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大為 來源 |互聯(lián)網(wǎng)品牌官
當上汽集團2025年半年報里“扣非凈利潤54.3億元,同比暴漲432%”這行字亮出來時,整個車圈都沒法再忽視這家老牌車企。
要知道去年同期,它還陷在營收同比跌12.4%的泥潭里。
如今不光營收爬回2995.88億元(同比增5.2%);
連零售銷量都沖回220.7萬輛,重新回到了國內(nèi)銷冠的位置。
▲ 圖源:上汽集團
20萬的高階智駕,上汽拿捏了
這翻身仗打得夠響,但光看數(shù)字熱鬧沒用,得明白它到底靠什么漲這么猛?
咱們消費者能從這波“暴漲”里拿到多少真好處?
先說說這432%的利潤增長,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根源是2024年那波“動真格”的改革。
當時上汽換了班子,技術出身的王曉秋接了董事長,賈健旭來當總裁,上來就沒客氣;
先把智己和飛凡的研發(fā)業(yè)務做到一塊兒,又在2025年初把乘用車、國際業(yè)務、研發(fā)總院這些核心板塊打包成“大乘用車板塊”。
緊接著一次性動了63個中高層的位子。
這不是瞎折騰,是真能提效率。
原來一款新車從立項到上市要30個月,現(xiàn)在18個月就能落地。
榮威D6、智己L6這些新車能密集鋪貨,全靠這波流程優(yōu)化。
還有成本控制,零部件公司都在“先不賺利潤”的調(diào)子下壓縮開支,一季度經(jīng)營現(xiàn)金流直接飆了187.98%。
錢花在刀刃上,利潤自然就擠出來了。
當然,光靠內(nèi)部挖潛不夠,還得有“爆款”。
和華為合作的尚界H5就是這個角色。
8月25日開預售,16.98萬起的價格,搭載華為ADS 4智駕,18小時訂單就破了5萬。
▲ 圖源:微博
這款車其實是踩準了消費者的痛點。
20萬以內(nèi)想買帶高階智駕的車,之前沒太多選擇,尚界H5剛好補了這個空。
不過華為現(xiàn)在跟好幾個車企合作,以后“界”字輩車型越來越多,今天買的尚界H5,明年會不會就成了“過時款”?
而且聽說華為給每家的技術支持都差不多,到時候16萬的尚界和20萬的問界,開起來差別不大,這錢花得值不值,心里沒底。
高端車型,靠不靠譜?
再看銷量結(jié)構,表面上挺好看。
自主品牌賣了130.4萬輛(同比漲21.1%),新能源64.6萬輛(同比漲40.2%)。
但其實有著“偏科”的問題。
低端市場靠五菱宏光MINIEV和繽果撐場面,上半年賣了25萬輛,但這倆車的價格擺在那兒。
3.58萬到8.48萬,配置能寒酸到什么程度?
高端市場更尷尬,智己近半年才賣了不到3萬輛,7月單月就6000輛,還不如一些新勢力的零頭。
之前智己L6還因為定價模糊被罵“營銷欺詐”,車主投訴空調(diào)故障、音響雜音的也不少。
30萬的車,品控還不如十幾萬的合資車,這“高端”標簽實在站不住腳。
海外市場倒是個亮點,上半年賣了49.4萬輛(同比漲1.3%)。
尤其MG在歐洲,頂著反補貼稅還賣了15.3萬輛,同比漲16%,成了當?shù)刭u得最好的中國品牌。
但國內(nèi)消費者看了更氣:“同一款MG,歐洲版有全景天窗、座椅加熱,國內(nèi)版就成了小天窗、織物座椅,合著好東西都先給外國人?”
▲ 圖源:百度百科
而且上汽還計劃未來推17款海外車型,建歐洲工程中心,這心思都放海外了,國內(nèi)消費者能不能先享受到同等配置,誰也說不準。
技術層面,上汽總說自己十年砸了1500億研發(fā),固態(tài)電池能量密度破400wh/kg,2026年要量產(chǎn)。
但對現(xiàn)在買車的人來說,這些都是“畫餅”。
當下更關心的是現(xiàn)有技術靠不靠譜。
智己車主說盲區(qū)影像老卡頓,修了三次都沒好,4S店最后甩一句“這是系統(tǒng)通病”;
LS7車型有共振問題,車主只能自己買隔音棉、耳塞緩解,這也不是高端車該有的體驗。
上汽,自己的硬貨少了
還有智能化,雖然和OPPO合作了車機互聯(lián),榮威能用火山引擎的AI;
但說白了,核心技術大多靠外部合作,華為智駕、阿里斑馬系統(tǒng),自己的“硬貨”沒多少。
等以后華為把技術給更多車企,上汽的智能化優(yōu)勢還能剩多少?
政策紅利也幫了不少忙,各地搞“以舊換新”,上海補1.5萬,西安補2萬,上汽還配套了置換補貼、購車禮包。
但實際體驗不咋地。
有消費者吐槽:“申請補貼要跑好幾個部門,提交十幾份材料,到賬得等倆月,說是補貼,折騰下來還不如直接砍價來得實在?!?/p>
▲ 圖源:電車網(wǎng)界
還有地方把補貼和指導價綁在一起,表面說補1萬,實際車價先漲5000,等于只享受到一半優(yōu)惠。
資本市場倒是給面子,股價一度漲停,但最后收在18.93元,還是透著謹慎。
432%的利潤增長里,有不少是改革初期的“紅利釋放”,扣除一次性因素,凈利率才2.83%,不算高。
下半年能不能穩(wěn)住,全看尚界H5能不能兌現(xiàn)月銷2萬的目標,智己增程車型能不能打開市場,奧迪E5能不能救合資品牌的場。
▲ 圖源:太平洋網(wǎng)
要是這些新車賣不動,這波“暴漲”可能就是曇花一現(xiàn)。
說到底,上汽這波逆襲,對消費者來說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選擇多了:10萬以下有五菱,20萬左右有尚界,30萬以上有智己;
而且競爭激烈了,車企不敢隨便加價,性價比能高一點。
憂的是“選擇困難”——低價車配置寒酸,高價車品控不靠譜,中間檔怕技術過時;還有同質(zhì)化,都是華為智駕、都是大屏車機。
除了標不一樣,差別越來越小。
上汽用432%的利潤證明了自己還能打,但這場翻身仗不是終點。
對咱們消費者來說,車是開好幾年的東西,比起財報上的“暴漲”,日常用車的踏實感才更重要。
上汽要是真想穩(wěn)住銷冠,不如少搞點花架子,把品控抓上去,把消費者的吐槽當回事。
畢竟能讓它漲起來的,最終還是掏錢買車的人。
行業(yè)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lián),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nèi)容會發(fā)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