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放學門口那一幕,總像大型“查分現(xiàn)場”。
一個家長剛張嘴:“今天考了多少分?”另一個立刻補刀:“別人家孩子呢?”
空氣里飄著的不是落葉,是焦慮的味兒。
可沒人問一句:“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畢竟,那聽起來太不實用,連朋友圈都不好發(fā)。
說實話,孩子的成長就像在打補丁。
系鞋帶能繞出個“中式盤扣”,畫太陽能調(diào)出“地獄藍”。大人急得直哆嗦,上去三下五除二幫他弄好,
孩子愣在那兒,一臉“行吧,我看你比我還需要成長”。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意思是:別老救火,讓孩子先燒一燒。摔幾跤、繞幾圈,才知道什么叫“穩(wěn)”。
只是我們總怕他們摔疼,卻忘了摔疼才記得住。
真理往往藏在膝蓋的淤青里。
我認識一個家長,給孩子報了五個興趣班。
鋼琴、舞蹈、書法、圍棋、英語——五項全能小奧運。孩子每天在路上飛奔,活得像個趕場的藝人。
結(jié)果一到家就抱著畫筆畫小怪獸。
家長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的夢想不是貝多芬,是畢加索。她一邊退課一邊感嘆:“錢花錯地方的聲音真悅耳?!?/p>
那一刻她懂了,所謂教育,就是別太忙著給孩子定方向,
不然孩子的人生GPS永遠“重新規(guī)劃路線”。
再說考試。
孩子沒考好,趴桌子上哭:“我太笨了?!蔽野参浚骸皼]事,下次就知道哪兒錯。”
心想,這話我小時候也聽過,結(jié)果下次還是錯同一道。
成長這玩意兒吧,像走鋼絲——
平衡是靠晃出來的,不是天生會的。
風一來就晃兩下,晃完接著走,這才叫人生,不然那是教科書。
教育其實沒那么高深。
不是喊口號,不是刷題,也不是誰家孩子考第一。它更像一場長期修煉,修的是“接納”二字。
我們都想孩子飛起來,卻忘了先教他們怎么落地。
別把成長塞進分數(shù)表里,也別拿別人家的孩子當尺子。
孩子在一點點長大,父母也在一點點學著別太急。
成長這事兒,說白了,就是——
孩子慢慢懂事,大人慢慢閉嘴。
一個敢摔,一個舍得看,教育就算成功一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