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在肯尼亞的體會。
1.肯尼亞特別像非洲的泰國/巴厘島,如果你去這些地方覺得割裂,覺得是后殖民主義,那肯尼亞這種感受要×10086。
肯尼亞是東非最發(fā)達的國家,內羅畢是公認的“國際大都會”、“東非小巴黎”。很多外企在撒哈拉以南的總部都設在內羅畢,像聯合國非洲總部就在那,當地活躍著很多高收入的外派人員。
而且肯尼亞氣候相當宜人,雖然地處赤道,但海拔平均2000米以上,全年氣溫差不多都在20℃。
所以我是真的在非洲避暑。
這種舒適的天氣也吸引了很多歐美人士過來度假。
所以肯尼亞雖然沒有什么奢侈品商店,但并不缺那種fancy的咖啡廳、餐廳……這是他們當地最好的商場,看著是不是也挺那么回事的。
離開內羅畢之前,我還特意拐去一個“網紅咖啡店”買了杯咖啡——司機非常不理解這種“非要去一個地方買咖啡的做法”,我朋友不得不給他解釋:SHE IS FROM SHANGHAI!
這個梗希望有人笑了。
這個咖啡店就看著窗明幾凈、非常中產。
打包離開的時候我發(fā)現對面就是Uber在肯尼亞的總部。
我們住在內羅畢的JW萬豪酒店,裝修、設施都跟國內差不多,甚至還略強些。價格也略強:1500一晚,自助早餐收費200元人民幣。
我在后文會告訴你,對當地人來說這意味著什么。
2.同時存在著大面積的極端貧困。
肯尼亞絕大多數居民,月收入是1000元人民幣,一個在當地做導游的朋友說,很多人一個月收入就五六百。
數據可能眾說紛紜,但貧困是赤裸地印入眼簾的:
內羅畢街頭有很多人走路,他們不是因為愛好健身,而是坐不起公交車。
他們的主食是一種以玉米粉為核心原料制成的稠密玉米糊,米飯對他們來說,是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的“奢侈品”。
之前提到非洲貧富差異懸殊,有人留言里說,國內也有這種情況啊。
——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朋友請我們在內羅畢吃完火鍋,順手把吃不完的菜打包送給了市中心兜售小商品的小販,對方非常感恩。
我想國內現在基本不存在“討飯”——是literally討飯不是討錢的情況了。
但肯尼亞比比皆是。
3.所以肯尼亞也跟泰國一樣,滋生了龐大的性產業(yè)。
很多歐美人來到這里,一個月花幾百塊錢——是的幾百塊錢,就可以找一個當地伴游,解決性需要的同時,還能做導游、當保姆,洗衣做飯……
在肯尼亞的海濱城市蒙巴薩,經??梢钥吹揭粋€白發(fā)老嫗身邊陪著一個健壯的黑人小伙,或者一個白人老頭旁邊依偎著黑人美女。
甚至很多外派來工作的人,都會很自然地,在這里開展一段“假日戀情”。
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
我問那些外派白領,不害怕感染嗎?他們說,談戀愛之前會親自監(jiān)督對方去醫(yī)院體檢。
4.肯尼亞整體上肯定是很“媚外”的。
從酒店檢查就能看出來,我們坐車進酒店,基本上保安都會對司機反復盤查,拉著警犬嗅后備箱,但一面對外國客人,笑容立刻就浮上來了。
我在酒店里見到的服務員,都是我見過最漂亮的黑人女孩。明眸皓齒,胸大腰細。她們都為自己這份工作感到自豪。因為很多客人隨手給的小費,抵得上普通人一個月工資。
我想這個很好理解,我們也有過這樣的階段,剛開放的時候,在涉外酒店賓館里當服務員也是很多女孩夢寐以求的差事。甚至有一度出租車司機是比大學教授更好的工作,因為一個月能賺一兩萬,有的外國人還會給一筆小費——這于當時的中國人來說,也是巨款。
