中,ADAS交付量為44.97萬臺,同比增長237.5%。
圖:禾賽激光雷達交付量;資料來源:公司財報,36氪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車載激光雷達”主要指主激光雷達,是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ǒng)的核心感知設備。主激光雷達的市場占有率上,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主雷達裝機量共861767顆,其中禾賽科技裝機量為284399顆,市場份額為33%,穩(wěn)居第一,這也與今年一季度的排名一致。
降本99.5%
回顧車載激光雷達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說與自動駕駛產業(yè)度過了漫長的磨合期。成本及規(guī)?;嗷コ钢獾膯栴},此前讓激光雷達廠商困在“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窘境中。
激光雷達初期成本非常高。在2010年代,早期無人駕駛汽車常用的64線激光雷達,成本高達約70萬元人民幣,如激光雷達鼻祖Velodyne推出的64線激光雷達,一顆重達13公斤,售價約56萬元人民幣。
因此在往后十年的時間中,大部分車企用不起,L4級別的自動駕駛也進展緩慢,導致激光雷達的規(guī)模無法鋪開,也就無法攤薄成本,相應的,成本重擔也拖累了自動駕駛的進程。
這一惡性循環(huán)被打破,一頭需要技術,另一頭則是規(guī)模,兩者交替前進,將激光雷達的價格一點點打了下來。
固態(tài)激光雷達的技術突破是成本緩慢下降的開始,直至2021年,單顆激光雷達成本來到了1萬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
而同樣是從2021年開始,新能源車市場快速增長,乘用車的智駕場景逐漸替代自動駕駛,成為激光雷達主要的落地場景。這大幅度推動了激光雷達規(guī)模的鋪開。
不過,如果按照智駕系統(tǒng)占整車成本5%來粗略計算,彼時一臺20萬元及以上的中高配新能源車,成本預算才剛夠讓激光雷達上車。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里,激光雷達都只是中高級車型的配置。
“芯片化”則是激光雷達極致降本的最后一步——成功將成本降至一千多元人民幣。
禾賽CEO李一帆一早就確立了芯片化的方向,他曾表示:“硬件降本來自設計,而非規(guī)模。禾賽更想成為一家芯片公司。”
2020年,禾賽發(fā)布了其首個芯片化的工業(yè)激光雷達XT32,而2021年的AT128是首個大規(guī)模量產上車的芯片化激光雷達。
據啟明創(chuàng)投信息,關于AT128的故事是,當時理想希望禾賽在成本和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將64線產品升級為128線,這對激光雷達的內部優(yōu)化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禾賽給出解決方案,將分立式元器件集成到幾顆芯片上,不僅解決體積和成本難題,也帶來性能的大幅提升。
這款激光雷達便是2021年發(fā)布AT128,AT128標準版除了搭載在理想各車型上,此后也搭載在小米汽車、長安汽車、上汽集團旗下的飛凡汽車等品牌上。
AT128是禾賽激光雷達的一個分水嶺。成本上,相較早期機械式激光雷達,AT128已經實現了99.5%的降本,在市場上,李一帆也發(fā)現從AT128開始,激光雷達從功能件變成了安全件。
按照禾賽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其自研芯片讓發(fā)射端驅動電路成本降低了70%,接收端模擬電路成本降低了約80%。
在技術與規(guī)模兩側的推動下,激光雷達市場如今進入了規(guī)模化的新周期。
蓋世汽車數據顯示,今年6月,激光雷達在新能源乘用車中的滲透率已達到17%,且已連續(xù)三個月保持在16%以上。這一數據標志著該技術已正式跨越“早期采用者”與“早期大眾”之間的鴻溝,進入主流市場階段。
機器人打開想象力
禾賽在二級市場上受到追捧,還離不開機器人產業(yè)的前景。
