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下方播放按鈕收聽十點主播應猶朗讀音頻
德國作家斯蒂芬妮·斯蒂爾寫過這樣一句話:
在我們的生命中,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圍繞著人際關系。
好的人際關系讓我們感到幸福,不好的人際關系讓我們感到痛苦。
無人為孤島,行走在這世間,少不了要和人打交道。
倘若沒能習得一種通透的處世之道,只會給自己徒增煩惱。
真正社交段位高的人,從來不是能說會道八面玲瓏,也不是伏低做小拼命討好,而是要學會以清醒的智慧構建滋養(yǎng)而非消耗自己的關系。
這其中的奧妙,都藏在這3個不動聲色的好習慣里。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庶務官切爾維亞科夫,在看歌劇表演的時候,打了個噴嚏,唾沫不小心濺到了坐在前排的將軍頭上。
他嚇了一跳,便連忙向將軍道歉。
如此小的失誤,將軍自然沒有在意,只是重復了兩遍:
不打緊、不打緊。
切爾維亞科夫卻以為,這是將軍在表達對他行為的不滿。
于是,他又繼續(xù)更加誠懇的道歉。
將軍有些無奈,便說:
唉!您請坐好!我要聽戲!
切爾維亞科夫只好老實坐好。
可整個上半場表演期間,他都惶惶不安,生怕因此得罪將軍,會影響自己的仕途。
接著他又趁著中場休息的時候,找到將軍繼續(xù)道歉。
這個時候將軍已經(jīng)有些不耐煩了,直接對他說:
請別再說了!剛才那件事兒我已經(jīng)忘記了,您就別再提它了!
切爾維亞科夫卻把將軍的不耐煩解讀成:
他并不是真的忘了,不然他不會面露兇光!
在之后的三天里,不管將軍在做什么、不管將軍多忙,他都纏著將軍,堅持要道歉。
直到第六次,將軍不堪其擾,讓他從自己的辦公室里滾出去。
隨后切爾維亞科夫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被自己活活嚇死。
在與人相處中,我們總會不自覺地開啟“分析模式”。
渴望從對方的穿著、表情、用詞用句中分析出對方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
甚至還會因為對方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陷入到無盡的內耗與不安中。
可大多數(shù)時候,對方并沒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我們腦補了太多的細節(jié),讓原本簡單的事變得復雜了起來。
正如作家松浦彌太郎所言:
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過度的分析除了給自己徒增煩惱之外,沒有任何的益處。
與其糾結內耗,不如放下心中的放大鏡,對外在事物的感受遲鈍一些,不讓別人的言行,左右自己的心境。
一如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寫到的那樣:
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有時即為美德。
盡量從善意的角度去詮釋語言,保持比對方遲鈍的感覺。
這是社交的訣竅,也是對人的憐憫。
不“過度”分析對方,是對自己的慈悲,也是社交場上高級的相處智慧。
我們這代人從小就被教育“分享是傳統(tǒng)美德”“不能太自私”“不能太吝嗇”……
可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免費”的分享自己,得到的不一定是感恩,還有可能是嘲諷與謾罵。
曾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網(wǎng)友@阿東在一家公司做設計工作。
偶爾有朋友私下找他做海報、做設計圖,他也不會收費,只是開玩笑說讓朋友請吃飯。
剛一開始朋友還會客客氣氣的道謝,也會回贈一些小禮物。
可后來隨著讓他阿東幫忙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說話反而越來越不客氣。
有一段時間阿東的公司比較忙,他完成本職工作之后,又熬到了半夜幫朋友做海報。
做好了給朋友發(fā)過去的時候,朋友卻說:
你怎么那么晚!做的越來越慢了!耽誤我事兒了知道嗎?早知道你那么慢,我還不如在網(wǎng)上找兼職做呢!
