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鄧啊,我怎么感覺你兒子長的這么像林伯渠呢?反倒是秉蘇(林伯渠之子),跟你像是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你們兩家,不是抱錯孩子了吧?”。
1953年1月,被任命為中央農(nóng)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拖家?guī)Э趶奈錆h來到北京,得知消息后,朱德、康克清、鄧穎超等老戰(zhàn)友,紛紛登門拜訪。
與鄧子恢之子鄧蘇生關系要好的林秉蘇,也受邀來到鄧子恢家陪伴長輩們,眾人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看著年紀相仿的孩子,朱德眉頭皺了起來,因為他總感覺哪里不對勁兒,林伯渠的兒子林秉蘇,更像鄧子恢,而鄧子恢的兒子鄧蘇生,眉目間卻有林伯渠的影子。
朱德是個心直口快的人,他跟鄧子恢是多年的老友,也不避諱,直截了當?shù)恼f出了心中的疑惑,問鄧子恢,是不是兩家抱錯孩子了。
問完鄧子恢,朱德又轉(zhuǎn)過頭看向林秉蘇,笑著問問林秉蘇:“秉蘇啊,你自己說,你到底是誰家的崽?”。
此言一出,哄堂大笑,康克清與鄧穎超也接話了,她們兩位,跟林伯渠的妻子范樂春很熟悉,也笑著說:“準是在會昌的時候被掉包了,林秉蘇確實像鄧子恢,而鄧蘇生長得跟范樂春越來越像了!”。
見幾位老友拿孩子們調(diào)侃,鄧子恢并沒有生氣,而是哈哈笑道:“沒錯,沒錯,都一樣嘛!”。
令鄧子恢沒料到的是,幾位心懷疑惑的老友,在回去后,竟然會把情況反映給中央辦公廳,中央辦公廳的同志,也十分重視此事,特意派人跑去江西會昌調(diào)查情況。
很快,他們便在會昌找到了兩個孩子的養(yǎng)母,養(yǎng)母明明白白的說,兩家的孩子確實是“抱錯了”,林秉蘇才是鄧子恢的兒子,而鄧蘇生,則是林伯渠的兒子。
這個結論,讓鄧子恢有些尷尬,見隱瞞不過,只能將實情告訴兩個孩子。
外人都能看出來的事情,鄧子恢會看不出來?其實,從見第一面的時候,他就知道哪個是自己的兒子了,之所以會“抱錯”,鄧子恢有著自己的良苦用心。
故事,還要從1934年10月說起。
當時的鄧子恢,是中央江西分局委員,而林伯渠,是中央蘇區(qū)的總供給部部長,二人都是早早參加革命的老同志,雖然年紀相差10歲,但關系卻十分要好。
這年10月,他們二人先后喜得貴子,林伯渠的兒子,比鄧子恢的兒子,只大個10來天,可惜的是,兩個孩子出生的不是時候,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紅軍決定長征!
長征路漫漫,對于紅軍是一場巨大的考驗,成年人尚且生死未卜,何況是尚在襁褓的嬰兒?為了不拖累隊伍,上面下了命令,孩子一律留在根據(jù)地,因此,許多革命夫妻,開始急匆匆給孩子尋找收養(yǎng)人家。
當時的鄧子恢,接到的命令是回閩西開展游擊戰(zhàn),當?shù)弥植驄D,為了孩子的歸宿發(fā)愁時,便主動找到了他:“你們要長征了,寄養(yǎng)孩子的事情我來辦,我留在蘇區(qū),有責任,有義務為踏上征途的同志們排憂解難!”。
鄧子恢的舉動,讓林伯渠夫婦感激至極,當時,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孩子的寄養(yǎng)處,那就是江西省會昌縣,林伯渠妻子范樂春的堂嫂家,二人一合計,決定將兩家的孩子,都送到堂嫂家,讓堂嫂幫著撫養(yǎng)。
因為時間緊迫,林伯渠夫婦,將兒子交給了鄧子恢,幾天之后的一個夜晚,在交通員的帶領下,鄧子恢、黃秀香夫婦來到了堂嫂家。
看著兩個粉嫩的孩子,黃秀香是淚流滿面,當時,她跟鄧子恢的兒子,出生才僅僅3天!