在機器人領域,禾賽收獲了大量訂單。二季度禾賽的機器人激光雷達交付量為4.85萬臺,同比大幅增長743.6%,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為9.83萬臺,同比增長693%。七倍的增長完全體現了終端機器人火爆對產業(yè)鏈的帶動。
目前激光雷達應用最廣泛的主要是割草機器人。在CES2025上,禾賽與MOVA共同展出了全新割草機器人MOVA600/1000,其搭載了一顆JT16激光雷達。數據顯示,MOVA600/1000不足半年出貨量已破十萬臺,已登頂德法亞馬遜。
從技術層面而言,消費級激光雷達的門檻要求沒有車規(guī)級高,所以做機器人的激光雷達屬于降維打擊。
開源證券指出,技術外溢帶動了機器人激光雷達成本下降,割草機器人等領域的激光雷達滲透率仍有不小的空間提升,繼續(xù)看好下游行業(yè)增長紅利帶動公司出貨高增。
禾賽機器人感知業(yè)務副總裁劉興偉曾公布一組數字,根據公開數據測算,到2029年,全球使用激光雷達的機器人數量預計會達到500萬臺,如果每個機器人使用2000元的激光雷達,那就是100億的市場規(guī)模。
圖:禾賽科技2025H1和2024H1利潤表;資料來源:公司財報,36氪
資本市場偏愛機器人領域的業(yè)務拓展,除了打開了市場空間之外,技術上的降維打擊將利于利潤表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從財報來看,在費用端,今年二季度,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研發(fā)費用率分別為6%、9%、28.2%,同比分別下降6.2個百分點、5.4個百分點和15.1個百分點。
可以看到,規(guī)模效應下三方面費率均顯著下降,尤其是研發(fā)支出同比保持持平、下游滲透率驅動收入增長的背景下,研發(fā)費用率因此出現大幅度下降,同時研發(fā)強度卻沒有下降。當期間費用和毛利進入交匯點,綜合影響下,公司二季度的歸母凈利潤環(huán)比Q1實現轉正,而且這是禾賽在目前所有報告期內第二次實現單季度盈利。
開源證券報告顯示,隨著主業(yè)龍頭地位確立,以及資本開支減少,出貨量高增背景下費用率仍有較大改善空間,利潤率有望持續(xù)提升。
整體來看,禾賽的業(yè)績增長呈現出清晰的“雙輪驅動”結構。其中,ADAS業(yè)務是毋庸置疑的基石業(yè)務,公司絕大多數的收入與毛利潤都由其貢獻;機器人目前的高增速中包含了一定的低基數因素,且同期收入占比不高,短期內對整體業(yè)績的貢獻有限,但是機器人用激光雷達正處于爆發(fā)的前夜,公司相關業(yè)務在未來的增長可期,已然是一股強勁的邊際增長力量。
行業(yè)需求方面,隨著智能駕駛進入加速發(fā)展期,相關需求快速釋放,激光雷達正從高端車型選配向安全標配過渡;與此同時,機器人目前的主要應用場景,如割草機器人、泳池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等細分領域,正處于或即將進入景氣周期,對機器人用激光雷達的需求也都將保持長期景氣。因此,基于禾賽的龍頭行業(yè)地位與上述行業(yè)的景氣度,公司預計2025全年營收同比增長在44%~69%區(qū)間。
估值方面,由于禾賽在今年Q2業(yè)績再度轉正,所以在財報披露的次日,即8月15日,剛剛完成了一次估值切換,所以目前超過200倍的PE-TTM,一方面是由于業(yè)績剛回正,分母低位放大了估值,另一方面則是投資者對激光雷達龍頭的堅定看好。
從股價走勢來看,自2024年11月中旬開始至今,禾賽股價強勁反彈,期間股價最高漲幅超過500%,投資者正是看到了激光雷達在ADAS和機器人這兩個重點應用場景中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從而選擇了提前押注。但是,也能看到,隨著股價的暴漲,估值迅速抬升,當安全邊際弱化后,股價的波動也隨之加大。
展望未來,公司ADAS產品增長穩(wěn)健,公司機器人激光雷達短期內對公司的核心價值,則主要在于提升整體毛利率和拉高估值的天花板。近期,禾賽港股上市進程,或將成為股價上漲的一大短期催化劑。所以,公司的長期預期向好,亦不乏事件驅動的短期投資機會,但估值消化需要后續(xù)業(yè)績的持續(xù)兌現,故而要警惕長期高估值下的回調風險。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yè)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