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主席詢問北京軍區(qū)各位干部的工作情況時,得知軍區(qū)司令員和政委發(fā)生了矛盾,現(xiàn)在情況有些尷尬。
這個消息,倒是讓毛主席感覺十分意外。
北京軍區(qū)司令員楊勇,他是知道的,組織上出了名的好脾氣,一般只要不是涉及到原則性問題,楊勇都很好說話。
所以他就更好奇,到底是出了什么事,能讓楊勇和政委置氣。
北京軍區(qū)當時的政委究竟是誰?這事兒最后能被毛主席給解決掉嗎?
楊勇將軍,軍中悍將,新中國成立后最輝煌的戰(zhàn)績,就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后期的收束,以及志愿軍回國工作的組織領導。
1953年爆發(fā)的金城戰(zhàn)役,就是楊勇的杰作。
他被派到朝鮮戰(zhàn)場之前,就已經(jīng)抓住一切機會研究戰(zhàn)爭情況,所以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huán)境,他也很很快上手。
為了獲得勝利,楊勇讓人首先摸清楚金城的地形地勢和環(huán)境特征,做到有的放矢,這才能確保金城戰(zhàn)役的順利推進。
后來戰(zhàn)爭結束,談判完成,志愿軍分批次回國的建議,也是楊勇將軍提出來的。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將領,能文能武,而且對于軍隊建設和軍事組織工作很有一番自己的見地,是難得一見的人才。
回國之后的楊勇,被安排到北京軍區(qū)擔任司令員,負責軍區(qū)的建設工作。
對于他,毛主席是很放心的。
這不僅是因為楊勇工作能力過硬,更是因為楊勇脾氣好,與人為善,情緒穩(wěn)定,日常處理人際關系也是游刃有余。
讓這樣的人來主抓軍區(qū)工作,尤其是我國政治中心的軍區(qū)工作,當然恰如其分。
而與此同時,北京軍區(qū)的政委是同樣讓毛主席十分記掛的廖漢生。
和楊勇在前線組織打仗不同,廖漢生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政治工作人才。
他也是從基層部隊中走出來的全才,經(jīng)歷過不少實踐的鍛煉,毛主席對他的工作能力也是相當清楚。
鐘期光上將(左)廖漢生中將 張震中將
他能夠做好政治宣傳工作,凝聚部隊的團結精神,讓所有人勁往一處使。
他能夠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讓前線的搭檔沒有后顧之憂的開展戰(zhàn)斗計劃。
如果把當時的工作環(huán)境比作一次戰(zhàn)斗比拼,那么廖海生的定位既可以是沖鋒,也可以是輔助,同樣也十分難得。
他的工作履歷和工作成績,是組織上決定把他調往北京軍區(qū)擔任政委的重要依據(jù)。
領導同志們都相信,有一位能文能武的司令員,再加上一位擁有大智慧的政委,北京軍區(qū)一定能夠在他們的帶領之下被建設的越來越好。
毛主席當然也是這樣想的,而且1966年,毛主席還特意下發(fā)通知,想和北京軍區(qū)的這些領導者們見一見,碰碰想法。
結果出乎毛主席意料的是,北京軍區(qū)的副司令員來了,一些中層干部也來了,就是缺了兩個帶頭的司令員和政委。
在他的印象中,不管是楊勇還是廖漢生,這兩個人都不是對工作懈怠的人。
既然他發(fā)了通知,那這兩個人沒道理毫無理由的推脫,更不可能無故缺席。
于是毛主席主動詢問副司令員鄭維山,想知道這兩個人出了什么事。
不問還好,他這一問,倒是讓鄭維山的臉色青一陣紅一陣。一向喜歡有話直說的鄭維山,現(xiàn)在連怎么開口都得斟酌一下。
至于原因,司令員和政委鬧別扭了,看起來這么荒唐的理由,他該怎么有理有據(jù)地說出來呢,這讓他頭疼。
毛主席也沒想到原因會是這樣,據(jù)他所知,能和楊勇鬧別扭的人,幾乎是屈指可數(shù)。因為楊勇脾氣很好,性格也很包容。
日常工作中,楊勇對同事下屬都是十分友好的,只要工作上不出差錯,私下相處,隨便一點兒都可以。
而且,楊勇不像部隊里的暴脾氣一樣,動不動就發(fā)火。
他很少動怒,遇到問題也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再說廖漢生也不是什么魯莽的人,正相反,廖漢生本身就是個文人,身上也有文人的氣度,很少和別人爭個臉紅脖子粗。
這樣兩個人,怎么還能發(fā)生矛盾呢?
