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人生路上,各個年齡段,其實都在做一道選擇題:
拿起,還是放下?
《易經(jīng)》有言: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br/>
無論而立、不惑、知天命,還是從心所欲,我們始終要明白:
緊握雙手,不會擁有更多;學(xué)會松開,反而迎來更遼闊的人生。
01
30歲:舍追逐,得深耕
《論語》有言:
“三十而立?!?br/>
此“立”非指成家立業(yè),而是立于大道不惑,立于志向不搖。
多少人在三十關(guān)口,反而陷入更大的迷茫:
仿佛站在無限岔路前,每條都想去,每步都不敢深踩。
世界向你敞開太多可能,你卻必須親手關(guān)上絕大多數(shù)門。
國學(xué)大家錢穆先生一生倡導(dǎo)“專一”之學(xué),他說:
“學(xué)問如筑臺,貴在底層踏實。”
三十歲最痛的舍得,是舍“萬般可能”,得“一條到底”的路。
《道德經(jīng)》中“大器晚成”的真意,并非指晚年成功,而是偉大的作品需要長時間的沉淀。
拒絕浮躁,敢于在一件事上投入一萬個小時。
修的不僅是技藝,更是心性。
莊子曰: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br/>
三十歲的深潛,是為了四十歲能托起更大的船。
曾國藩三十歲后立志“做圣人”,每日靜坐、讀書、日記,十年如一日打磨自己,終成一代大儒。
他說:
“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br/>
這正是三十歲最珍貴的轉(zhuǎn)身,從眺望萬千世界,回歸耕種自己的心田。
02
40歲:舍虛榮,得自在
《論語·為政》云:
“四十而不惑?!?br/>
然今人至四十,惑尤甚。
惑于名利場之浮沉,惑于同齡人之高低,惑于家庭事業(yè)兩難全。
外表的光鮮掩不住內(nèi)心的兵荒馬亂,這“惑”,實則源于半生為他人目光而活。
《莊子·秋水》有言: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br/>
人到四十,若仍困于虛榮幻象,便如井蛙夏蟲,錯失了生命真正的浩瀚與自在。
真正的“不惑”,是終于看清:
活著不是為了贏得他人的掌聲,而是為了聽見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
《道德經(jīng)》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br/>
撕掉“成功人士”、“完美家長”的標(biāo)簽,坦然接受生命的瑕疵與局限。
為自己而活,是四十歲最大的清醒。
孔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r/>
真正的強大,是專注于自己的軌道,不再左顧右盼。
他人的繁華,與我無關(guān);自己的田園,自有風(fēng)景。
昔年陶淵明于四十不惑之年,毅然辭官歸隱,舍去五斗米的虛職與浮名,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自在。
他舍去的是世俗的虛榮,得到的卻是整個中國文化精神深處,最令人向往的曠達與安寧。
唯有不再為虛榮買單,生命才真正開始為自己綻放。
03
50歲:舍控制,得從容
《論語》曰:
“五十而知天命。”
何為知天命?
非是聽天由命,而是明了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
人生行至半百,最大的執(zhí)念莫過于“控制”二字。
控制子女的人生軌跡,控制事業(yè)的完美收官,控制身體不染歲月風(fēng)霜。
然而越是緊握,越是徒勞。
《道德經(jīng)》早已點破: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明代大儒王陽明在歷經(jīng)半生浮沉后悟得:
“心無所累,意無所牽?!?br/>
五十歲的智慧,正是從“無所不控”的焦慮,走向“隨心不逾矩”的從容。
這不僅是與世界的和解,更是與自我生命的深刻認同。
《黃帝內(nèi)經(jīng)》道: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br/>
接納身體的變化,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養(yǎng)生而非拒老,這是五十歲最睿智的養(yǎng)生之道。
愿你五十而“解”,解開束縛半生的韁繩,還生命以自由,還自我以從容。
舍得控制,方得自在;放下執(zhí)念,才見乾坤。
04
60歲:舍角色,得真我
《周易·系辭》有云:
“樂天知命,故不憂。”
行至六十,人生大勢已定,天命輪廓漸清。
此時最大的功課,不再是獲取,而是解脫;不再是扮演,而是回歸。
半生奔波,我們身上疊壓著太多角色:
父母的兒女、子女的父母、領(lǐng)導(dǎo)的下屬、下屬的領(lǐng)導(dǎo)……
而今,是時候一層層卸下這些厚重的戲服,露出那個最本真的“我”。
莊子謂: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br/>
六十歲的智慧,是終于明白所需甚少,所求至簡。
舍,并非失去,而是淘盡沙礫始見金;
得,也非增添,而是洗盡鉛華返本真。
《顏氏家訓(xùn)》勸誡: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然威嚴非控制,慈愛非包辦。
學(xué)會從家庭的“指揮者”轉(zhuǎn)變?yōu)椤笆赝摺?,將舞臺讓予后輩,自己安然入座觀眾席,欣賞生命的又一次綻放。
昔南宋詩人陸游,年逾花甲后免官歸里,舍去了朝堂諫官的角色。
卻于山陰故里尋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真知與“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真趣。
他不再是陸大人,而是回到了詩人陸放翁。
回到了那個熱愛生活的真我,反而成就了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巔峰。
愿您六十而“歸”,歸向那個被角色掩埋已久的自己。
舍下千般身份,方見本來面目;卸下萬種角色,終得自在真我。
此心光明,萬物一體,當(dāng)下即是圓滿。
05
70歲:舍畏懼,得圓滿
《道德經(jīng)》有言:
“出生入死。”
人生七十,已至從心所欲之年,卻常困于對生命終局的憂懼。
然而中國圣賢早已參透:
真正的圓滿,非生命的無限延長,而是對生死之道的坦然接納。
孔子云: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br/>
七十歲的至高智慧,便是舍去對衰老與死亡的畏懼,獲得生命最終的圓滿與自在。
莊子謂: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七十載春秋,見證過花開葉落,經(jīng)歷過月缺月圓,當(dāng)知生死一如四季更迭,皆是天地大化。
懼死即是懼生,唯有直面終局,方能活好當(dāng)下每一個朝夕。
昔年陸游年至古稀,作詩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p>
他舍去了對個人生命的執(zhí)著,將小我融入家國大業(yè),獲得了精神的永生。
這種超越生死的家國情懷,正是中國士人最高境界的圓滿。
舍去對生命終點的恐懼,獲得對生命全程的悅納。
須知:真正的圓滿,不在年歲長短,而在心無遺憾;不在物質(zhì)多寡,而在精神豐盈。
此生足矣,夫復(fù)何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