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邯鄲網(wǎng)絡(luò)廣播電視臺)
轉(zhuǎn)自:邯鄲網(wǎng)絡(luò)廣播電視臺
華燈初上,溫暖的燈光次第點亮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qū)。信步其間,可見兩側(cè)古建筑的飛檐翹角在燈影中輕輕搖曳,磚縫間的歲月痕跡被柔光暈染,愈發(fā)顯得韻味悠長。
游客駐足觀賞成語燈簾。
踏入回車巷,青石板路反射著燈盞的靜謐,巷北一側(cè)靜靜佇立著幾個燈箱,其中“負荊請罪”的畫面尤為動人:藺相如手持書卷,眉宇從容;廉頗赤膊負荊,目光懇切。千年的歷史典故被燈光悄然“喚醒”,輕輕叩擊游人的心靈。
與之相鄰的燈箱依次鋪展著“毛遂自薦”“一言九鼎”等故事,精練的文字輔以細膩插畫,吸引不少游客駐足細品。
“媽媽,這位叔叔為什么不穿上衣,背上還綁著樹枝呀?”五歲的奇奇仰起小臉,指著“負荊請罪”的畫面發(fā)問。李女士俯身輕聲解釋:“這是古人最真誠的道歉方式。大將軍廉頗意識到自己錯怪了藺相如,便以背負荊條的方式請罪。后來,他們成為好朋友,一起守護自己的國家?!?/p>
一問一答間,古老的故事如涓涓細流注入孩子心田。周圍游客也放慢腳步,重溫這段將相和的佳話。
沿南區(qū)主街北行,一面近十米長的“成語燈簾”成為街區(qū)一道璀璨的文化印記?!昂T射”“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上百個與邯鄲淵源深厚的成語發(fā)光字牌錯落排列,流光溢彩中透出莊重。燈簾旁的古槐樹下,環(huán)樹圍擋上也鐫刻著成語,游客或俯身細讀,或拍照留念,將這份文化韻味永久定格。
“早就聽說邯鄲是‘成語之都’,可親眼見到這么多成語以光影藝術(shù)呈現(xiàn),還是被震撼到了!”來自河南安陽的張先生舉著相機,鏡頭從燈簾掃到古槐圍擋,語氣里滿是贊嘆,“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城市夜景,既好看又能學(xué)知識,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樂?!?/p>
不止光影里是成語,漫步街區(qū),每一步都可能與成語“撞個滿懷”。在非遺傳承人的工作臺前,圍攏著不少觀眾。匠人指尖翻飛,正將“完璧歸趙”“毛遂自薦”等故事巧妙融入手作藝術(shù)之中。
邯鄲道成語墻。
行至街區(qū)入口,“成語知識問答”活動正在熱鬧進行。十幾名小朋友排起長隊,臉上寫滿期待?!罢堈f出五個與邯鄲有關(guān)的成語?!敝鞒秩嗽捯魟偮?,8歲的家琪立即舉手應(yīng)答:“邯鄲學(xué)步、負荊請罪、胡服騎射、毛遂自薦、圍魏救趙?!鼻逦鲿车幕卮鹨齺黻囮囌坡暋?/p>
小游客在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qū)現(xiàn)場參與成語問答。
隨后,“‘胡服騎射’的主人公是誰?”“‘紙上談兵’講的是誰的故事?”等問題一個接一個拋出,孩子們爭先恐后舉手應(yīng)答。清脆的童聲與陣陣歡笑交織在一起,濃郁的文化氛圍隨之彌漫開來。
“我們通過這類輕松有趣的互動,讓家長和孩子在玩中學(xué),真正讀懂成語背后的故事。”活動發(fā)起人、中西經(jīng)典教育成語文化項目負責人袁勝介紹,今年五月線下答題活動推出,線上直播同步開通,吸引了全國各地觀眾積極參與,最高同時在線人數(shù)達兩萬人。線上線下聯(lián)動,不僅拓寬了參與渠道,也讓邯鄲的成語文化走出街區(qū)、走向全國,成為傳播這座城市文化魅力的獨特窗口。
回車巷的成語燈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