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跨越地域,絲路因音樂再次相連。8月26日至31日,第二屆絲綢之路全球音樂家工作坊在浙音舉辦。來自全球各地的優(yōu)秀音樂家齊聚杭州,以音樂為橋梁,連接多元文化,共同創(chuàng)造融合與創(chuàng)新的聲音,探索音樂的無限可能。
活動以“跨文化、多元化、高品質”為宗旨,致力于推動不同藝術思維的交融與碰撞,培養(yǎng)兼具藝術造詣與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音樂人才。浙江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國際著名琵琶演奏家吳蠻作為推動此項目的負責人,在為期一周的訓練中,與5位藝術家導師及5個國家的26位學員攜手,共同開啟一場跨文化音樂合作之旅。
頂級導師陣容
絲綢之路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美國絲綢之路樂團由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與著名琵琶演奏家吳蠻共同創(chuàng)辦。他們將來自絲綢之路的杰出音樂家聚集在一起,組成了一支跨國巡演的世界級音樂團體。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音樂家們延續(xù)著文明互鑒的精神,以民族樂器為媒介,詮釋了音樂“無國界”的深遠意義。
全球音樂家工作坊是絲綢之路樂團創(chuàng)立的音樂家培訓項目,旨在將世界各地音樂家聚集在一起,進行跨文化音樂合作。絲綢之路全球音樂家工作坊由一群頂尖的全明星藝術家聯(lián)袂指導。本屆工作坊導師陣容強大,匯聚了多位業(yè)界頂尖音樂家。其中包括三次獲得格萊美獎的巴西爵士吉他演奏家雷卡多;國際著名琵琶演奏家、格萊美獎獲得者、浙江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吳蠻;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教授、大提琴演奏家、歌手、作曲家和教育家邁克·布洛克;印度塔布拉鼓演奏家比瓦卡爾·喬杜;還迎來了國內民謠創(chuàng)作人、華語金曲獎“最佳民謠藝人”小娟&小強的加入。
學員以具備音樂背景的在校學生、專業(yè)教師和音樂工作者為主,其中不乏從美國、哥倫比亞、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慕名而來的學員。與往屆相比,今年的學員國際生較多,年齡跨度較大,從15歲至45歲,專業(yè)涵蓋器樂與聲樂。
多元音樂啟迪
本屆工作坊的課程設置豐富多樣,導師團隊傳授代表不同文化背景和傳統(tǒng)風格的音樂知識,并為每位學員量身定制專屬課程。內容包括由導師指導的多樣化樂隊組合、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研討會、夜間即興演奏會、小組討論會,以及導師與學員們共同合作完成的成果匯報等。學員們通過小組課、分享交流會以及演奏曲目排練等多種形式,深入體驗不同地區(qū)音樂的獨特魅力。
除此外,工作坊還特別設置了由多位導師分別領銜的樂隊組合環(huán)節(jié)——每個樂隊在成員結構與樂器配置上都獨具匠心:既有琵琶、古琴、箜篌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演繹的細膩與深邃,也融合鋼琴、小提琴等西方樂器,共同呈現(xiàn)出跨文化音樂豐富的層次與動感。
來自美國的科克·肯尼已經兩次參與絲綢之路全球音樂家工作坊。去年他以學員身份加入,而今年則主動報名成為志愿者。他表示:“連續(xù)兩年參加工作坊,讓我深刻體會到‘meet in music’的真正內涵——在音樂中對話,有時甚至無需言語,就能通過旋律與節(jié)奏讀懂彼此。工作坊不斷鼓勵我們‘走出舒適區(qū)’,而每一次嘗試,往往都伴隨著意想不到的驚喜。在這樣開放包容的環(huán)境中學習、交流,并與眾多優(yōu)秀的樂手相遇,是一種非常棒的感覺?!?/p>
浙江音樂學院附屬音樂學校的王瀟涵同學今年也參加了工作坊。年僅16歲的她難掩激動與興奮之情:“這次體驗讓我感到特別新奇,不同樂器之間的組合形式和旋律編排方式,極大地開拓了我的音樂視野。上課時,我很愿意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伙伴們交流,課下我們還一起吃飯、聊天,音樂讓我們沒有距離。”
在這里,當琵琶與班卓琴輕聲呼應,當印度塔布拉鼓遇上中國笙簫,陌生的旋律漸漸變得熟悉,不同的音色在同一空間中交織共鳴。正如吳蠻教授所說:“在絲綢之路全球音樂家工作坊中,原本各不相識的音樂愛好者因此結緣。他們跨越年齡的鴻溝和地域的限制在此共同學習,相信未來的日子里他們也會持續(xù)交流音樂知識與文化,成為朋友,一起把音樂的美好傳遞下去?!?/p>
(中國日報浙江記者站 陳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