只是我們幾十年間,翻天覆地。
4.越落后的地方腐敗得越明目張膽。
肯尼亞國家公園的門票不便宜,每人動輒數百美金,全部進了總統(tǒng)腰包,而且主打一個竭澤而漁:安博塞利的路那叫一個塵土飛揚,我的手機屏幕上一分鐘剛擦干凈,下一分鐘又落滿了灰。
就這也不肯修一下。
肯尼亞有一個咖啡品牌很有名,叫JAVA HOUSE,基本上每個游客都會買一些走。朋友介紹說,這個是總統(tǒng)親戚開的。
我知道大家會說什么。
問題是,肯尼亞總共也沒幾個支柱性產業(yè),茶葉、咖啡、花卉、旅游,沒了。
這真是等于啥也不給百姓剩下啊。
5.相比之下,中國人在肯尼亞可太干實事了。
內羅畢的JW萬豪就是中國人建的。
司機帶我們上高速,指著不遠處的鐵路說:你看火車!……中國人幫我們建的。
還有各種修大壩。
大壩是可以解決全國用電問題的。
對工業(yè)發(fā)展非常重要。整個南非洲的工業(yè)差到什么程度呢?我給你舉個例子——絕大多數超市里的商品都比中國國內要貴,薯片貴到我買不下手。因為這些都嚴重依賴進口。
只有農產品和手工藝品是便宜的。
肯尼亞是英國的老牌殖民地,“二哥”印度人也跟隨著英國人來到這里,經營一百年。
因為撒哈拉沙漠的阻隔,南非洲跟世界其他地方互不聯通,很長一段時間里處在原始狀態(tài),等于是被英國人強行拽進現代社會的。所以很遺憾,相當一部分肯尼亞人對英國頗有感情……覺得他們建設了很多東西。
肯尼亞不是一個蒙昧的國家——這里人均英語四級水平,溝通完全沒問題,有很多優(yōu)雅的英式莊園酒店,提供各種英式餐點。
內羅畢有個著名的景點,是《走出非洲》的作者凱倫的故居,你可以看到一百年前,歐洲人就在這里過“老錢生活”。
但我們這次在內羅畢的萬豪,在餐廳里,看到了起碼1/3的中國人,不少都穿著POLO衫(還立起來),一看就是國企工作人員過來出差。
這種時候確實會有民族自豪感。
我們確實是一個活躍的大國了。
6.不是說非要跟差的比……
而是在肯尼亞,體會到了“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肯尼亞1963年獨立,跟我們也沒有差很多年。
大家建國的時候也都是一窮二白的。
但中國確實太特殊了,不管是深刻的民族認同感,還是文化傳承、基礎素養(yǎng),還是中國人太特有的那種“莫名其妙啥事都覺得得爭第一”的卷王精神,都讓我們跟很多不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拉開了距離。
(東亞三國在這一點上,確實高度相似)
當然,有得必有失,非洲人是比我們松弛、更容易快樂。
回來的時候,我在伊斯坦布爾轉機了12個小時,在一個小巷子里,我看到一個白人背包客女孩。
那時候我腦子里是漫過很多念頭,比如白人國家福利好,失業(yè)了領救濟金然后可以四處玩,或者白人確實生活容錯度高,說辭職就辭職,說GAP就GAP。
但我隨即問自己,如果現在讓我GAP一年,什么也不做,我會開心嗎?
不會的。
我相信很多人其實也不會的。因為很多人的痛苦也不在于“真的過不下去”,而是離想要的生活還是有差距。欲望還在翻滾。而鄰居家xx聽說又拿了啥offer,還換車了。
我們都是被東亞教育浸淫20年的俗人,都離不開比較、競爭、發(fā)憤。
那些每天抨擊東亞文化的博主,也在意他們粉絲數,廣告也接得勤快的。
想開了這一點,就不糾結了。
現在是23:41分,這是我今天最后一項工作。輸入法顯示我今天已經打了8062個字。
但我也是快樂的。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