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不僅盛藏千年歷史文脈,更是讓人魂牽夢縈的美食天堂。從街頭巷尾那碗熱油潑出香氣的面條,到咬開酥皮滿是肉香的肉夾饃,再到飽含鄉(xiāng)愁滋味的粗糧攪團……這些深深扎根于市井之間的特色美食,早已超越了滋味本身,成為西安人刻在骨子里的味覺基因。
近日,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舉辦的“品中國非遺 游古都西安——2025西安文旅媒體行”活動中,媒體團深入西安的大街小巷,開啟一場舌尖上的非遺之旅,感受千年陜菜在歲月沉淀中煥發(fā)的新生命力。
李記攪團:一碗“攪動”的鄉(xiāng)愁
說起攪團,它在陜西飲食文化中占據(jù)著獨特的地位。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攪團這種由玉米面等粗糧制作而成的面糊,一度成為陜西農(nóng)家人的主要食物來源。因其易消化、不耐饑,在關中地區(qū)被人們戲稱為“哄上坡”。對許多陜西人而言,一碗樸實的攪團不僅承載著過去艱苦歲月的飲食記憶,更成了凝結鄉(xiāng)愁的重要符號。
作為西安有名的非遺美食,李記攪團的歷史可追溯到出生于1882年的第一代傳承人李秀云,他十多歲時,就幫助母親為家人制作飯食。由于當時主食多為玉米面,因此練就了嫻熟的攪團制作技藝。后傳與兒媳張素清,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張素清將此技藝傳授給兒子李憲章,李憲章于2007年將此制作方法傳與其子李博,迄今已有四代有序傳承,跨越百年時光。
俗話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嘫,溝子擰圓?!钡谒拇鷤鞒腥死畈└嬖V記者,攪拌是成就攪團口感的關鍵。在制作時,一手持搟面杖或勺子,將玉米面、蕎面或小麥面粉緩緩撒入沸水中,同時用力攪拌,至少要反復攪動七十二次,有時甚至多達三百六十次,攪拌時講究力道均勻、節(jié)奏分明,才能讓面糊細膩柔滑、筋道可口。此外,稀稠的控制全憑老師傅的經(jīng)驗,用筷子一挑,以面糊“不斷線”為佳。過程中若過稠可加熱水,過稀則補面粉,靈活調整。出鍋后搭配油潑辣子、香醋、蒜泥等經(jīng)典調料,并加入韭菜、咸菜或酸香漿水,形成酸、辣、鮮融合的獨特風味。
一碗攪團,嚼的是筋滑口感,品的是地道鄉(xiāng)愁。常來店里的食客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家的攪團口感筋道、滑爽,酸湯的味道特別正宗,每次吃都感覺像回到了小時候在奶奶家的院子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農(nóng)家飯的場景?!比缃瘢钣洈噲F不僅是陜西小吃的代表之一,更成為一扇窗口,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食客,都能在這筋滑的口感里,品味到關中鄉(xiāng)村最本真的傳統(tǒng)味道。
袁記肉夾饃:百年傳承的“西安味道”
走在西安的街頭上,袁記肉夾饃的門店隨處可見。點上一份酥脆噴香的肉夾饃,配上一碗酸辣開胃的涼皮,再加一瓶透心冰爽的冰峰汽水——這份經(jīng)典的“三秦套餐”,不僅是老陜們簡單的一餐一飯,也成為八方來客品味西安時最地道的風味印記。
袁記肉夾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創(chuàng)始人袁耀勛繼承家族臘汁肉技藝,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從那時起臘汁肉夾饃便成為名噪坊間的著名小吃。第二代傳人袁普善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改進佐料配比,正式創(chuàng)立了“袁記臘汁肉夾饃”的招牌。從50年代后期傳于其子袁同寬,此后,又歷經(jīng)袁自琴和靳云云、靳陽陽兩代的接力打磨與傳承。百余年間,袁記肉夾饃的制作技藝在每一代傳人的匠心堅守中,始終保留著濃郁的關中飲食風味,成為承載地域記憶的味覺符號。
