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傳來喜訊,紅外相機首次捕捉到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赤腹鷹的活動影像。
這段珍貴的視頻資料顯示,一只赤腹鷹悠然自得地棲息于保護區(qū)內(nèi),并在一個天然形成的水槽中飲水、嬉戲,展現(xiàn)出其野外生存的自然狀態(tài)。此次發(fā)現(xiàn),為研究赤腹鷹的生態(tài)習性以及保護區(qū)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資料。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赤腹鷹
赤腹鷹,又名“鴿子鷹”,是隼形目鷹科中的一種小型猛禽。成年赤腹鷹外觀獨特,上體呈淡藍灰色,背部羽毛略帶白色,外側(cè)尾羽有不明顯的黑色橫斑。
赤腹鷹體型雖小,適應性卻很強。它們善于在林緣、灌叢地帶獵食,飛行靈活,擅長短距離快速追擊,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捕食者。
在中國,赤腹鷹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區(qū),如云南、廣西、廣東、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它們棲息于常綠闊葉林邊緣、次生林與灌木叢,以及農(nóng)田與村落附近的開闊地帶。
赤腹鷹通常選擇高大的樹木作為繁殖巢址,偏好隱蔽性較強的林區(qū),對棲息地的完整性有較高要求。
赤腹鷹的食譜非常廣泛,包括小型兩棲動物(如蛙類)、爬行動物(如蜥蜴)、小型鳥類、鼠類等嚙齒動物,以及大型昆蟲。它們的捕食行為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調(diào)控作用,能夠有效控制小型動物種群數(shù)量,維持生態(tài)平衡,堪稱自然界的“生態(tài)衛(wèi)士”。
赤腹鷹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至6月。在此期間,它們會在高大喬木的枝椏間筑巢,巢由細枝、草莖等構(gòu)成。每窩產(chǎn)卵2~4枚,卵呈淡藍色或白色,并帶有褐色斑點。
赤腹鷹的孵化期約為28天,幼鳥出生后由雙親共同喂養(yǎng),大約4~5周后便可離巢。赤腹鷹的繁殖成功率直接關系到其種群數(shù)量的穩(wěn)定性,因此,對其繁殖棲息地的保護至關重要。
自2021年起,赤腹鷹被正式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成為二級保護動物,這表明國家層面已經(jīng)對其給予了高度重視。
赤腹鷹種群曾被大量捕獵,背后原因?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一些人出于狩獵的愛好,將包括赤腹鷹在內(nèi)的野生動物作為目標。他們組成團伙,利用各種工具和技術進行獵捕。
除了狩獵愛好,非法的交易利益也是驅(qū)動盜獵行為的重要原因。作為國家保護動物,赤腹鷹的羽毛、身體部位(部分個體被當作傳統(tǒng)藥用),甚至活體,在非法市場上存在需求。這種需求刺激著盜獵者鋌而走險,形成了一條罪惡的交易鏈條。
棲息地破壞也間接加劇了赤腹鷹被捕獵的風險。森林的過度砍伐、城市化的擴張以及農(nóng)業(yè)開發(fā),不斷壓縮著赤腹鷹的生存空間。當它們的棲息地減少,就更容易進入人類活動范圍,從而更容易成為捕獵的目標。赤腹鷹主要棲息在森林和林緣地帶,棲息地的破壞迫使它們靠近人類居住區(qū),無形中增加了被捕獵的風險。
現(xiàn)代捕獵工具的技術升級也提高了盜獵的效率。例如,電媒可以通過播放鳥類的叫聲來誘捕赤腹鷹,這種技術的應用降低了捕獵的難度,使得更多人參與到非法捕獵活動中。
赤腹鷹的遷徙習性也使其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之下。每年春秋季節(jié),赤腹鷹都會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它們的遷徙路線可能會經(jīng)過人類活動頻繁的區(qū)域,這無疑增加了它們被捕獵的機會。如果在遷徙途中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赤腹鷹很容易成為盜獵者的目標。
此外,部分盜獵者法律意識淡薄,對赤腹鷹作為國家保護動物的身份缺乏認知。同時,由于赤腹鷹的跨境遷徙特性,執(zhí)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盜獵行為可能發(fā)生在監(jiān)管薄弱的地區(qū),這進一步增加了打擊盜獵的難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