懷著滿心的不舍,黃秀香解開衣襟,最后一次給兩個孩子喂奶,然后哭著對堂嫂說:“兩個都是紅軍的娃,一個姓林,一個姓鄧,拜托堂嫂找個人家養(yǎng)大吧,以后……你就是孩子的娘!”。
一旁的鄧子恢,也是心如刀絞,他對堂嫂說:“謝謝您收養(yǎng)孩子,我代表紅軍感謝您,革命和紅軍,不會忘記您的大恩大德!”。
革命,是殘酷的,流血犧牲是常態(tài),無論是對留守根據(jù)地的同志,還是長征的同志,都是如此。
紅軍走后沒多久,國民黨反動派20萬大軍,便氣勢洶洶殺來,對根據(jù)地展開血腥屠殺,當時留守的紅軍,才1.6萬,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殘,哪里是他們的對手?無奈,中央紅軍,只能向長汀方向突圍。
因為任務在身,半道上,鄧子恢跟妻子黃秀香分開了,令鄧子恢沒想到的是,這次分別便是永別。
在慘烈的會昌突圍中,黃秀香不幸被子彈打斷了腿,戰(zhàn)士們見狀,找來一個籮筐,抬著他繼續(xù)沖鋒,可惜,前來圍剿的國民黨軍實在太多了。
在突圍的過程中,抬著她的戰(zhàn)士不幸中彈犧牲,沒法走路的黃秀香,也被敵人俘虜,帶進了會昌城里。
因為是鄧子恢的妻子,被俘后,她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卻始終堅貞不屈,最終慘遭殺害,犧牲時,年僅22歲。
在這場“反圍剿”的艱苦戰(zhàn)役中,犧牲的同志很多很多,留守紅軍的數(shù)量,一下子就從1.6萬,銳減到了五六千人,在陳毅、項英的組織下,中央紅軍分散各地,從正規(guī)作戰(zhàn),漸漸轉(zhuǎn)變?yōu)橛螕魬?zhàn)。
黃秀香的犧牲,讓鄧子恢痛徹心扉,可當時的他是閩西根據(jù)地的民運部長兼財政部長,重擔在身,根本由不得他過多悲傷,便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來。
而林伯渠的妻子范樂春,結局也不好。
范樂春是福建永定縣人,1927年就參加革命,因為能力突出,曾是中央蘇區(qū)著名的婦女領袖,在革命早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范樂春把孩子送了出去,但由于種種原因,紅軍長征的時候,她卻被留在中央蘇區(qū)工作,先后擔任婦女部、永定縣委書記等職,在蘇區(qū)跟留下來的同志們,一起度過了艱苦卓絕的3年。
抗日戰(zhàn)爭打響后,范樂春出任閩西南潮婦女部長、新四軍二支隊永定留守處負責人等職,為閩西的抗日,繼續(xù)勞心勞力。
可惜,3年的游擊,對她的身體損害太大,再加上沒日沒夜的操勞,范樂春于1941年病逝,離世時,年僅38歲。
逝者已矣,活著的人,還得繼續(xù)生活不是?
1936年春,在組織的關心下,40歲的鄧子恢,與23歲的陳蘭喜結連理,而林伯渠,由于身體原因,則在1937年,范樂春尚未離世之時,便娶妻李俊。
李俊比林伯渠,小好多歲,1940年,李俊為他生育1子林用三,由于種種原因,二人并未能長久,1941年,二人感情破裂。
當時的林伯渠,已經(jīng)年近60,身邊需要人照顧,他曾給留在老家臨澧的發(fā)妻武崇賢寫信,希望她能來延安,但當時的武崇賢,也已是五六十歲的人了,身體也不好,婉拒了林伯渠。
1946年,林伯渠又續(xù)娶了小自己33歲的朱明,朱明雖然年紀小,但責任感極強,她把林伯渠照顧的極好,也是陪伴他終身的人,直到1960年,林伯渠病逝北京。
轉(zhuǎn)眼,時間來到1949年9月,江西解放的消息傳到了武漢,時任中共中央第二書記的鄧子恢開心不已,他立馬聯(lián)系江西的同志,讓幫忙尋找孩子。
根據(jù)鄧子恢提供的線索,同志們很快便找到了范樂春的堂嫂家,只是,在堂嫂家,他們只見到了一個孩子——林秉蘇(當時叫范宜德)。
原來,在紅軍撤離會昌后,堂嫂的日子,過得艱難至極,實在養(yǎng)活不了兩個孩子了,他只能把鄧蘇生(當時叫賴亞平)送給別人家撫養(yǎng)。
為什么送的是鄧蘇生,而不是林秉蘇呢?原因很簡單,鄧蘇生是她的堂妹范樂春的孩子,那時候的百姓,是真心擁護紅軍,堂嫂寧肯自家娃多受些委屈,也不愿意紅軍的孩子遭罪!