接著朋友又提了一堆修改意見,責令阿東在兩個小時之內改好發(fā)給他。
說話的語氣,就好像他是阿東的領導一樣。
阿東又生氣又寒心,明明是出于朋友情誼好心幫忙,怎么好像是自己欠他的。
一氣之下,阿東拉黑了對方,再也沒有了來往。
像阿東這樣的情況,其實并不少見。
上學時,你把整理好的復習資料分享給同學,對方反而對你的筆記挑三揀四;
工作時,你把自己的職場經(jīng)驗分享給同事,對方轉頭就跟領導打小報告;
生活中,你把自己篩選的網(wǎng)店、做的旅游攻略等等,分享給朋友,對方卻因為一點偶發(fā)的小情況,對你一通埋怨指責……
心理學中的社會交換理論指出:
人際交往是一種基于互惠原則的交換過程,其中“趨利避害”是人們的基本行為準則。
人們的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關系。
這種交換不僅包括物質商品的交換,也包括諸如幫助、贊譽、情感等非物質商品的交換。
簡單來說,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會不自覺地衡量自己的付出和得到的收益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準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有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雪中送炭”、熱心幫忙,可傳達到了別人眼中卻成了好說話的工具人。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把你的幫助當作是一種理所應當?shù)奶澢贰?/p>
正所謂,升米恩斗米仇。
過度“免費”的分享自己只會吸引來一味索取的“白嫖黨”。
成年人的社交場,是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上的。
唯有設定界限,提高門檻,才能結交到同頻、互相成就的人。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
怎么接受和以前的朋友關系日漸疏遠的事實?
其中有一個熱門回答是: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質上就是互相篩選的過程。
當你們日漸疏遠,就說明你們已經(jīng)不再匹配,比起糾結,默默離開才是最好的告別。
這讓我想起了朋友阿虎和他大學同學小林的故事。
他們兩個人大學四年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好到幾乎形影不離。
于是畢業(yè)之后便相約著一起去大城市打拼。
但每份工作小林都干不長,不是遲到早退被公司辭退,就是和領導吵架不歡而散。
年少的阿虎覺得做人要講義氣,既然是兩個人一起出來工作,就要共同進退。
于是小林被辭退,阿虎也會跟著離職,再一起重新找工作。
折騰了三、四之后,小林依舊我行我素,沒有任何的改變。
阿虎擔心再這樣下去,遲早會被行業(yè)拉黑,便開始苦口婆心的勸小林收斂自己的脾氣。
結果,小林絲毫不以為意,還一通抱怨覺得是之前的公司不懂得欣賞自己放蕩不羈的靈魂,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他覺得早晚會找到他新心儀工作,不用那么著急,甚至還反過來嘲笑阿虎杞人憂天。
阿虎覺得很失望,便沒有再管小林,搬出了合租房,兩個人慢慢地漸行漸遠。
又過了幾年,阿虎開了一家小公司小有成就,而小林卻始終沒個正經(jīng)工作,只能回老家啃老。
林清玄曾說:
只篩選,不改變,是與人相交最大的智慧。
成年人的核心觀念和行為習慣早已定型,除非他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否則根本不可能因為他人的三言兩語而改變。
即便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傳達到他人那里,卻有可能變成強迫和綁架。
我們無法替別人成長,也不能強迫別人按照我們的意愿而活。
與其心力花費在改變別人上,不知試著從人群中篩選出真正適合自己的朋友。
在相處之中,也應該以“我對這段關系是否感到舒服”為第一要義。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聚散皆有定數(shù)。
篩掉了不合適的朋友,才能騰出空間、留出時間給那些真正懂你的人。
哈維·麥凱曾說:
建立人際關系就是一個挖井的過程,付出的是一點點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斷的財富。
真正高明的社交藝術,不是耗費心神的沉重博弈,而是同頻共振的互相成就。
放下分析的執(zhí)念、珍視自我的價值、尊重他人的軌跡。
當你試著把這三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你的人情世界便會如輕舟駛萬水千山。
人生的下半場,愿你我閱盡千帆后,往來皆從容,余生自在如風。
作者 | 森森是葡萄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jīng)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2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十點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