據(jù)袁記肉夾饃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陶海翔介紹,肉夾饃的精髓全在“肉”與“饃”二字。制作臘汁肉時,選用生長周期一年左右的豬,取其新鮮五花肉,經(jīng)過水洗切塊后,放入過濾沉渣的陳年老湯中。這陳年老湯,是袁記肉夾饃的 “秘密武器”,歷經(jīng)多年沉淀,蘊含著豐富的香味。再加入含二十余種香料的料包,以 “大火燒開、中火鹵煮、小火慢燉、悶汁四小時”的火候節(jié)奏精心烹制,最終成就了“肉爛形不散、肥而不膩”的口感。
白吉饃制作同樣不容小覷。師傅們?nèi)嗝妗⒋陾l、盤窩、搟餅,整套工序一氣呵成。隨后將餅坯送入高溫爐膛,白吉饃逐漸變得金黃酥脆,呈現(xiàn)出 “鋼圈虎背菊花芯” 的獨特形態(tài)。剛出爐的白吉饃,外皮焦香酥脆,內(nèi)里綿軟可口,麥香四溢。
經(jīng)常光顧的王女士對袁記肉夾饃贊不絕口:“這味道真的沒的說,我從小就吃,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那個味兒。肉給得特別實在,一個饃下去,肚子就飽飽的了?!?/p>
從1985年咸陽首店開業(yè),到如今成為擁有近500家連鎖門店的老字號品牌……目前,袁記肉夾饃在保留陳湯煮肉、手工制饃等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產(chǎn)品品類,讓這枚承載著關中煙火氣的非遺美食,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地域與全國的味覺紐帶。
尚寨油潑面:藏在老碗里的關中記憶
在西安的街頭巷尾,隨便進一家面館,都能看見食客端著比臉還大的老碗,埋頭“吸溜吸溜”地吃著油潑面。紅亮的辣子、翠綠的蔥花,緊緊裹著每一根面條。而熱油潑上去瞬間迸發(fā)出的那聲“滋啦”——香氣隨之騰起,仿佛一下子鉆進了鼻尖,也鉆進了記憶深處。這聲音、這畫面、這味道,早已刻進陜西人的骨子里,成為老陜無論走到哪里都念念不忘、無可替代的家鄉(xiāng)美味。
作為陜西人餐桌上的經(jīng)典美味,油潑面的歷史源遠流長,幾乎家家都會做,但尚寨油潑面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源于其脈絡分明、薪火相傳的百年技藝史。早在1872年,第一代傳承人朱永清便在當?shù)匾允止{面技藝聞名;第二代傳承人朱志義依照關中四季溫差調總結出“時令醒面法”;第三代朱順虎專注辣椒面的選材與焙制;第四代朱濤則打破傳統(tǒng)作坊模式,2016年辭去星級酒店總廚職位,在未央?yún)^(qū)創(chuàng)辦首家“尚寨嫽扎咧”面館,將現(xiàn)代餐飲理念融入傳統(tǒng)操作;如今到了第五代傳承人馬西鵬,則致力于如何讓這門老手藝跟上時代,吸引更多年輕人喜愛。
五代人的堅守,不僅延續(xù)了這門傳統(tǒng)手藝,更活態(tài)傳承了關中農(nóng)耕飲食的智慧。憑著百年家族堅守的不變匠心,尚寨油潑面的價值也獲得官方認可:2025年,該制作技藝正式列入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份起源于清末農(nóng)家灶臺的手藝,如今已從藍田鄉(xiāng)間走向現(xiàn)代都市餐桌,讓更多人在熱氣騰騰的面條里,嘗到地道又熾熱的關中滋味。
在未央?yún)^(qū)“尚寨嫽扎咧”面館內(nèi),飯點時分早已坐滿了等待吃面的食客。記者透過明廚亮灶看到,師傅們?nèi)嗝妗{面、煮面、潑油的整個過程被公開展示:揉面時,面團經(jīng)過“三醒三揉”,在師傅的手下逐漸變得光滑筋道;搟面時,搟面杖在案板上勻速滾動,經(jīng)過十六次反復搟制,一張張面皮最終被制成寬4厘米、厚2毫米的面條;煮面的大鍋冒著熱氣,面條下鍋后迅速散開,浮起時便被撈起瀝干;最讓人期待的潑油環(huán)節(jié),師傅一手端著熱油壺,一手扶著碗沿,熱油澆上秦椒和蔥花的瞬間,“滋啦”聲穿透喧鬧的廳堂,香氣四溢。
“這面潑油時‘滋啦’一聲,滿屋子都是香味,這個味道跟小時候在家吃的是一個味兒!”常來面館的西安市民王阿姨捧著大老碗,邊吃邊贊。她的女兒舉著比臉還大的老碗笑道:“他家碗大料足,面又筋道又入味,辣子香但不燒嘴。我們?nèi)叶紣圻@個味兒!”