仔細了解之后,毛主席才知道,這事兒其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單純是兩個人需要磨合,需要進一步適應對方的工作方法。
楊勇總愛操心,遇到問題喜歡大包大攬,每天都要處理許多工作。
可他一天的時間有限,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他就不得不鍛煉出一心二用的本事。
比如下屬來找他匯報工作的時候,他會邊聽匯報,邊批改文件。
比如大伙兒聚在一起開會的時候,他會邊做會議記錄,邊在腦子里思考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比如領導層交換想法時,他嘴巴上說著話,心里可能又想到了其他方面的內容。
總之一心二用這件事,在楊勇過往的工作經(jīng)歷中并不少見,而且他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模式,所以他能夠得心應手的應付一些復雜的情況,不會耽誤任何一方的工作。
了解他的老伙計們,當然不會因此而擔心。
可問題是,廖漢生與楊勇之前沒有過合作,相當于他們是初次搭檔,因此雙方對于彼此的工作方法都不太熟悉。
廖漢生早就對楊勇的這個習慣有意見,但是考慮到楊勇是司令員,他也不好直接提出,所以一直在心中隱忍。
前不久開會時,正好遇到一位干部匯報工作。楊勇一邊聽匯報,手頭上還一邊忙著其他的事情。
結果第一遍聽完,楊勇覺得有些細節(jié)還沒有琢磨清楚,于是讓那位干部撿著重點再說一遍。
就這么一個命令,點燃了廖漢生隱忍許久的怒火。
他覺得楊勇這樣是不尊重匯報干部,也不尊重工作的表現(xiàn)。
因此他也直言不諱,沖著楊勇說,現(xiàn)在讓人家重新匯報,剛才怎么不仔細聽?
嚴格意義上來說,司令員和政委屬于同級,但是通常情況下,大家還是會把軍區(qū)司令員看成軍區(qū)工作的一把手。
因此廖漢生的話,讓楊勇當眾下不來臺。
原本很多時候出現(xiàn)小摩擦,楊勇都不想計較,但是現(xiàn)在,遇到對方直接下自己的面子,楊勇也不打算忍耐了。
兩個人拌了幾句嘴,氣氛瞬間就冷了下來。
要想解決他們的矛盾,還是得“端水”,毛主席深諳這個道理。
于是他來了一場各打五十大板的計劃,分別找到交給人,教訓了他們幾句。
對于楊勇,他提到,一心二用這事兒是個雙刃劍,如果工作中習慣了這樣的做法,長遠來看其實也不太好。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楊勇還是應該改正。
至于廖漢生,毛主席也提到,直言不諱是好事,有什么事情,不要憋在心里,坦坦蕩蕩的溝通最重要。
但是不管是和搭檔還是和下屬,溝通都得講究方式方法,一味的發(fā)泄情緒可不行,解決問題才是終極目標。
毛主席的話讓這兩位突然幼稚起來的領導干部都思索良久,他們不斷回憶當時發(fā)生爭吵的場景,也反省自己犯下的錯誤,主動向對方提出了臺階。
這一出矛盾在毛主席的協(xié)調之下,最終消弭于無形。楊勇和廖漢生兩人的磨合,也還會繼續(xù)進行。
有時候矛盾的發(fā)生,真的不是誰對誰錯就能夠爭個結果。
再優(yōu)秀的兩個人合作,要想產(chǎn)生1+1大于2的效果,還是得彼此適應。
經(jīng)過這件事,楊勇和廖漢生都獲益良多,日后的工作也會更加順利的展開。
參考資料:
[1]余振魁.革命忠心貫日月,戰(zhàn)功卓著載史篇——楊勇將軍風采側記[J].黨史博覽,2022,(02):41-43.
[1]孟紅.懷德自重、清廉低調的廖漢生[J].清風,2023,(06):3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