不僅如此,堂哥堂嫂還把林秉蘇送進了學堂讀書,以期他將來能有出息,可惜的是,在林秉蘇11歲那年,堂哥病逝,堂嫂實在拿不出學費,這才無奈讓他輟學,把他送進一家傘廠,讓他學手藝。
因為堂嫂照顧的太好,林秉蘇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身世,他對堂嫂,也是孝順至極,逢年過節(jié)廠里發(fā)了“福利”,他總會帶回家,孝敬自己的母親。
當?shù)弥约荷硎篮?,林秉蘇是淚如雨下,他跪下給這位養(yǎng)母磕頭,并鄭重承諾,將來一定會回來看她,報答她的養(yǎng)育之恩。
相比之下,鄧蘇生的命運,就坎坷的多了,被堂嫂送人后,他的養(yǎng)父當了紅軍,養(yǎng)母被當?shù)氐姆磩优?次轉(zhuǎn)賣,他小小年紀便失了依靠,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活,是吃百家飯長大。
更不幸的是,鄧蘇生幼年還得了小兒麻痹,落下了殘疾,腳有點跛。
1950年春,兩個孩子被送到了武漢鄧子恢家中,看著兩個瘦瘦小小的孩子,鄧子恢是心疼不已,他哽咽著問他們:“你們誰姓鄧,誰姓林?”。
也不知是搞混了還是怎么的,陪同前來的會昌老鄉(xiāng)指著跛腳的鄧蘇生說他姓鄧,指著林秉蘇說他姓林。
當時,鄧子恢的妻子陳蘭也在場,她看面相,覺得有些不對勁兒,私下里建議鄧子恢給兩個孩子驗驗血再說,但卻被鄧子恢拒絕了,因為他也感覺可能搞錯了,但他并沒有打算糾正。
原因很簡單,鄧子恢有3任妻子,一共給他生育了9個子女,他并不缺孩子,而林伯渠就不一樣了,他雖然有5段婚姻,但孩子卻只有5個,除了這個找回的兒子,他只有1個兒子林用三。
再加上當時林伯渠年紀大了,鄧子恢也不愿意他再為兒子的殘疾傷心,于是將錯就錯,把健康的林秉蘇送到了北京的林伯渠那里,跛腳的鄧蘇生留在了自己身邊,跟著他在武漢生活。
本來,這個事情只要不說,誰也不會可以關注,誰料,朱老總的洞察力不是一般的敏銳,一下就發(fā)現(xiàn)了不對勁兒,這才有了文章開頭一幕。
在得知“抱錯”孩子后,無論是林伯渠還是鄧子恢,都表現(xiàn)的很淡然,在他們眼里,根本就沒有你的我的這個說法,只要是革命的后代,他們就有責任撫養(yǎng)。
也是因此,兩個孩子都有了4個父母疼愛,他們生活的更幸福了,林鄧兩家,也因這層關系,更加親近。
1960年,林伯渠在北京病逝,享年74歲,參加完老友葬禮的鄧子恢,心情很沉重,他把兩個孩子叫到了身邊,問他們有沒有改名的意愿,但兩個孩子都表示暫時沒想法。
上世紀60年代,由于鄧子恢提倡生產(chǎn)責任制,他的處境變得艱難,本想改名的鄧蘇生,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他跟鄧子恢感情深厚,他要支持自己的父親,要跟他一起共渡難關。
1972年,鄧子恢也走完人生路,享年76歲。
在他病逝后,鄧蘇生將名字改為了林蘇生,而林秉蘇,也更名為鄧瑞生,他們這才算是“認祖歸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