第五代傳承人馬西鵬告訴記者,為了讓不同地方的人能吃到同樣的味道,他們首創(chuàng)《尚寨油潑面制作技藝企業(yè)標準》,創(chuàng)新性地將20余道古法工序量化,形成標準化技藝體系,破解了“非遺難復制”的困境。
憑借著這份傳承百年的制作技藝,尚寨油潑面曾先后拿下“中華名小吃”稱號、陜西面食爭霸賽“霸主”榮譽,如今又躋身市級非遺行列。“未來我們將全力守住標準化技藝的底線,讓這碗非遺面香飄全國!”馬西鵬表示。
陜菜文化體驗博物館:千年美味“活”起來
坐落于西安東大街的陜菜文化體驗博物館,作為西安餐飲老字號——西安飯莊旗下的文化陣地,自2021年開放以來,憑借“非遺美食展示+ 研學互動”的特色模式,讓“一菜一典故、一味一傳承”的理念深入人心,至今已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
步入博物館,展陳區(qū)、研學體驗區(qū)與文創(chuàng)展示區(qū)三大功能板塊劃分明晰、各具特色。記者注意到,展館不僅以豐富的圖文系統(tǒng)梳理了陜菜從古至今的演變歷程,更創(chuàng)新引入5G技術、AI互動及4K全息等技術,游客可觸摸互動屏觀看美食典故短片,通過實物對比感受古今食器的變遷,甚至能近距離嗅辨不同食材的香氣。在聲光電深度融合的多功能廳中,光影流轉間,仿佛穿越千年時光,真切體會陜菜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陜西這片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宮廷宴會菜單——“周八珍”。現(xiàn)場工作人員向媒體團介紹:“‘周八珍’包含淳熬、淳母、炮豚、炮牂、肝膋、漬、熬、搗珍八道菜肴,不僅選材豐富、工藝精湛,更體現(xiàn)了古人極高的烹飪水準。其中許多技藝流傳至今,仍然影響著陜菜的傳承與發(fā)展?!?/p>
不光陜菜歷史典故聽得人入迷,體驗區(qū)中現(xiàn)場制作的特色美食,也同樣牢牢抓住了眾人的視線:只見面點師傅正熟練地扯著面團,在案板上反復摔打,發(fā)出“biang biang”的聲音,待面條出鍋入碗后,師傅將一勺燒得滾燙的熱油澆在鋪好辣子和香料的面上,頓時響起“滋啦”一聲,香氣隨之飄散開來;另一邊的油鍋里,泡泡油糕被一一下入,逐漸晶瑩透亮,表面起了一層薄薄的、布滿大小氣泡的酥皮。大家爭先恐后品嘗新鮮出爐的美食,感受著地道的陜菜風味。
如今,博物館推出了親子研學課程、非遺小吃制作體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等多元化板塊,讓那些藏在菜單里的非遺美食“活”起來,成為可觸摸、可感知、可傳承的文化符號,使千年陜菜在當代煥發(fā)出全新的生命力。正如工作人員所說:“我們不僅希望人們品嘗陜菜的美味,還能讀懂背后的故事,讓陜菜這一國潮之源,香飄得更遠?!?/p>
放眼整座西安城,這些扎根市井街巷的非遺美食,正以鮮活的姿態(tài)生長蛻變,串聯(lián)起西安的千年歷史與當代風貌,成為煙火氣里閃亮的“古都新名片”。當越來越多的食客循著這份“西安非遺美食圖鑒”走進古都的街巷之間,他們終將發(fā)現(xiàn):這些古老的非遺技藝,早已融入熱氣騰騰的日常,成為這座城市溫暖而鮮活的文化印記。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劉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