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30
傳統(tǒng)文化編輯部
上市新書
早上出門前,你對著鏡子涂口紅、梳發(fā)型,順手抓起手機刷熱搜;通勤路上,趁著地鐵車廂里信號轉(zhuǎn)好,你把收貨地址選為公司,下單了加冰不加糖的咖啡;午飯時間,你點開收藏夾,看到昨晚的博物館紀錄片播放記錄——有沒有一瞬間好奇:這些習以為常的日常,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口紅是現(xiàn)代人的“精致發(fā)明”嗎?新聞是印刷術出現(xiàn)后才有的嗎?甚至“花錢”這件事,難道不是銀行和紙幣誕生后的產(chǎn)物?如果你也萌生過這種“追問本能”,那一定要讀《事物的起源:簡明人類文化史》——這本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暢銷近百年的人類學經(jīng)典會告訴你:很多你以為的“現(xiàn)代專屬”,其實在幾千年前的原始部落里,早就有了“1.0版本”。
01
一本為“世界大同”而寫的故事集:
作者與譯者的雙向奔赴
翻開書的第一頁,先別急著看干貨,不如來聽聽這本書背后的兩個人——作者尤里烏斯?E. 利普斯和譯者汪寧生的故事,你會明白:這本“科普書”里,藏著比知識更珍貴的溫度。
作者 尤里烏斯?E. 利普斯
作者利普斯是德國知名人類學家,20世紀30年代,自希特勒上臺后,他為了表示反對和抗議,自動辭去科隆大學教職——只因為拒絕迎合納粹的“種族優(yōu)越論”。他是非猶太裔人類學家中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希特勒暴政的,因此而被迫出走最后移居美國。流亡美國后,他帶著學生深入非洲叢林、加拿大印第安部落,蹲點記錄原始人的生活。
利普斯經(jīng)常在“文明”的雞尾酒會上被聽眾要求“告訴我關于人類學的一切”。但人類的智慧從來不是“文明人”的專利,原始部落的發(fā)明,藏著所有人的共同遺產(chǎn)。餐桌上精美的銀質(zhì)餐具并非中世紀發(fā)明,石器時代的獵人就用獸骨做過‘餐叉’;而觥籌交錯間,女士手指上閃爍奪目的戒指,也比古埃及的銅環(huán)晚了三千年。
來自社會形式和生活的疑問,讓利普斯希望能找到一條途徑告訴世界:無論是歐洲的城堡還是非洲的茅草屋,無論是美元還是貝幣,人類其實一直走在同一條“尋找更好生活”的路上。這便是他對抗戰(zhàn)爭與偏見的方式:用知識搭建“世界大同”的橋梁。
譯者 汪寧生
而把這本書帶到中國的譯者汪寧生,其治學故事同樣動人。作為中國民族考古學的奠基人,他從1963年就開始翻譯本書,先是在中央民族大學的辦公室里寫初稿,后來下放云南農(nóng)村,就在破屋的床板上接著譯。雨季漏雨,他便用搪瓷碗接水,借著昏暗的25瓦“鬼火燈”,把書里的神話故事翻譯成中文,在睡前講給一對兒女。
這份翻譯稿,一磨就是17年,直到1980年,《事物的起源》中文版才謄清出版。
一位用文字對抗偏見,一位用半生傳遞知識——這樣的“雙向奔赴”,讓這本書不止是“知識點合集”,更成了跨越時空的“人文對話”。
02
顛覆常識!這些 “現(xiàn)代日?!?,
原始人早就玩過了
如果你以為這本書是“枯燥的考古報告”,那可就錯了。利普斯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人類文明史寫成了“趣味觀察日記”。他挑選了15個和我們生活最為相關的主題,從“家和家具”到“人生旅途的終結”,每個章節(jié)都藏著顛覆認知的“冷知識炸彈”。
你以為彩妝是現(xiàn)代人或者女性的專屬?實際上,遠在成文歷史開始以前,男人和女人都已意識到經(jīng)過選擇的顏料加在人的皮膚上具有吸引力。冰川時期開采顏料的遺跡證明,住在洞穴中的男人和女人曾出外尋找這些顏料。他們和今天原始民族一樣,有把顏料和不同脂肪混合起來的配方,以供“梳妝臺”上使用。
當我們?nèi)ッ廊菰喝景l(fā)時,并不是受近代哪個聰明人的發(fā)明之賜,因為染發(fā)技術和人類本身一樣古老。北美卡米亞印第安人把從美斯奎特樹的樹皮中所取得的黑樹膠煎沸,“用來加深頭發(fā)的黑色”。這種習慣僅是一個孤證,因為更為流行的習俗是想把頭發(fā)漂白或弄成淡色。許多玻利尼西亞部落借助于灰水或石灰來漂白他們的卷發(fā),所達到的效果是微紅色或微黃色。
再說說納稅和養(yǎng)老金:你以為這是現(xiàn)代文明才完善的產(chǎn)物?實際上有些部落的男性公民每人都要納稅1000個貝幣,擁有一群牛要加1000個貝幣作為“出售稅”,養(yǎng)一個奴隸還要交納“享樂稅”2000個貝幣。每個地區(qū)也都有自己的財主。非洲納沙卡馬的國王把自己土地賣給非洲有限公司,每年可得30萬個貝殼的養(yǎng)老金。
這些案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利普斯從不說“原始人很落后”,而是告訴我們:人類的需求從來沒變過——想變美、想好好生活,只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解決方案”。讀這些故事時,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和幾千年前的原始人,其實是“同一種追求幸福的生物”。
03
280 幅插圖里的秘密
每一筆都是人類的“共同記憶”
如果你翻開這本書,一定會被里面的插圖吸引——280余幅手繪插圖,都是作者夫人愛娃?利普斯親筆畫就,從1939年德文版到2025年中文版,這些插圖經(jīng)過重制,依然鮮活如初。
它們不是“裝飾畫”,而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04
為什么今天還要讀這本“老書”
有人可能會問:這本書寫于近百年前,講的是原始人的生活,對今天的我們有什么用?
其實,這本書最珍貴的,就是它“永不過時的人文啟示”。
20世紀30年代,因反對希特勒,利普斯辭去科隆大學教職,后移居美國。出于“實現(xiàn)世界大同”的真誠愿望,撰寫《事物的起源》被他視為“一個人類學家的任務”。
書中那些看似“原始”的族群,以其對社群和諧的深刻理解、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平衡、對沖突化解的獨特智慧,無聲地警醒著我們:世界局勢紛繁復雜的當下,當民族主義壁壘高筑、戰(zhàn)火與恐怖主義陰云不散、對大自然的貪婪索取招致反噬——我們該如何與自然、與其他民族、與世界、與未來相處?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尋求世界大同之道,是任何時代都永不過時的生存法則與文明真諦。
如果你也對“日常背后的起源”好奇,如果你也想在喧囂的當下,找一份“人類文明的底氣”,不妨翻開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的過去,比刻板印象中更精彩;原來我們的未來,早就在過去里藏好了答案。
相 關 書 籍
事物的起源
這是一本文化人類學領域內(nèi)的綜合性知識普及著作,它以“考察事物的起源”為主旨,從大量實地考察與征引所得的案例材料出發(fā),在風趣的文字和寫實的插圖中挖掘人類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